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毛泽东集·一》体育之研究(1917年4月1日)

2017-10-11 整理:子洋 东方思想库

今天分享的是主席的一篇著名著作:《体育之研究》,是主席在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当时主席化名“二十八画生”。


【原文】

体育之研究

一九一七·四·一

 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1]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2]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已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释体育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暗,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徳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天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舔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学者亦若恶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为殉而不悔,何其梦梦如是也,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然办学之人,犹未脱陈旧一流,囿于所习,不能骤变,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其余类此者尚多,不能尽也。

  然则为吾侪学者之计如之何,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益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

 

第四体育之效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主敬,陆子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闵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致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迦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3]苏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死年七十余,而康健钁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4][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

  运动为体育之最要者,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其原因盖有四焉,一则无自觉心也,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此又有两种,其一,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谙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夫荡子而言自立,沉湎而言节饮,固无人信之矣,其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动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无精意以贯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体操实如是,一则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实为不运动之大原因矣,夫衣裳襜襜行止于于瞻视舒徐而夷犹者,美好之态,而社会之所尚也,忽尔张臂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邪,故有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为之耳,四者皆不好运动之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改之在己,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

 

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

  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更仆尽之,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具备,其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

 

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

  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鸣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朱子论主一无适,谓吃饭则想着吃饭,穿衣则想着穿衣,注全力于运动之时者,亦若是则已耳。

  文明柔顺,君子之容,虽然,非所以语于运动也,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礼,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运〔动〕[5]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

 

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 

  愚既粗涉各种运动,以其皆系外铄而无当于一己之心得,乃提挈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躯干部也,头部也,打击运动也,调和运动也,段之中有节,凡二十有七节,以其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运动,兹述于后,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 手部运动,坐势。

1 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

2 握拳屈肘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

3 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右左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

4 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5 手覆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6 伸指屈肘前刺,左右参,三次。

  二 足部运动,坐势。

1 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

2 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

3 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

4 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

5 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

6 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

  三 躯干部,立势。

1 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向。

2 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 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 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

  四 头部运动,坐势。

1 头前后屈,三次。

2 头左右转,三次。

3 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

4 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

  五 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

1 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

  (一)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二)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 肩部。

3 胸部。

4 胁部。

5 背部。

6 腹部。

7 臀部。

8 腿部,上腿,下腿。

  六 调和运动,不定势。

1 跳舞,十余次。

2 深呼吸,三次。

 

 

  ○《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一九一七·四·一

  ☆《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九六七·二

  ☆《资料选编》一九六七

 


注释:

 

[1]此处加粗的文字,在《新青年》原文中被加以圈点,但《毛泽东集》中未加任何标示。以下所出现的加粗文字,均同此例。——整理者注

[2]在《新青年》原文中,此处“致”为“政”。——整理者注

[3]《毛泽东集》原文此处为“[耶]”,据《新青年》所刊原文改。——整理者注 

[4]《毛泽东集》原文此处为“[讵]”,据《新青年》所刊原文改。——整理者注 

[5]此处“[动]”《新青年》原文为“运”。——整理者注




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篇关注《体育之研究》的报道,感觉比较全面,现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学习。



今年是《体育之研究》刊发一百年,《文汇报》的记者采访了第一师范的 多位学者,共同探究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以及此文撰写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迪与影响。


【历史背景、主题、及一师对他的影响】

文汇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撰写 《体育之研究》 的,其主题是什么?

 

彭小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 (丛书)》 编委会主任、总编):《体育之研究》 一文,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救国救民的大声疾呼。文章体现了三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中国正处在内乱外侮、国弱民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文章开篇写道:“国之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国民体质羸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国家虽已脱去旧的外壳,但是还没有获得新生;军阀乱于国内,列强迫于门外。黑暗中一大批仁人志士上下求索,青年毛泽东从体育研究的角度,发出了救国强种的惊世呐喊。救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强教育,三育并重、身心并完,提升民族精神,强健国民体魄。这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中教育救国的主题脉络。

还有两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背景,即他个人潜心求学立志救国的远大抱负,以及湖湘文化的深厚文脉的深刻影响。1910年秋,青年毛泽东不顾家庭反对,离开家乡报考新式学校———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次年春上赴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之后还有参加湖南新军,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短暂求学,在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等经历,直至1913年春以满分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1914年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0年离开家乡时,毛泽东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心系报国志存高远。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接受“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要求。消息传出后,举国激愤。毛泽东在一师编印的补充教材 《明耻篇》 封面上奋笔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事研究之精深。


文汇报:青年毛泽东撰写此文的时候,正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您认为,湖湘文化、第一师范的文脉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彭小奇:以第一师范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对他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深远的。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城南书院创办于南宋,创始人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理学“东南三贤”。城南书院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成为“昔贤过化之地”“湘中子弟争相来讲学之区”。城南书院的张栻,与岳麓书院的朱熹互邀讲学或设坛会讲,“朱张会讲”时两人往返湘江的渡口被后世誉称为“朱张渡”。自南宋以来,书院几度兴废,延至清末。朱熹、曾国藩、左宗棠、何绍基、黄兴等曾先后主讲或藏修于此。1903年这里设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开办师范教育初期,学校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两度担任校长的孔昭绶,注重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道德实践”“身体活动”兼顾。青年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他在 《体育之研究》 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里的“野蛮”,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不开化”“残暴”,而是极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吃得苦”“霸得蛮”,是指“健壮、有胆识”,是“性格坚韧”“敢于胜利”。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潜心苦读、储才蓄能,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1936年,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他回忆道:“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早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获得的。”1950年他又回忆说:“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 一师是个好学校。”



【针对《体育之研究》的专业解读】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 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作、体育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这个方面的专家,请您就该文关于体育的价值、功能等问题作些专业的解读。

 

张尚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院长):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毛泽东虽然还是一名湖南一师的学子,但他以敏锐的目光洞穿笼罩在重重封建迷雾中的国风、民风、学风,满怀救国救民之激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声,就体育的价值、功能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和研究。首先,阐述了体育的内涵。“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毛泽东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和近代科学知识,精辟地指出了“体育”的内涵,认为体育是人类讲究养生,使身体各部分均衡发展而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问。这个观点开近代“增强体质的教育观”之先河。

其次,论证了体育的价值。“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青年毛泽东独具慧眼,从两个层面论证体育的价值。其一,从个人层次来说,体育能动以营生。一方面体育具有物质性的功效,表现为自然的,即增强人的体质,起到强筋骨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还具有精神性功效,表现为社会的,即参加体育锻炼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砥砺人的意志。不过这个层次是浅言之也。其二,从社会层次来说,体育能动以卫国也,这个层次才是大言之也。《体育之研究》 所展现的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的基点,不仅仅在于强体健身,而在于此基础上的救国救民,他的体育观已不仅是单一的生物性的小体育观,而是将个人锻炼和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体育观。他将体育作为救国图强的有效工具,指出了体育之根本价值所在。 

再次,解读了体育的功能。毛泽东用唯物辩证观对当时中国的国力、武风进行思考,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追根溯源则为“提倡者不得其本”。他强调指出:国人体力不充实,见兵就畏惧,所以武风不振。近代中国因国力“苶弱”,外战屡败,割地赔款,大伤元气,国风衰弱,民风羸弱,一个被欺凌被羞辱的民族只能被抛弃于世界的边缘。青年毛泽东指出,要振兴国家民族,首先要强健国人的体魄。“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就是这个道理。他从主客观上分析了国人鄙视体育运动的根源,分析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与民族体质柔弱的关系,分析了体育与民族生死存亡之关系。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是否“富国强兵”,即富裕的经济,强大的军队,其核心是必须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魄。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 提出了重要的“三育并重,体育优先”的教育观、体育观,如今对我们完整地理解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有何重要意义?

 

张尚晏:这篇力作是我国近代发表的系统全面论述体育的最早的文章之一,也是近代史上出现的新体育思想之一。毛泽东指出: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在这里,毛泽东对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透彻的阐述,指出体育必须为德育、智育相配合,强调三者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的。他认为身体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德育、智育的发展,形象地将身体比作寄托德、智的车与舍,开创性地提出“体育第一”之位置,把体育从“三育之末”一下提到首位,以颠覆传统的勇气,可谓不同凡响。

 


【影响】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 发表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期间。这期间,他不仅潜心学习,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请您介绍一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独特的体育实践。

 

艾建玲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长达五年多,自1913年春至1918年6月毕业。这期间他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他是体育锻炼积极的宣传者、倡导者、实践者、组织者。《体育之研究》 就是他宣传体育运动、倡导体育锻炼的代表作。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善于利用各种条件进行锻炼,又将锻炼身体与磨砺意志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经常邀一些爱好游泳的同学一起畅游湘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技术好、胆量大、有耐力,常常一游就是10华里,不仅夏天游,而且“直至隆冬,犹在江中”。他还经常洗浴冷水澡,学校东北隅如今还保存一眼清凉的水井,他常年在这里冲冷水浴。他认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是一种锻炼身体和意志的好方法。

他热衷于参加远足、登山等。他将远足与“游学”结合起来,研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他曾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多次采用“游学”的方式徒步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1917年暑假,他和同学萧瑜 (萧子升) 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风餐露宿步行近千里。他们有意不带分文,只是各携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有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通过这种艰苦的远足游学,他们一方面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本领,另一方面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文汇报: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毛泽东还是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多种社会实践的卓越组织者。他的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艾建玲:兵式体操等军训也是毛泽东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孔昭绶校长积极推进“军国民教育”,把军事训练纳入体育课,经常组织学生军训,传授军事知识,锻炼胆识和意志。这还成就了毛泽东“第一次”军事行动的传奇故事。1917年秋,一股北洋兵溃退至长沙城南的猴子石一带。毛泽东率领第一师范100多名学生志愿军,并联络附近二十余名警察,用“麻雀战”战术智缴北洋军3000余名士兵的枪械,使得长沙城避免一场兵祸。猴子石一战,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凡的胆识。第一师范的师生共赞毛泽东“浑身是胆”。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17年6月,在全校学生开展的“人物互选”活动中,34人当选,毛泽东得票为全校之冠。在当选的学生中,德、智、体三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仅他一人,其中,“言语”“胆识”两项更是唯他独有。毛泽东任学友会文牍期间,显露出出色的组织才干。1917年下学期,经推荐担任学友会总务,主持学友会工作,开创了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由学生担任的先河。他投入很多精力组织学生体育活动,14个学生社团中有7个体育组织。他还研究自编了“六段操”27节,写入 《体育之研究·第八 〈运动一得之商榷>》。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担当起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重任。

毛泽东曾经回忆说:(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 我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11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对后世】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 发表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以今天的视角重温此文系统的精辟论述和完整的思想体系,您认为哪些是值得当下研究者需要认真学习思考的?

 

黄依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这篇文章的发表已有百年时间,但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带给我们诸多警醒和启示。《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以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体育,集中反映毛泽东体育观的力作,也是毛泽东体育思想、体育理论形成的标志。以《体育之研究》为基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近年来对“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内容概貌涵盖关于体育文化的“本质论”“方针论”“功能论”等八个主要观点。进一步研究表明,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具有人民性、哲理性、科学性、完整性、批判性与实践性等六个主要特征。 

毛泽东的体育文化本质论是一以贯之的。青年时期,他对体育有着极大的热情和特殊的感情,他通过个人的体育实践加之以独特文化视角的观察总结,形成了对体育文化本质的独到见解。《体育之研究》 一文在阐述体育文化本质时提出了“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的观点,深度剖析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同时,深刻阐述了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科学论断。

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的洗礼,毛泽东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文化对于改善民族体质、健民强军的重要意义。抗战时期他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建国后,他发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强调了“国民的健康”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他还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他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的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强调“要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学习次之”,多次号召学生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从青年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体育文化现象的根本看法始终指向民族健康与国民体质,这不仅阐释了毛泽东的政治主张是“为人民服务”,还揭示了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的本质特点和鲜明的“人民性”特征。

文汇报:重温 《体育之研究》 这部经典著述,研究传承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


黄依柱: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着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理论依托与源头活水,所以,深入学习与研究毛泽东体育文化思想并予以传承与创新,是当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大课题,亦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并实现中国体育梦的一项重大任务。



您的打赏会使小编的工作更加努力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