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目标—中国可以说不2.0(四、下)

2018-04-17 东方思想库


第四章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下)


前情回忆:大目标—中国可以说不2.0(四、上) 

当海权遇到工业

       直到18世纪后期,英国的海权战略一直运行得不错。等到西欧之外的地区逐步崛起,英国就渐渐遇到麻烦了。

 

       威胁首先来自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富饶腹地。自从美国独立,英国的小规模陆军就对美国无能为力。1814年,英国曾经攻占过海边河口上的华盛顿,并放火烧城。但限于陆军规模,英军对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腹地毫无办法。美国人夺回华盛顿之后把烧黑的总统府刷成白色,改名白宫,照旧过日子。英国人只能捏着鼻子看美国蒸蒸日上地发展。

 

       另一个隐患是大陆深处的俄罗斯。俄罗斯本来只是欧洲边缘的一个中等国家,每天被游牧蛮族欺负。等到火药武器成熟之后,农业民族有了对抗游牧民骑兵的能力,俄罗斯人深入草原,为自己霸下全世界最大的一片领土。即便地广人稀,随着领土不断扩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急速增长。以海军干涉这块大陆是完全不可能的。拿破仑和希特勒做不到的事,英国人也不犯傻,只能看着俄罗斯崛起。

 

       英国垄断海权的一个狠招是垄断好木材,让别人造不出像样的舰队。那时候造船需要几百年树龄的整根巨木制造龙骨和桅杆,否则钉起来的木头扛不住大洋风浪。英国为此在加拿大、波罗的海种下整片森林,为100年后的英国舰队储备资源。

 

       其他国家没有海权,木头只能从本土打主意。但在农业时代,强国往往就是农业发达,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国家,比如说法国。因此,英国只要在海运中刻意控制木材贸易,就能压制别国的造舰计划,让别人陷入“没木头—舰队质量下降—贸易自由受限—更缺乏造船木材”的恶性循环。17到18世纪英国把法国逼得用湿木头造舰队,新船没造好旧船已经腐烂了,连桅杆都是几根木头接到一起用。这样的船,无论是运货还是作战都不足为患。

 

       不过,这一招对美俄无效。美俄都是领土大国。国土南北东西跨几个气候带,各种森林应有尽有,不管怎么封锁都不缺好木材。英国只能眼看着人家不断造船,缩小差距。19世纪前半期,美国的商船吨位接近英国,俄罗斯也建造了世界第三大舰队,眼看着英国就要把海权让给美俄——两个更适合在风帆舰队时代建立霸权的国家。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美俄瓜分世界的局面还要等上100年出现。19世纪是完全的英国世纪——1780年,英国有1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万人口;1900年英帝国有1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9亿人口;到1913年“一战”爆发,英帝国拥有12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英国靠什么压倒了两个重量级对手呢?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手工业跨越了一个门槛,出现了技术升华。生产动力从人畜肌肉转向煤炭驱动的蒸汽机;控制产品质量的方式从个人经验转向机器模具的精密配合。因此经济效率相对大幅提高。

 

       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英国占领了巨大的殖民地,垄断了全球海运。全球的市场、渠道和原材料都在英国人手里,这样的国家才不会担心新技术产生过剩商品,才能充分发挥工业的威力。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英国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捅破了机器大工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窗户纸,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比发现美洲、绕过好望角更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可以用技术优势支持制海权。从1800年到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定,从加装蒸汽机的木帆船到无畏级战列舰,英国在100多年里继续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海军。1860年,英国生产了全球53%的铁,50%的煤,消费了全球一半的原料棉花,独自承担了全球1/5的商业,这贸易量中包含了世界2/5的制成品。虽然美国的商船吨位一度要赶上英国,但英国很快用蒸汽船挽回了优势。1860年,全世界有超过1/3吨位的商船悬挂英国国旗,而且是蒸汽轮船比例最高的1/3。整个19世纪,英国继续把持着海洋,霸权比西班牙黄金帝国还稳固。

 

  “你也配姓赵”?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公司,既有用不完的市场,又有技术优势,还控制着整个营销渠道,竞争力肯定无可抵挡。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金融优势和海军规模胜过今天的美国,工业优势超过今天的中国,资源超过俄罗斯。其他国家看不到任何赶超的可能。

 

       反垄断法不适于霸主。只要皇家海军还是世界第一,就没人敢拆分大英帝国。而只要英国还是最强工业国,皇家海军就必然天下无敌。从19世纪的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预测:英国将继续引领技术发展,无可争议地占有世界霸权。联合国总部将设在伦敦,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是三个常任理事国。全世界都得学伦敦腔,使用英制单位。读者买了三室一厅,也会学香港人吹嘘“千豪宅”。

 

       事实并非如此。1860年英国工业还是垄断性霸权。到了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930万吨,比英国多80万吨;美国工业消耗147万吨煤,比英国多2万吨;美国铁路27万公里,英国只有3万公里。德国也逐渐追了上来,1890年,德国钢产量还是英国的2/3,到1893年已经追平。

 

       英国工业革命比世界早几十年,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但在达到巅峰地位之后仅仅几十年,英国拱手让出了霸主的地位。等到1930年,英国已经完全变成二流国家,还不如工业革命之前的地位。这和西班牙衰落颇为相似。

 

       相似的历史事实背后往往有相似的深层原因,当年西班牙是被凭空得来的黄金毁灭了实体经济,现在是什么毁灭了英国的霸权?

 

       不劳而获毁掉了老大帝国——不论原因何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个积极造东西的国家,而且造的多用的少,就算有海军撑腰,也算得上勤劳致富。这不仅给英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在别国用昂贵的青铜铸炮的时候,英国铸廉价的铁炮也不比别人差,所以英国炮舰最多。技术进步最终诱发了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然而,从工业革命完成开始,具体而言是1818年开始,英国进入了逆差时代。这让人很难理解——英国在工业革命前一直造东西卖给别人,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居然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变成了吃逆差、靠外国供养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英国如何平衡逆差?

 

       今天美国承受逆差要靠印钞发债。但19世纪是金本位时代,印钞要有黄金才行。英国要想占铸币税的便宜,首先要抢金矿。布尔战争,4000万人口的英国动员45万大军去南非抢金矿,付出了10万的伤亡。印钞的利润率实在太低。

 

       英国真正的进项是两块:第三产业和海外投资。英国第三产业包括转口贸易、商业佣金、保险金、金融业服务费等项目。1913年,英国每年逆差1.3亿英镑,服务、运输业赚进1.9亿英镑,弥补逆差绰绰有余。同样是1913年,英国有40亿海外英镑投资,占全世界跨国投资的一半,40亿投资每年给英国股东汇回1.5亿英镑,加上前面1.9亿,扣除1.3亿逆差,每年英国净盈余2.1亿英镑。

 

       2.1亿英镑在当时是笔巨款,可以造118艘无畏级战列舰。如果把当时的战列舰和今天80亿美元的航母视为等价,这笔钱相当于今天1万亿美元!

 

       服务、运输业能大赚钱,原因不是英国人做得好,而是皇家海军在为金融、保险、远洋运输、转口贸易作担保。海运万里迢迢,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险业关乎身家性命,肯定要求个放心。既然英国有世界制海权,运东西、买保险不找英国人还能找谁?张作霖当土匪,起家的队伍叫“保险队”,意思是居民和过往客商必须交保险费,否则没你们的平安。这和大英帝国的保险费是一回事。

 

       至于海外投资,不管是种植园还是加工厂,只有英国海军点头才能运营,所以,实际上只有英国人才有资格满世界投资,更别说大部分英国投资正是投在英国殖民地。中国这种公用殖民地虽然是列强利益均沾,但长江这条最主要的交通干线由英国人管理,英国海军有个职务就叫“长江海军少将”。英国的巨额投资红利,实际上也是皇家海军的利润。

 

       卖商品是卖,卖保险也是卖。比起辛苦地经营工厂,显然坐办公室收保险费要轻松得多。有钱人选择分赃而不是搞工业也是人之常情。

 

       18世纪的时候,英国舰队和别国一样,都是木船、前膛炮、风帆动力,海权还不巩固。所以英国人不能坐地分赃,还得辛苦造东西换钱。等到造东西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舰队用蒸汽机换下风帆,用铁甲换下木壳,用现代火炮换下了发射实心铁球的金属管(前膛炮),英国海权才真正算得天下无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装备蒸汽机和榴弹炮的英国海军在沙俄家门口干掉了俄罗斯舰队。这标志着工业力量主导了海战。作为唯一的工业国,英国海权比18世纪还巩固,从此可以更轻松地赚钱。

 

       既然能坐在办公室里剪息票换钱,谁也不愿意一身油污地在车间里搞技术革新。靠制海权不劳而获成了英国统治集团的生活方式。只要皇家海军统治海洋,英国统治集团就可以安心地享受奢侈生活。1851—1871年,英国仆人数量增长60%,为人口增长率的2.5倍,服务业一片兴旺。

 

       英国贵族不用心搞工业,但他们的惰性不能阻挡新的工业时代。德国、美国等新兴国家也想发财,却没有海权,没法吃白食。所以只能修炼内功,勒紧腰带发展工业。英国开始也不甚介意,你乐意搞又麻烦又不赚钱的工业,随便,大不了我不让殖民地买你的商品,看你咋赚钱。

 

       工业和手工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工业可以升级。从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算起,不到两代人,蒸汽机制造蒸汽机的重工业循环就变成了内燃机制造内燃机,电动机制造电动机。电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内燃机是德国人发明的,在这一轮科技进步中,英国落后了。

 

       帝国最后的本钱是暴力。西班牙曾指望一度天下无敌的大方阵翻盘,英国的底牌自然是舰队。英国为自己制订了两强原则——皇家海军要超过排名二、三的两支舰队之和。只是这个原则越来越难贯彻。

 

       工业革命之前,一艘风帆战列舰很难被淘汰。从1680年到1850年,战列舰都是装前膛炮,风帆操控的木船。只要不沉,战舰可以用上四五十年,让祖孙三代在同一艘船服役。所以海军大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保持舰队规模,每年修修船就行。

 

       工业革命之后技术飞速进步,再也没有军舰服役几代人的事情。西班牙大方阵用了半个世纪过时,19世纪的铁甲舰十几年就会落伍。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镇远”、“定远”,1884年竣工时威震东亚。1895年甲午海战就被新型速射炮打得遍体鳞伤。所以主力舰艇每十五六年就要更新一轮,仅仅为了保持数量,海军每年新建舰艇就要相当于总吨位的1/15,英国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英国就遇到了工业落后的问题。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德美,要造水平相当的军舰,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投入更多的人力。用熟练工的手艺去抵消新机器的效率,用更好的原材料对抗别国的冶炼工艺,用几百年积攒的造舰经验来压倒别人最新的设计。

 

       不过,工业时代的规矩是一力降十会。工业强国或许不像老牌帝国那样经验丰富,但是,炮的口径往大了造,发动机的马力翻番往上涨,装甲能锻多厚就锻多厚,这总是没错。就算英国的经验能让一份工业产能当两份用,但如果对方的工业实力同期增长了三倍,什么“海军传统”都是笑话。19世纪末,英国的钢产量先被美国压倒,再被德国超过,不管怎么砸钱,海军优势还是一天天收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花了100亿英镑军费,国民财富损失了1/3。英国陆军军火不够用,被迫变卖海外投资去向美国买。老本卖光了,英国只能借债。战前美国欠英国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战前英国内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这些钱都需要用真金白银偿还。

 

       不过,英国或许应该觉得幸运,欠债居然使英国赢得了战争。美国驻伦敦大使给总统汇报说:“从现在开始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的压力已超过了摩根王朝为英法政府支付押金的能力……为了维持我们大好的经济形势并避免混乱,唯一的出路是向德国宣战,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于是,美国在1917年参战,保证英法能活着还债。1918年美国挡住了德国孤注一掷的进攻,德国投降。世界大战由英国发起,却因美国打败德国而结束,英国变成了配角。不管哪边赢,都无法改变英国衰落的命运。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更是有气无力。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打上门来,英国只能派老迈的“胡德”号前去拦截。刚一交火,装备先进雷达火控系统的“俾斯麦”就把“胡德”打成了两截。

 

       虽然最终英国调集了几乎全部海军击沉“俾斯麦”,可德国立刻发起潜艇战,英国人连护航的军舰都凑不齐,只能卖掉美洲殖民地,换来区区50艘美国旧驱逐舰,其中最新的一艘也已经下水18年。但被潜艇封锁,马上就要爆发饥荒的英国只能咬牙认栽。没有了制海权,大英帝国什么也不是,英国人比别人更明白这一点。不等“二战”开打,英帝国就主动改成英联邦,大英帝国就此只留下背影。

 

       500年来,西班牙、英国、美国三个世界帝国的兴衰是近代史主线。而三个帝国的兴衰规律都差不多。

 

       从称霸原因来说,西班牙继承了阿拉伯遗产,组建了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发现了美洲黄金;英国为了弥补海权不足,努力发展手工业,最终率先突破了工业革命;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占尽便宜,变成了世界第一工业国,“二战”吃定世界。这三个帝国兴起的原因都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发达的制造业能创造财富也支持了强大的军队,所以能打造世界帝国。

 

       从衰落的过程来说,西班牙得到了美洲黄金,转手就要毁灭自己的实体经济;结果黄金贬值,组建军队的成本越来越高,称霸反而要靠借债;等到军事技术落后,西班牙就完蛋了。英国率先建立了工业社会和钢铁舰队,立刻就开始享受海权带来的利润;等到别国工业赶上来,英国维持海权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得借债撑局面,最后大英帝国自行解散。可见不劳而获是帝国的毒药。

 

       美国的历史也类似。靠世界第一的工业,美国拿到了向全球印钞的权力,纸片换来的物资帮助美国赢得了冷战。可苏联解体不到20年,美国已经要借债度日,一日不借政府就要关门。美国印钱发债全靠天下第一的舰队,但产业空心化意味着维持舰队越来越贵。过去能造航母的钱,现在只能造两栖登陆舰。不等别国的导弹动手,美国参议院就得自己“击沉”美国舰队。

 

       与此同时,中国这个新的第一工业国开始造航母和隐形飞机。美国人的帮闲立刻一窝蜂地上门质问,大有“你也配姓赵?”的意思。质问背后透着心虚,美帝国的下场不言而喻。

 

  为什么我们必须拒绝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逃不掉破产的下场。不过,在没有破产之前,帝国主义的确看上去很美。统治集团吃肉,底层老百姓也能喝点肉汤。罗马帝国皇帝早就知道用免费的“面包和马戏”维稳,打了胜仗还要分发酒肉,举办免费角斗表演。到了21世纪,奥巴马发国债来搞医改,用中国物资来保证美国人看得起病。

 

       眼下欧洲动荡不断,日本经济低迷。美国自己要转嫁金融危机,多半会拣软的柿子捏,老牌帝国主义们自我阉割,送给中国一个当世界帝国的机会未必不可能。

 

       不过就像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西班牙、英国,和正在走最后一程的美国一样,我们不能指望这条路通往天堂,甚至不能指望能在这条路上多拖一会儿。美国算上打冷战也不过统治了世界一代人的时间,如果从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大算起,帝国顶峰不过短短20多年。

 

       对世界而言,帝国是一个需要被养活的统治者,帝国人越少,压力越小。现在美国有3亿人,世界有60多亿,平均20个人养一个美国人。西班牙帝国称霸时,世界大约有5亿人,其中有3亿多在中国和印度,剩下不到2亿人养活不到1000万西班牙人,平均不到20∶1。

 

       英国统治世界的时代,1800年世界有10亿人,除去不受英国影响的4亿亚洲人,6亿人养英国1500万人,平均是40∶1。1900年世界人口是16.5亿,养活3000万英国人,这个比例是50∶1。因而英国是一个比西班牙或者美国更温柔的统治者,前后差不多有200多年的帝国气运。反过来说,帝国人口越多,受到的阻力就越大,寿命也越短。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也不会当帝国主义。不劳而获的日子,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意味着停滞和衰退。中国人绝不当帝国主义。

 

  中国太大,大到如果当帝国的话,这个世界装不下

       不管帝国争霸游戏是否好玩,无论中国人是不是好玩家,一代人,至多两代人之后,地球也不会再纵容人类折腾这些过家家把戏了。按照当前数据计算,煤炭大概还够用100多年,每年世界石油消耗要比新探明储量多4倍。必须注意,这些计算的前提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中国和整个第三世界的人均能源消耗向欧美看齐,工业文明的辉煌最多还有几十年就到头了。

 

       石油越来越少从油价上就能看出来。2002年以来油价涨了三四倍。即便有这么高的利益驱动,近十几年来地球上却没有新发现一个大型油田,倒是越来越多的产油国变成了石油进口国。

 

       这些前产油国——如埃及、巴林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社会动荡。一旦石油用尽,最发达的国家也没资格笑话中东的战乱。

 

       当然眼下仍然有几十年石油可采,在这个世界里当帝国还算不赖。美国现在有7%的人口从事工业,3%的人口从事农业,大部分人并不需要为吃饭而太辛苦地劳作。而200年前,90%的美国人是农民。

 

       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能量来源。农业社会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工业社会则用机器开发几亿年积累的煤和石油。靠这些能源,200多年的工业化时代创造出庞大的生产力,文明水平超出任何时代。

 

       仅从食物来说,现代农业之所以能维持这么高的亩产,完全是高能源投入的结果:农机、化肥、农药、电力、大棚薄膜。这些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品把人均粮食供应提高到工业革命前的4倍,亩产则要高十几倍。要是能源供应中断,人类或许还有残存,但200年来的文明成就和至少3/4的人口必然在大崩溃中消失。

 

       这还没考虑现代化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农业时代每个地区的农作物都和本地的气候条件、病虫害条件匹配,为了优选培养出这些品种,各个文明都花费了几百上千年时间。而工业社会有水泵代替降雨,有地膜、大棚、温室维持气温,有化肥加速生长,有农药抑制病虫害。随着现代农业普及,古老的地方性农作物品种大部分已经被淘汰。一旦工业社会瓦解,现代农业条件全部丧失,人类并不能简单地退回农业时代,而是需要从农业时代的初期重新开始。

 

       如果这一天到来,消失的人口显然不会是农民,而是由农民供养的城市人口。届时人类将永远失去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等到煤也挖光,人类就可以守着一个纯农业的地球等待太阳系末日了。

 

       裂变核能也靠不住。石油还能用几十年。在现在技术水平下,铀矿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用光。如果考虑到用量增长,估计也就是30多年的事情。在这之后,如果人类的技术水平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国也好,我们每个人也好,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后代,为自己接下来的几十年生活好好打算一番。比如说核聚变反应堆,可以进行类似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把海水当做核发电机的燃料。如果这个技术走通了,人类将永远没有能源危机。

 

       现在人类所依赖的能源还能烧几十年,面对这样的局面,全世界在核聚变上投入了多少资源呢?

 

       现在国际上最大的新能源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几十个国家参与,30年总投资约200亿美元。这听起来不算少,其实每年不过几亿美元。去年美国试运行的国家点火装置,耗资35亿美元,是最大的单笔核聚变研究投资。但实际上那是测试核武器的设备,研究核聚变只是副业。综合算下来,这个世界每年至多花七八亿美元研究核聚变,相当于世界GDP的万分之一,甚至不及化妆品产值的1/30。

 

       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有什么样的投资就有什么样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科学家就说核聚变发电要50年实现;现在2012年了,科学家说半个世纪有望实现。要是能源用光的那一天,科学家还是说50年,只有祈祷能安慰人类了。

 

       现在教育、购房是中国家庭最大的开支,超过其他开支之和。中国人心甘情愿地把一半收入拿出来投资,好保证今后几十年有房子住,保证下一代有发展。如果哪个家庭每年只用万分之一的开支来应付几十年后的危机,我们一定会觉得荒谬,但这正是我们人类的现实。

 

       其实,能源危机只是这个世界诸多危机的一个。其他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灭绝、抗生素滥用、核生化技术扩散……哪一个都可能在几十年内摧毁现代社会。但这个世界在每年创造几十万亿财富的同时,却只在这些危机问题上投入很可怜的一点经费。这正是帝国体系造的孽。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小编推荐大家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 疾风倁劲草 可阅读更多精彩好文。

 

       所谓帝国体系,就是控制金融和海权,迫使别人为自己提供物资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帝国先是发展工业夺取霸权;然后放弃工业,靠剥削别国享受好日子。西班牙、英国、美国,都在取得帝国霸权之后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

 

       换句话说,帝国体系意味着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不劳而获。而不生产就不会有技术提升,工业进步因此停滞。同时,帝国拿走其他国家的工业盈余,剥夺了别国投资先进产业、搞研究的可能性。美国每年通过印钞而剥夺的工业物资,正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一笔财富盈余。这些财富本来应该投资新能源,为长远发展服务,现在都变成了帝国铸币税,养活了不劳而获的帝国。世界的未来因此一片暗淡。


       中国成功,少则十年八载,多则三四十年。

 

       中国的历史也太沉重,所以进入工业化大门太晚,没机会享用工业化早期无限的世界资源。所以,中国的“帝国”之路必然是死胡同。

 

       1974年,邓小平受毛泽东之命,在联合国发表演讲。这篇集合两代领导人思想精华的演讲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它们两家都拥有大量核武器。它们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在国外派驻重兵,到处搞军事基地,威胁着所有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它们都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颠覆、干涉和侵略。它们都对别国进行经济剥削,掠夺别国的财富,攫取别国的资源……”

 

       “……真正有力量的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团结起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第三世界和各国人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既然能够通过长期斗争取得自己的政治独立,就一定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团结,联合受到超级大国欺负的国家,联合包含美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通过持续不断的斗争,彻底改变建立在不平等、控制和剥削的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关系……”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什么叫超级大国?超级大国就是到处对别国进行侵略、干涉、控制、颠覆和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未完待续

(转自 疾风倁劲草 微信公众号)

感谢您的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