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西安确诊病例,反推专家口中疫苗的绝对效果

向青春微调 青春点滴感悟 2022-04-24


中国式打疫苗,一直在风风火火地展开。


西安疫情最新动态,截至1月8日上午,累计确诊人数2094人。




其中有一个数字,看似不起眼,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最右下角的:累计死亡,3。


另据《陕西发布》通报:截至4日,这次西安疫情的确诊中,危重型6例,重型18例。



曾经,钟南山研判:中国要达到理论上的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率需达83%;张文宏也以“网红”专家身份,一直在鼓励人们打疫苗。


钟南山和张文宏是中国目前防疫抗疫的顶级专家,他们既然这样说,人们就没理由不相信?就没理由不打?


而西安,疫苗接种率在去年7月份就超过95%。



这超过95%的人,大大超过了钟南山理论上免疫的数字。

这超过95%的人,都会相信张文宏说的,打了疫苗不吃亏。


可以肯定地说,西安的疫苗接种工作,在全国都遥遥领先。


可是西安,依然在新冠病毒面前破防了。


由此,很多人发出疑问: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打疫苗没用呢?


根据各种情况看,人们的这种疑问,似乎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在疫苗是否有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学会“转念”,因为“转念”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制胜法宝。


因为一转念,醍醐灌顶万事开,一转念,豁然开朗路路通;


一转念,李白在面对困难时就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万丈豪情;


一转念,杜甫在衣不蔽体时就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一转念,苏轼在遭遇逆境时就有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心态;


一转念,达·芬奇在学画时,就悟出了“一个鸡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会看出不相同的形态”的不二法门......


一转念,包括钟南山在内的很多专家就得出这样的理论:中国疫苗是有效的,它可以防病毒,得了病毒可以防轻症,轻症的可以防重症,重症的可以防死亡,死亡的那是“耦合”.......


必须要承认:专家们这样的说法,就是极具中国智慧的“转念”。


这次西安疫情确诊病例中,危重型6例,重型18例。


的确,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次西安疫情的确诊数字,西安目前人口接近1300万,也就只有区区2094人确诊,还是累计。这简直就不成比列。


按专家的理论,如果西安不是超过95%接种率,将远远不止这么一点确诊人数,将远远不止这么一点重型危重型病例,将远远不止3个死亡病例......如果西安这回不是超过95%的接种率,这次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将真的要变成贾平凹口中的“废都”。


所以说,在钟南山和张文宏等专家的理论支撑下,所有中国人都要相信疫苗,都要相信它的绝对效果。不但相信,还要感谢——既感谢疫苗,也感谢专家,要不是专家的“一转念”,我们还将一直疑神疑鬼,认为疫苗没效果,甚至认为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疫情都是疫苗惹的祸。


这是多么尴尬的事,这对专家和疫苗又是多么的不公。


说到“转念”,不妨再温习一个我们都熟知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草鞋。晴天时,她心想:真糟糕,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了,雨天时,她又想:真糟糕,小儿子的草鞋卖不出去了。所以,老人每天都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有一天,“智者”告诉她:你换过来想一下不好吗?晴天时,你就想小儿子的草鞋可以卖出去了,不是很开心吗?雨天时,你就想大儿子的雨伞可以卖出去了,是不是也挺开心。

老人听了这番话,从此以后,每天都很开心,常常笑容满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换个角度看,便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就和这个老人一样,不懂得换角度看问题,而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就像那个“智者”一样,遇到问题一个“转念”,就让我们打开心结,不再忧愁。


这里还有一个“转念”的好消息。



中国新闻网报道:钟南山判断西安疫情出现拐点。


当中一个“或”字,就是“转念”的大学问。这个“或”字,就是话不说死,可进可退。拐点出现了,就是判断准确,拐点暂时还没出现,判断也没有失误。如此,谁能还“以小人之心去度专家之腹”呢?绝对没有。


如此,本文题目“从西安确诊病例,看专家口中疫苗的绝对效果”,就是正确的,符合逻辑的。


如果不符合逻辑,那专家的话岂不就是空话——这对于目前的防疫大局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这句话符合逻辑,专家的话才是科学的、经得住考验的,他们才能继续有用武之地,继续为中国的防疫抗疫作出他们特殊的贡献。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关于接种疫苗,为唐山这则通告点赞

新加坡取代香港  李显龙笑成这样

从西安疫情,看疫苗能否预防重症?

一个公然撒谎、自我剽窃的作家,是怎么做到作协主席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