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节约粮食,谁在浪费粮食

向青春微调 青春点滴感悟 2020-09-01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绅。他刚开始是懂得并理解百姓的艰辛的,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但随着地位的不断变化,他的心逐渐扭曲,扭曲到穷奢极欲,对粮食的浪费达到无耻的程度。


时位之移人也!对粮食前后态度的反差之大,李绅尤为特出。最终李绅也没有好下场,这与他发迹后的背离百姓、浪费“粮食”不能说没有关系。


但这诗里有一句话还是让人惊心: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既然无闲田,背后也就包含着风调雨顺,老百姓怎么会饿死呢?粮食都哪里去了?都被吸血的魔鬼掳走了!这也可从古代和当代的两位作家所言中得到答案:


一是元代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个朝代无论兴盛还是灭亡,最苦最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


朝代要灭亡时,都要垂死挣扎、困兽犹斗,都要发生战争,老百姓要打头阵、做炮灰,这个“苦”可以理解。朝代兴盛时,百姓为什么也苦呢?因为皇帝好大喜功,喜欢万邦来朝的场面,比如汉武帝,隋炀帝。有他们在,老百姓怎能有好日子过,怎能不苦?


另一个就是叶圣陶的“多少三五斗”。


老百姓以田为命,庄稼丰收了,多少了三五斗,以为可以多卖些钱贴补家用、改善生活,可以给父母抓药,孩子买玩具,给媳妇买花衣服......但有什么用?卖粮的多了,价格反而比往年更低。所有的美好愿望全部落空,就像肥皂泡一样,看着美丽,破灭就在瞬间。


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老百姓不知何时才能摆脱的梦魇!


(二)


粮食,是一个人活得下去的最重要保证,没有之一。


关键时候,在粮食面前,所有人们平时趋之若鹜的房子、车子、票子,全都不在话下,全是身外之物,哪怕全世界人都看好的黄金都黯然失色。


没饭吃,对于老一辈人记忆犹新,对于新一辈人没啥感觉。尤其八零后以后的人,你要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叫没饭吃,他们最多会说,不就是放学或干活后饿肚子的事么?那也是一会会的事,要么到小店买点零食,要么到家就有得吃了。


是啊,现在的人,肚子饿,那都是暂时的,只要想吃,可以去外面买,可以到家里吃。但以前肚子饿,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到家也没吃的,外面没有卖的,即使有卖,也没钱买,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这不是我瞎说,也不是照抄书本,而是奶奶外婆亲口告诉我她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有很长一阵子,只要看到我浪费粮食或吃饭时碗里沾满饭粒,她们就会语重心长劝导我:每一个饭粒都要吃掉,饭仙饭仙,粮食都有仙气,那是养活人命的,天上的菩萨在看呢......


我虽然吃饱不想吃,但架不住她们的软硬兼施,也就一个一个的把碗里剩下的饭粒拣到嘴里。一来二去,养成习惯,等到自己有了孩子,虽然我没有奶奶外婆那种挨饿的经历,却也拿这些告诉他们吃多少装多少,不能浪费碗里的每一粒米饭。虽然孩子对饥饿更没有感觉,但说的多了,他们也养成了不浪费的习惯。


可以这样说,作为底层人,基本没有浪费粮食的事。这里的浪费,是指超出自己或家庭的能力去乱花费、瞎花费的行为,而不是奶奶外婆那种“斤斤计较”的碗里那一粒米。“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底层人太多了!底层人收入那么低,能把日子正常维持下去就算胜利,又哪里有条件去“吃一碗、倒一碗”呢?


当然也有个别家庭的当家人,只管拿家里有限的收入去追求各种享受,去挣各种虚荣和面子,也不管家里其他成员的困难死活。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要的是自己的面子,受苦受罪的是家人。对这些喜欢超能力享受的当家人,家里人虽然一时敢怒不敢言,但打心眼里是痛恨的


其实真正需要不浪费的,应该是有条件浪费的人,是那些手里掌握着“粮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稍微省一点,可够老百姓吃很长时间。老百姓浪费不浪费,都是自己的代价,都要关系自己的命运。他们浪费不浪费,却关系着所有老百姓的生机,关系着所有老百姓的命运。因为他们掌握的“粮食”,都是老百姓“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种出来,然后又交给他们保管的。


在粮食问题上,老百姓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未知的饥饿可能来临时,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以便在真有不测到来之时,能够自救,能够度过难关。


(全文完)


推荐阅读:

香港出口产品标“中国制造”,有什么不好?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专家”?
蔡英文抽烟,蓬佩奥洗碗
他们为何要外逃?
美国制裁林郑月娥,这是什么步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