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印度一撤军,中国人在自己家里吵起来了?


因为对这次印度撤军,究竟对中国是好的很,还是糟得很,看法出现了严重的对立。


有一种看法就是,这次中国输了。理由是:印度虽然撤军却没有付出代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还有人明确提出了对印度取得胜利要满足的几个条件:1.印度承认入侵,道歉,并保证永不再犯。2.承认中国对洞朗地区边境的控制。3.赔偿耽误中方在洞朗地区筑路的损失。4.补偿中方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因边境地区紧张而演习、战备造成的物资消耗。认为达到以上四点,才叫胜利。


听起来好像也不错。颇有不考虑实际情况,地图开疆的大无畏气概。


问题是达到这几个条件,中国就算取得毫无争议的胜利了吗?好像也未必,因为有人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以肢解印度,或印度割地赔款作为胜利的条件。最起码要收回藏南,还要跟印度要这么多年的占用费,补偿62年中国对印反击战的费用和我军民伤亡还有财产损失。要不,就算中国输。


这说明目标设置的不同,对同一个结果就有不同的结论。判断得失与胜败,必须有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中国设定的战略目标。

比如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不光中印看法有不同,国内就对胜败有不同解读。有很多人就认为那场战 35 30377 35 10680 0 0 4106 0 0:00:07 0:00:02 0:00:05 4106,中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最终结果还是输,还有人因为中国不收复藏南骂毛主席是民族罪人,他们理由是即便藏南守不住,为什么不能派一支队伍坚持在藏南打游击建立敌后根据地?


这不是我编的,是留在后台的真实留言。


其实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有人为了证明这次印度在中国国土待了两个月,中国却没有让印度付出足够代价,就让他撤了,所以没有赢,就说中国抗战,日本在中国待了十几年,给中国造成严重损失,却没有让日本付出足够代价,也是输了。中国宣称抗战胜利,只是出于政治考虑的表态,实际中国是输了。


所以判断胜利的标准很重要。标准设定不同,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


中国62年自卫反击战的目标设置是给印度一个教训,打掉印度进军西藏的野心,打出三十年的和平。现在看,这些目标都实现了,至今实现了五十年的基本和平,还超目标了。经此一战,尼赫鲁的前进计划也泡汤了。所以说那场战役取得胜利是没问题的。


具体到这一次印度犯我边境引起的中印对峙,中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如果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让印度撤军,不让印度拖住中国,影响中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让美国渔翁得利。那印度撤军,意味着中国实现了这个目标,那说胜利也没错。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的对手是谁?这个判断也很重要。如果眼里的对手只是印度,那印度从侵犯到撤回,似乎印度没有失,所以中国没有得,因此中国没有赢。还有人说印度用几十人就让中国又是调兵遣将,又是演习的,花了不少费用,中国费用没有得到印度的补偿,所以印度没有失,而中国有所失。


但如果是把美国当中国的主要对手,把美国当成中国的主要威胁,把中美矛盾当成中国面对的主要外部矛盾,看法就不一样了。


印度这次挑衅不能孤立的看,也因此不能孤立的看成仅仅是中印之间的问题。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都是古训,自有其道理。印度这次行为是在莫迪访美期间采取的,要说没有得到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中印对峙期间,美国对印度既有支持性的表态,也有支持性的行动,印度洋上美日印联合军演、对印出售先进武器,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印度为什么敢于这个时候越境,一是因为有美国打气,二是他认为中国主要战略重点在东部,中国主要对手是美国,中国不会投入太多战略资源用来对付自己。因此,他赌中国会选择忍气吞声,所以一开始口气很硬,说自己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已经做好打2.5线战争的准备。


中国确实没有一开始就开战,因为中国素来没有先开第一枪的习惯。但中国却没有只是局限于外交抗议,用行动做战争的准备,而且是在做打大战的准备。


印度感受到压力是肯定的,要不依据印度的性格,怎么会自己先把越境人数从400多减少到40?没有压力的话,他倒是会把人数增加到4000。


印度从那个时候,就萌生了退意,也通过减少人数向中国发出信号,印度内政部长后来也表达了要和平解决的意思。之所以还有40人不撤,是因为中国需要继续增压,印度还有点幻想。


中国也没有就此罢手,继续通过西藏增兵和军演给印度施压。


我们在之前写的文章里,提出解决问题的上中下策,上策就是通过增加兵力军事威慑等手段,让印度撤兵。

提出这种建议是基于以下考虑: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对手,中美是主要矛盾,东部是中国战略方向的重点。中印之间是次要矛盾,印度方向暂时还不是中国战略方向的重点。根据矛盾分析法,在众多矛盾当中,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所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重点。


这方面,我们要跟辩证法的大师毛主席学习请教。在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上,毛主席一贯坚持,要正确处理战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美国看作是主要对手和敌人,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只是次要战略方向。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这是我们的国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当然也会基于一定的条件发生转化,但现在,这种足以导致矛盾转化的条件还没出现。


而中印矛盾和中日矛盾、中韩矛盾一样,背后都有中美矛盾,尤其是后两者,甚至可以看作主要是中美矛盾的表现形式。没有了美国的因素,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对中国来说都没有太大难度。所以说中美矛盾规定着这些矛盾的解决,是成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就需要紧盯着主要矛盾和主要对手,除非确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否则这个重点不能变。


中国现在的战略布局,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主要矛盾,针对美国这个主要对手而进行的。发起成立金砖银行和应急外汇基金,是针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搞“一带一路”链接欧亚非大陆,海陆并重,奔着美国的海权王者地位和全球霸权地位去的(尽管中国不想称霸)。中国发展航母、核潜艇和驱逐舰、发展四代机、战略轰炸机、预警机、东风系列,都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主要是以美国为假想敌。中俄联合是针对美国,中东布局,巴以问题亮剑也是针对美国。

中国最佳的方案就是先联合俄罗斯,从解决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干掉美元的石油结算权入手,迫使美国经济出现困难而不得不战略收缩。我感觉中国现在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布局的。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中国要解决中印矛盾、中日矛盾以及其他次要矛盾,先解决美国这个主要矛盾,而为解决美国,就要先从美国的中东主导权和石油美元基础入手的战略主线。


美国事实上已经陷入中俄联手的安全困境中,一方面,中俄在中东的布局给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以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在西太平洋也没有放松对美国西太安全框架的压力,中国最近多次军机和军舰迫近日本领海领空,就是这个意图。中俄东西扯动,让美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两线作战都是大忌。


美国撺掇印度这个时候站出来,就是想给中国制造一个两线受敌的困局。最好是中印能够从军事对峙发展到军事冲突、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那是美国做梦都想看到的,不怕事儿大,就怕事不大。


所以,那些眼里只盯着印度的人,和时刻记着主要对手是美国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格局也就不同。对前者来说,只要磕死印度,就是胜利,哪怕是惨胜。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认为只要战端一开,印度就不堪一击的,这是轻敌得出的自信。而在后者看来,中印对峙后面埋伏着一只黄雀。这个时候,中国打赢了印度,付出的代价还是太大,而如果形成持久战或者战争规模升级,迫使中国不得不把主要资源放到应对中印之战上,中印矛盾也因此变成了主要矛盾,美国面对的中俄夹击和两线扯动的被动局面就缓解了,中国全力对付印度,中俄也就没有了联合的条件。这个时候的美国,就可以选择俄罗斯或者中国下手。可能性更大的是趁中印对撕,选择对中国下手。那中国现在比较主动的局面变成全面被动而且险象环生的局面了。这样的话,那中国还是赢了局部输了全局。


如果形势恶化到一定程度,日本也会扑过来,其他国家也会趁火打劫。中国内部的第五纵队也不会闲着。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过高的估计了印度的实力。但兵者国之大事,岂可只考虑最乐观的情况,先把印度设定为不堪一击或一击就溃?轻敌往往吃大亏。必须考虑到极端不利的情况,因为战争一开,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愿望和设想。所以有句话叫战争最难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记个大意)。

有人说中国没有打印度就让印度全身而退,是中国输了。这要看中国为什么不打,是因为怕印度不敢打,还是因为考虑主要矛盾不想让印度干扰到中国的主攻方向?


这个问题不难判断,中国连美国都不怕,敢于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还怕印度?这个显然不成立。


既然如此,中国以不战的方式让印度退兵,是最有利于中国的方式。中国也并不是无所得。中国借这个机会完成向西藏的军事调动,不但可以对印度形成持续性的军事,也可以对中巴经济走廊提供安全战略上的支持。


印度这种性格,想让他退兵,对他让步给他好处是没用的,只能把压力给到足够。中国这次军事上给印度的压力有多大,从印度的撤兵行为上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前面对中国整体战略的分析,中国这次的战略目标,就是让印度退兵,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那就可以说中国小胜一场,或者保守一点,说中印这个回合打平也行。但是放在中美斗争的天平上,这是挫败了美国的一次阴谋,不但没有让陷中国于两线作战的阴谋实现,还可以继续中俄两线扯动美国的局面得以继续,于中国的整体战略有利,可以继续沿着中国的主攻路线实施自己的战略。这为什么不能说为中国的一次胜利?


一些人听到印度退兵,第一反映就是中国政府出卖了中国利益交换的,这是中必输的思维指挥了大脑。中国已经告别韬光养晦,而他们还在用原来的眼光看现在的中国。


还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公知不但这次一直希望中印开战,而且印度撤兵之后,也忙着散播中国失败论。


如果脱离中国的整体战略、中国的主要外部矛盾、中国的主攻方向去看到中印对峙,尤其是脱离中国针对印度的目标设置,去谈成败,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中国解决印度的时机还没有到,就不可能把目标定的太高。而且,每个人的目标又不一样,有人说印度赔偿道歉承诺是目标,可别人说必须肢解印度才能不算输,那怎么办?


这样谈论下去,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


那些认为印度不堪一击,非要主张中国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人,一旦战争开始后的进程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他们就会从极端的乐观转向极度的悲观。


不过,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要认识到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对中国的威胁,一个分裂的印度,才是中国需要的印度。虽然现在还不是中国用战争手段解决印度的时机,但中国急需研究和实施通过支持印度的分裂和格局力量,促成印度分裂的方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国还需要完成对印度的“珍珠链”包围圈,瓜达尔港的驻军越早越好,保证了印度洋航线的安全,中国也就具备了针对印度的地缘政治的全面压倒性优势。那个时候,以战争手段,印度反制手段和反抗能力极为有限。


战争本来是流血的政治,战争往往是作为最后的解决手段,怎么在中国的一下人看来,战争成了第一时间优先采取是手段?而且还把战争想的极为简单,基本是一句先打了再说再加一句印度一打就溃。这是把战争游戏化,是不是平时打游戏打多了?

这次节奏被带歪到中必输的节奏,更像是一场舆论战。印度撤军的消息发出之后不久,就有人散发一条消息:印度斯坦报业:中印双方于金砖五国(BRIC)峰会前夕达成共识,双方宣布即日起从争议区撤出部队,中方承诺向印度基础设施提供2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而所谓的印度斯坦报业,根本就不存在,就是这样一条虚构的信息,让很多人亢奋的宣布中国又输了。国防部回应印度撤军时说: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中国军队将保持高度戒备,并提醒印方从此次事件汲取教训,切实遵守历史界约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中方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而一些中国人为了证明中必输,宁可相信印度的报纸(包括不存在的),就跟饿急了的人看到面包渣一样。他们宁可想象中国是靠割地赔款换得印度撤军,而不是中国用军事压力让印度退兵。这是跪久了不肯站起来的思维惯性使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