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洛杉矶治霾经验如何“拿来主义”

2017-03-15 李佳佳 科学家

撰文|李佳佳

责编|宫奥博

周三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治霾。


雾霾再度袭来,与霾共舞的诙谐调侃充斥公共舆论与朋友圈,本期特约评论嘉宾李佳佳的文章将告诉我们洛杉矶70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治理之战究竟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年末岁初,雾霾又来了。相比于往年, 这个冬天除了已经深入人心的“重 灾区”北京,还有PM2.5过千的河北石家庄、硫化物爆表的山西临汾、双流机场航班因能见度太低无法起降的四川成都,这些以往在雾霾报道排行榜上不多见的城市也由于污染情况之严重而进入人们视野。


此前数年,科学、从严治理的各种举措我们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施行,却始终收效甚微。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的霾都洛杉矶:由于独特的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理地貌,洛杉矶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饱受空气污染的折磨,但它却在近半个世纪之后重新赢回了蓝天白云。如今,比较PM2.5指数的话,这里的空气质量优于中国74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虽然它仍旧是美国空气质量最糟糕的地区之一,但70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之战,一直未曾停止。在这项始终处于进行时状态的治理工程中,一些具有共性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首先,找出污染源头,对症下药。


在洛杉矶的治霾历史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荷兰化学家哈根·斯密特。他在实验室中顶住压力,得出结论:洛杉矶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汽车排气管。作为“车轮上的国家”,这一结论的震撼力可想而知:斯密特不仅狠狠得罪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经济支柱——汽车产业,也使得早已习惯以汽车代步的普通民众纷纷质疑。随后,他遭受了来自汽车企业金主给学校施压带来的“穿小鞋”报复:削减科研经费,被孤立,讲座被取消。然而最终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在中国,雾霾的源头究竟是什么一直众说纷纭。除了工业排放、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以外,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甚至连居民做饭也纷纷登上“黑名单”。然而,从2014年北京举办APEC和2015年大阅兵期间短期突击治理取得的成效来看,最重要的污染源应该来自工业排放尤其是燃煤以及机动车。根据2016年6月美国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报》的论文,在北京地区,家庭使用能源量仅占总能源用量的18%左右,却制造了50%的黑碳粒子排放与69%的有机碳粒子排放,居民用煤是北京雾霾的最大来源之一。与此同时,截至2016年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46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16个城市的保有量超过200万。北京机动车保有数目最为惊人,已达544万辆。这意味着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控制,也可能逐渐蔓延到更多城市。 


其次,给予重视,完善法规。


在环保领域,加州一直以来在全美乃至全球一马当先,这与其完善有效的法治体系关系重大。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美国大众开始关注环保问题。1970年4月22日,2000万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抗议空气污染、呼吁保护环境。这一草根行动最终直达国会山,立法机构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这一天后来被美国政府定为“地球日”。


这些努力促成了美国1970年《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修正案的出台。这部新的法律将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空气污染物两类,并第一次界定了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在法律条文草拟过程中,洛杉矶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众多经验被拿来参考。这部联邦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使命是:不考虑经济成本,而要以公众健康作为唯一目标来制定标准。《清洁空气法》还规定了公民诉讼条款。原告可以是公民、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就是说,任何人均可对违反环保法律的行为提起诉讼,而不需要与诉讼标的有直接利害关系。


1970年末,国会授权联邦政府组建了联邦环保局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来负责监督法案的实施。46年来,联邦环保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提升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全美各州不断“进步”。作为全美空气质量的“差等生”,加州治理空气污染的努力永远不会是一劳永逸的。


纵览美国的环保举措及治霾的奋斗历程,很多具体举措和配套法律法规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2008年,我国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开始着手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拟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并多次广泛征求意见。但此后三年间进展缓慢,甚至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11年11月,新国标才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时期工作进程开始加快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月2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PM2.5被纳入标准体系。在其后召开的中国两会上,PM2.5监测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四年之后的2016年8月29日,《环境保护税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根据草案,环保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领域和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税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税负方面,草案以现行排污费收费标准作为环保税的税额下限,其中规定大气污染物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2元。



第三,制定标准,违者重罚。


在加州空气资源局的执法过程中,无论对于汽车企业排放还是燃油公司油品标准都采取了信任企业自查自报、抽查汽车模拟实验、根据举报抽查油品质量的方式,一旦发现瞒报、作弊、违规就进行重罚,罚款金额往往是令人咋舌的天价。这种罚款的逻辑是:不仅要让污染企业把利润“吐”出来,还要让其承担治理空气污染、恢复空气质量的巨额成本。重拳威慑之下,使得其他企业再不敢铤而走险。


巨罚之下,也有“勇夫”。2015年9月,德国大众集团柴油车使用作弊软件用以识别汽车是否处于检测状态,以调控尾气排放,逃避环保组织抽检。这一行径导致其车辆运行时真实排放的氮氧化物超标达到限值的40倍。给大众这个知名品牌带来巨额罚款的惊天丑闻就是在这样的实验中被抽查现形的。


最终,大众向联邦环保局和加州空气资源局缴纳了高达27亿美元的天价罚金,另有20亿美元将用于一项清洁排放技术的新项目;美国消费者所获得的赔偿总额是100.3亿美元,其中包括车辆回购款以及现金赔偿。2016年12月18日,大众公司又和美国司法部达成认罪协议,再次缴纳43亿美元的刑事附带民事罚款。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费者集体诉讼和解案。


放眼我国,对于垄断型行业比如煤炭、石油等致污行业的有效监管和执法力度都有待提高。同时要对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予以重视、提高和保障。此外,各个行政区也要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空气污染治理举措和配套设施,真正做到各省市区合作联动,才是治理空气污染、完善环境保护的根本。


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从大众品牌被重度处罚的案例中我们完全可以吸取教训,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还是要把重拳处罚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威慑作用,让污染企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据报道,2015年全国环保部门对触犯环保法律的相关企业共处罚金42.5亿元,平均每起罚款仅达4.4万元。这种处罚力度对很多污染企业而言无异于九牛一毛,根本起不到处罚和震慑的作用。处罚流于形式,环保工作难以真正起效。


第四,鼓励NGO和普通公民加入抗霾行动。


在洛杉矶的治霾史中,好莱坞大明星、普通家庭妇女、新闻记者、各种NGO组织都付出了各自的努力,无人置身事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家庭妇女组织。


这些平时并不关心时事、对于环保和科学也知之甚少的中产阶层女性加入抗霾行动的唯一动力来自一个质朴的信念——保护我们的孩子。20世纪50年代,她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团体,取名为“驱除雾霾(Stamp Out Smog)”,英文首字母缩写“SOS”恰好就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有男人轻蔑地嘲讽她们是“涂着睫毛膏的女斗士”。她们却很快证明了自己绝不是做秀,而是积极的行动派:做调研、写报告、向州长进言治理倡议。


起初,“驱除雾霾”组织只有二三十个成员。很快,这些家庭妇女便开始发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组织不断壮大。每每有公开的环境污染情况听证会,总会有数以百计的母亲成员到场,她们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表达对环境保护的关切和不满。很多人对此表示惊讶——抗击严重污染和引发政府作为,最有效的“武器”竟然是“愤怒的母亲”。


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加州人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与洛杉矶的雾霾治理相生相伴。毋庸讳言,要牺牲自己已经习惯并甘之如饴的生活方式,的确很难。但在今天的洛杉矶,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车行天下的城市里减少开车、尽量拼车、购买清洁汽车,或者干脆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做一点小事,自己生活和热爱着的城市便会大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政府更应该继续秉持开放的心态,欢迎新闻媒体和普通公众的参与以及共同监管,鼓励公共讨论和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治理污染。洛杉矶的经验证明,信息越透明、公众参与度越高,治理就越高效,而且对于长期的社会稳定而言更是一件好事。


最后要谈到不容回避的一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是永恒的两难选择。如果说拥有清洁的空气,就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GDP,值得吗?


美国加州人的答案是:YES。


曾写作《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的环保记者雅各布这样计算 :“……那么治疗数以千计罹患癌症的患者的代价呢?照顾下半辈子被慢性病缠上的病人又要多少成本?治理雾霾、防患于未然要比为公众健康受损买单便宜得多。为环保付出金钱,获得的是更好的公众健康。人们不再需要巨额的医疗资源,人们的工作能力也更强。这些对于经济增长的好处将更加长远。”


对于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这是同样的一道难题。要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当然并非一日之功,而且会带来经济发展的阵痛。据《南华早报》报道,如今每年中国被空气污染的相关疾病(包括肺癌、哮喘、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夺去生命者100万人,平均每天3000人。公众健康是不可逆的财富,更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每个人都必须呼吸,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作者简介


李佳佳,前《佳访》制片人、主持人,出版作品《这个时代这些人》。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7年2月刊评论栏目。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前方有更多不可错过的精彩!!

组织建设视角下的科学共同体

“万婴之母”林巧稚|卢煜明院士科研路上的幸与不幸

霍布斯的质疑:实验和公共空间

“痛痛病”的剖析与思考|执拗的牛蒡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号:kexuejia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