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欲望故事+22条军规,好莱坞沦为全球最大传销基地

2017-11-30 麻哥 麻辣鱼



尽管《西点军校22条军规》系列丛书被证明是伪书,但这并不影响他“兴奋剂”般存在的价值,李安大导演还把他拍成了电影——《第22条军规》,很多父母更是把它送给孩子当枕边书,期望儿女们好好做人,懂得担当。



据说,西点军校有“22条军规”:1.无条件执行;2.工作无借口;3.细节决定成败;4.以上司为榜样;5.荣誉原则;6.受人欢迎;7.善于合作;8.团队精神;9.只有第一;10.敢于冒险;11.火一般的精神;12.不断提升自己;13.勇敢者的游戏;14.全力以赴;15.尽职尽责;6.没有不可能;17.永不放弃;18.敬业为魂;19.为自己奋斗;20.理念至上;21.自动自发;22.立即行动。

 

麻哥翻阅了大量史籍资料,删繁就简,累到手疼,总结出“好莱坞的22条军规”——也许,对中国影人有点作用。


好莱坞军规01满满的正能量


这条军规所以放在第一条,除了描述一个大家都明白的真相,更是向看官老爷们自证麻哥是一个根正苗红中国人,绝不会被洗脑、和平演变,乃至走向全盘西化的邪路思密达。

 

有些人以为,美国人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从不搞思想教育运动,是一个不讲思想教育的民族。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是他们的手法更高明,更菊花,更带有欺骗性而已。


好莱坞竭力打造各类英雄人物。如《第一滴血》、《虎胆龙威》、《007》、《真实的谎言》、《2012》、《蝙蝠侠》等,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描绘了活跃在其间的英雄人物,在弱者危险、民族危机时,勇敢地站出来,历尽艰险,受尽委曲,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惩恶扬善,拯救社会。



满满的正能量啊。甜甜的美国梦啊。它把美国编织成一个满是机会的天堂,只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只有依靠自我奋斗而获成功的人,才会赢得社会的尊敬。


其实,好莱坞就是美式文化的传销基地,欲望故事、明星制度、高投入和独立制片等都是其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客、掮客和金融大鳄都是厮混在其间的“反动派”。


好莱坞军规02挣钱才是硬道理


美国人不仅把电影当成文宣,更是把它视为经济支柱。电影政策宽松到只靠分级来进行管理。背后更有着强大的金融支撑,能够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电影制作上。各路精英也都纷纷加入进来,因为,它就是一座金矿。


如《阿凡达》,累计票房27.5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全球电影票房纪录,而总的制片成本在5亿美元左右。如《泰坦尼克号》,累计票房18.45亿美元,制作成本只有2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利润,资本家当然愿意“铤而走险”。而纷繁的产业链和大量的衍生品,更是让版权商、制片商、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导编演等各类人群挣得盆满钵满。


好莱坞军规03丰富产业链,打造衍生品


好莱坞电影收入来源1/4来自票房,1/4来自电视转播,1/2来自其他衍生品领域。


如影评人周黎明所说,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影片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多少票房,而在于它为企业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多少机会。这些领域包括电视产品、主题公园、日用消费品、原声带CD、书籍、电脑游戏和互动娱乐,乃至情色行业,“电影只是为这个魔术般的王国提供了钥匙而已”。


在美国,电影衍生品收入成绩令人垂涎:《冰雪奇缘》中Elsa公主的裙子,卖了300万条,收入4.5亿美元;《星球大战》三部曲票房收入18亿美元,衍生品入账却超过45亿美元;《狮子王》前期投资仅4500万美元,收获票房7.8亿美元,衍生品收入高达20亿美元。


好莱坞军规04制作、发行、放映三权必须分立


制作、发行、放映是三个不能混杂的环节,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喊“制播分离”,喊了许多年了,一直很难实现。在好莱坞,之前经过类似阵痛,之后这一制度终于确立下来。

 

比如迪士尼,它有片厂,有皮克索和试金石这样的制作公司,更有一家鼎鼎有名的博伟公司,那是搞发行的。但,为什么要“发行”和“制作”分开各司其职呢?

 

理由很简单,博伟可以发迪士尼的片子,也能发其他公司的片子,在法律财务上,它和迪士尼的片厂是独立的。事实上,迪士尼片厂一直赔钱,但博伟利润却非常高。就是因为博伟品牌独立,发行了别人的片子,所以,有极高的利润。



至于与“放映”的分离,那就更重要了。美国有反垄断法案,第一个开罚的,就是米高梅。当时的米高梅,有自己的院线、片厂和发行公司。制作、发行、播出,一连串糖葫芦拉下来,问题就大了!米高梅的影院,只播米高梅的片子,用尽办法排挤别的院线,到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只有它一家独大,所以,美国法院强制“制播分离”,要米高梅拆分为三,不能同一个董事会,同一群股东,变成同一群势大力大到无法控制的怪物。

 

国内的制播分离政策,一直不能顺利推行,其实也是本位主义作祟,在此情况下,民营公司的制作活力就永远不能改善。


好莱坞军规05这里制片人说了算


好莱坞实行“制片人主导制”,制片人在电影中决策力高于导演,他甚至可以解聘导演。所谓“完全导演”即是制片人兼导演。

 

好莱坞的制片人有足够的艺术水准、眼光和判断力,他们可以挑选题材,找编剧写剧本,聘来合适的导演,找来投资方,确定合适的演职人员,组成剧组,把影片拍完后,最后还要负责影片的销售。制片人要对整部影片的质量和市场负责。

 

《乱世佳人》的制片人在拍摄过程中就更换了三任导演,甚至只是因为服装道具等小细节。虽然这样过分忽视导演的作用有“越位”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好莱坞制片人的强势地位。



而他们的背后更有强势的机构。

 

PGA(制片人工会)把电影制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酝酿策划、前期筹备、实际拍摄、后期与营销,分别占35%、20%、20%、25%的比例,一个制片人只有深度参与了不低于50%的工作,才有资格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如果他只参与两个阶段工作,而不包含第一个阶段,那他铁定达不到50%。这也体现了好莱坞电影制作对选题策划阶段的重视。

 

PGA仲裁程序有一个总的精神是保障真正制片人的权益,抵制愈演愈烈的与制片无关人员挂名制片人的现象,比如和制作程序无关的投资人和发行人等。


好莱坞军规06铁打的片厂流水的明星


好莱坞一线影业公司包括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环球、联美、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二线的制片厂有二三十家,三线的制片厂不下千家。他们形成了好莱坞军团的核心团队。


在好莱坞大制片公司中,董事会构成主要包括:1、董事长 —— 掌管公司业务、财政及政策,一般控制着公司的部分股票;2、董事—— 每年监制40-60部影片,每年分取公司的部分利润;3、A级影片制片人—— 每人负责监制20-30部成本巨大的A级影片;4、B级影片制片人——监制成本较低的影片;5、制片人或副制片人,每年摄制1-6部影片。制片人一般只拿薪金。


美术指导与摄影指导配合导演,构成核心的艺术创作团队;执行制片人、制片主任服务于制片人,构成主要的管理团队。这是好莱坞大部分电影在制作所采用的项目架构。如此说来,名导演、大编剧、大明星、大摄影师,就从这种工业化运作中收纳进来,他们不过是这些公司手中的棋子而已。


好莱坞军规07奥斯卡呵护懂规则的人


奥斯卡的评选机制很奇葩,不同于欧洲电影的三大奖,它更像是一个企业的嘉年华,或者从业者的狂欢。


它由涵盖影艺学院学生、电影从业者、艺术家、律师、银行家等5000多人组成,一人一票,见者有份。你不能说它完全公平,但也不能说它是“黑幕”,它有一套制度,去保证它的运行。这不像是一个艺术奖,更像是一个圈子奖,如果是特别好、能服众的电影,是应该能得奖的;如果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它更保护那些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好莱坞军规08工会真是实权派


好莱坞从业人员有六十万之众,工种的分类往细了说有上百种,几乎每一个工种都能找到对应的工会保障工人的权益。

 

首先,制片人拥有专门的工会,即美国制片人工会(PGA),该工会每年颁发PGA奖。

 

导演们也拥有导演工会(DGA),每年颁发DGA奖。

 

演员的工会比较多,如我们最熟悉的电影演员工会(SAG),此外还有美国电视和广播艺术家联盟(AFTRA),和以剧场演员为主的Equity,很多演员分别属于两个以上的工会。SAG和AFTRA很多年来都有合并的呼声,但因为体系设置差别很大,一直没有合并成功。SAG每年颁发奖项。

 


编剧,他们有美国编剧工会(WGA),分东部(WGAe)和西部(WGAw)两个分会。每年颁发WGA奖。

 

编剧工会和演员工会是好莱坞最难搞的两个线上工会,经常玩罢工什么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争取会员权益了。


好莱坞军规09别哔哔,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电影


著名的巴里迪勒还在美国广播公司负责节目开发时,为了让观众在看过30秒的电视广告后,就能对一部低成本电影的故事产生兴趣,他要求所有的项目都要能在一句话中表达清楚,这就是“高概念电影”的雏形。这个立足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审视电影制作的理念,使得派拉蒙很快就成为剧本开发方面的强手。




之后,这一奇葩原则就在好莱坞制片厂商间通用。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清楚“哈利波特”系列,那么将是:


第1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抢了伏地魔最想要的石头。


第2部《哈利波特与密室》: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毁了伏地魔珍藏多年的日记。


第3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赶走了摄魂怪,救出了他的教父。


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到墓地里把(被)伏地魔揍了一顿。


第5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叫了一帮人去和伏地魔打群架。


第6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去偷伏地魔的东西,结果把一个老头害死了。


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圣》: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好几天,他偷了伏地魔的好多东西,结果,有一天,他死了,又活回来,抢了伏地魔的魔杖,把伏地魔杀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制片人要快速知道你所要做什么样的电影。


好莱坞军规10选片严格到P数


如果你是电影投标方,当你用“一句话”描述完你的电影之后,制片公司如果感兴趣的话,就会对你的剧本进行严格的遴选。


据说,华纳兄弟有八个“老头”,负责片子的遴选。


第一个老头只看剧本的长度,一般商业片在130-140分钟,他们会用一个特定软件让你誊录上剧本,恰好一分钟一页,这个老头就专门数页数,页数一定在130-140之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样就打落一大批剧本。


第二个“老头”则数男主女主场次,由于都是一线大明星,男女主角要在75场以上,太多了故事人物不饱满,太少了明星不愿来。


第三个“老头”就数事件,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这是一个事件,整个剧本要有40-60个事件,多了太繁复,少了不清晰。


之后,再交给下一个老头,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分类、分级……一个一个传导下去,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这些内容: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何在?它的目标观众是谁?是否改编自小说,有没有固定的粉丝群?是否能够融入制片厂的全球分销体系?能否在合作电视台、DVD合作方得到支持?影片的类型和发行时间?影片有无植入广告的可能?影片有无冲击奖项的可能?在18个月内,有多少同样类型的影片正在筹备?投资回报率能否至少达到2.5倍?


等到最后一个老头看完的时候,他有权利决定拍不拍。然后再请导演,请演员,走保险、贷款、预售、拍摄等程序等等。


当然,各个制片公司的制度有不同,不过总体相差不大,相当复杂,不一而足。


好莱坞军规11别想倚老卖老


除了对剧本遴选严格,好莱坞对导演和演员的遴选也相当严苛,甚至残酷。每个公司都有一二三线导演和演员的数据库,谁拍过什么电影,谁演过什么角色,效果如何,一清二楚。


考察之前的业绩,他们只看前三年的,和单周上座率等指标。如你十年前很牛逼,拍了个十亿级的电影,没用。演员也是一样,这就导致很多一线老演员都不如哈利波特中那些年轻的小演员。


没办法,这就是规矩。


好莱坞军规12没有融合,只有灌输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行情见涨,2015年电影票房440.69亿,年增长率48.7%,2016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增长50%。照此增长速度,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因此就有人“大头症”又患起来,所得出的错误结论有两个。


第一,中国将成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其实还差得远呢。

 

第二,中国市场会改变好莱坞的一些原则——这完全是无聊的臆测。就好像郭德纲不会邀请听众教他怎么说相声一样,好莱坞只是把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当成提款机而已,怎么可能因你的存在而改变它的规则呢。



也许,有人会说,《独立日2》、《惊天魔盗团2》里面中国元素不是越来越多了么?其实,不止是这两部电影,最近播放的大片中都有类似情况出现。但绝大多数中国面孔都不过是酱油角色,要想影响他们的主流价值观,那是门也没有的。


好莱坞军规13留一半银子做宣发


好莱坞电影是工业化大生产,压缩制作成本是一条铁律。好莱坞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一辈子导了50多部影片,制作了300多部影片,其中280多部是赚钱的。这在好莱坞史上罕见。

 

他低成本的秘密武器是快和重复使用。拍完《乌鸦》,他觉得场景不错,两天一夜时间,又在原背景里拍摄了《恐怖古堡》。在一部影片里,一个演员扮演不同的人死了三次,而且还三次扮演出席自己葬礼的客人。演员担心:观众会不会认出来?科曼说:你站在最后一排,谁会认出你就是死了的那个人。

 


那么,制作成本省下来的钱放到哪里去呢?肯定不是放到制片人的腰包里了。主要用于后期的营销和宣发。一般情况下,宣传费用要占总成本的一半。


宣传是商业电影的重中之重。首先讲求节奏,在好莱坞,什么时候贴正式预告、什么时候接受媒体访问、什么时候开放病毒网站都是很有讲究的。其次用活媒体,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分得很清楚;有高层次的主流媒体,比如说两个times——《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又分成八卦媒体, TMC什么的。都是有体系有计划的做。


好莱坞军规14大片撑起帐篷,好剧提升品味


还是在那个迪勒手中,派拉蒙的剧本开发和营销预算大幅度提升,但是电影的制作支出则被控制得极度严格。所有大制作电影都会绕道英国,通过复杂的避税手段降低投资风险。


为了在风险和发展之间谋求平衡,迪勒将《星际迷航》、《夺宝奇兵》等大制作电影称为“帐篷杆”,在它们支起的利润帐篷下,给《象人》、《普通人》、《赤色分子》等这些可以巩固派拉蒙声望但利润欠佳的电影提供便利。

 


大导演也是这样的,有些大导演一段时间都有拍“文艺片”的习惯,而一些大制作撑起绩效的帐篷,而文艺片却为他们赢得了声望。


好莱坞军规15倒推法杜绝拖延症


好莱坞电影是高度商业化和流程化的产品,从故事创意开始,制片人的每一项决定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剧本的打磨要迎合观众喜好,角色设定要有卖点,假如是动画片,还要在角色设定之初就考虑到周边产品的开发。


而档期锁定的重要性,在于从开拍起就给导演和剧组资金方面的压力,强制他们必须在某个节点把任务完成,因为所有后续营销计划都要围绕公映日展开。

 

如果把导演“陆川”放在好莱坞的体系里,拖戏,超支,这两条的后果就是没戏拍,才华再高也不能浪费钱。《失恋33天》的一系列宣传有点好莱坞“日期倒推法”的意思,提前两三个月传播病毒视频,进入十一月则主打光棍节招牌,节奏把握很好,可以说成功把档期优势发挥到最大。




好莱坞军规16不买电影保险,你将寸步难行


自从保险进入电影市场后,好莱坞就依靠保险业来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及平衡各方利益。慢慢的它成为好莱坞的掌控者之一。


上面说过,好莱坞电影业发展蓬勃,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拥有全面有效的电影融资架构。参与电影融资的银行,会要求履约的保险公司参与协助评估贷款申请、监察制作进度和确保制作项目不会偏离原定的预算制作费用,这种履约保证安排使银行获得保障,避免因影片制作延误或其他事故导致损失。

 

中美合拍片《庭院里的女人》,中方就感受到了这种制度的好处。美方先把一部影片卖给大公司,拿到他们出具的“不可撤回信用证”,到银行贷款,由保险公司派人监控拍片进程,经费是否超预算,任何一处改动都必须征得现场制片的同意。影片按合同完成后,就能拿到钱。国内电影投资方不监控拍片进程,只管最后拿成品去销售。



中国常有人自己投钱拍片,结果搞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这在好莱坞是不可能的。

 

不但保险公司全程监控,一些时候,电影保险公司还承担着支付宝的作用,以保障投资方的资金安全。


好莱坞军规17一线明星只演戏,三四线明星才拍广告


在美国,你不会看到汤姆·克鲁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拍的任何一个广告,因为他们是一线电影明星,他们公司有时候也做广告,但不在本土播,在日本、中国也许可以播点他们的广告。



在美国本土,很清楚的说,这一层级的人,接受访问,那一定是CNN或者《纽约时报》,然后他不做广告,也不出席任何品牌活动,但是片酬很高,就是一门心思好好拍电影,宣传的时候就用了这几个媒体,然后会去和媒体讲,奥斯卡和金熊奖他肯定要出席,没他电影他也去,盛装出席。


在美国本土拍播广告的,大部分是广告从业者,或者三四线明星,或者体育明星什么的。


好莱坞军规18预售+完片担保原则


当绿灯委员会给剧本开绿灯之后,有两项机制充分保证了投资人的利益,那就是电影预售和完片担保制度。

 

预售制度是指在影片开拍前,向全球的分销商、DVD合作方、电视台等进行事先销售,并从各方获得一部分的定金来支援拍摄。

 

完片担保则是在好莱坞有专门的公司(上面提到的保险公司)为这些付出定金的公司、投资者负责,充当电影的担保公司,在影片超支、搁浅、放弃的时候,向投资人进行赔偿。而这也使得好莱坞的影片投拍过程更加严谨,因为担保公司也会对电影项目进行预审,确保剧本、拍摄日程、预算的合理性;在拍摄过程之中,也会监督制片方的各项支出。


好莱坞军规19同行互贬是不可想象的


同行互贬在好莱坞是不可想象的事,一方面他们有法律明确规范竞争秩序,另一方面西方人的思维定势也强调公平竞争、独立自主。抱别人大腿会被业内强烈鄙视,因为这说明你对自己的产品缺乏自信。如果连出品方都没有自信,叫消费者怎么信任你?


2014年迪斯尼和华纳的大战值得一说。这两家公司第二年都有漫画英雄电影上映,迪斯尼发《复仇者》,华纳发《蝙蝠侠》。两部电影虽然档期不同,但存在票房竞争。由于类型存在同质性,人们难免对这它们进行比较,粉丝群体的各种口水战从年初闹到年尾一直没有消停过,社交网站和主流娱乐媒体也帮着煽风点火。



很难说这里面没有公关的运作。但有一点很明确,媒体和粉丝再怎么喧嚣,两部电影的制片方绝不会跳出来互放冷箭。双方的竞争始终是良性的,互不干涉的。两家公司的头脑们也没有任何公开的撕逼活动,要博关注就得使出浑身解数,给对手泼脏水并不能显示自己的高贵,凭真刀真枪干掉种子选手才更值得骄傲,也更能赢得业内尊敬。


好莱坞军规20影评人,请适时发言


有一个事件,曾经引起关注:大卫芬奇新片《龙纹身女孩》在2014年12月21日上映,片方在11月28日组织纽约影评圈人士提前观影,按照惯例双方签订协议,影评人直到电影上映前一周的12月13日才可以在媒体上发表评论。但《纽约客》的影评人David Denby12月初在杂志上提前发表了观后感,让制片方大怒,甚至禁止他以后再参与任何相关观影活动。


 


片方让影评人提前观影,看完后想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但影评人必须配合片方的宣传节奏,在禁言期过了以后才能发话。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电影造势,尤其对那些缺乏市场关注度的文艺片来说,资深影评人的推荐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人大多为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供稿,自己本身就是专栏作家,博得他们的好感就等于博得媒体版面。

 

但对普通商业片来讲,拍得好,影评早出晚出对票房没有影响;如果拍砸了,越早漏出来负面信息对制片方的市场推广活动打击越大。


禁言制度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龙纹身事件”让纽约影评圈地震的真正原因主要在于David Denby违背契约精神,没有诚信,坏了规矩。这在西方社会是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此人的行为已经对整个纽约影评圈的声誉造成伤害,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也相当不满。


好莱坞军规21“特效+新技术”最管用


电影是一门试听的艺术,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于2009年12月16日以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北美上映。最后以全球累计27.54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也毫无悬念的获得第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其实,《阿凡达》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殊胜,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基本上还是得益于特技和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好莱坞比比皆是。


好莱坞军规22版权和契约精神,谁不遵守群起攻之


尊重、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谁不遵守,必将群起而攻之。这也影响着美国文化产业化进程。而在好莱坞体现得更充分。


如演员与制片公司的协定。拍摄期间,演员的各种工作环节都被硬性规定在合同中,如不履行,你或将失掉工作,甚至名誉扫地,所以必须按照制片方的指导,以“认真的、有艺术感的方式”进行演出。此外,还要求演员必须预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以配合影片的配音工作;当制片方决定为影片补拍一些镜头时,演员必须指定的一个或数个日期报到;演员必须按照安排,参加影片的后期宣传……




如此说来,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不只是电影工业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