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藿香,和广藿香的区别

樊蓉 植物游记
2024-09-08

藿香资料


藿香(Agastache rugosa)来自于唇形科,藿香属。别名大薄荷,猫尾巴香鱼子苏,排草香等。Agastache,aga极多的+stachys穗,指花序多数。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叶柄长1.5-3.5厘米。轮伞花序多花,在主茎或侧枝上组成顶生密集的圆筒形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蓝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各地广泛分布,常见栽培,供药用。苏联,朝鲜,日本及北美洲有分布。


全草入药,有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叶及茎均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浓郁的香味,为芳香油原料。




民族药

【蒙药】乌努日根纳(棍都桑布):地上部分用于感冒,发烧,中暑,血热头痛,头昏眼花《蒙植药志》。


【苗药】给脑先:全草止呕吐,清暑醒脾,止痛《苗医药》。


【瑶药】白薄荷:叶治蛇咬伤《桂药编》。


【资源志】地上部分(北藿香):辛,微温。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理气开胃。用于暑湿感冒,胸闷,腹痛吐泻,不思饮食,疟疾,痢疾;外用于手足癣。




开头

文中的藿香是在昆明植物园遇见的,藿香是一个有名的药材,关于他的资料很多,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药材来源

目前药材市场上藿香,有两种不同的植物来源,一种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海南,称“广藿香”,是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原料;


另一种来源于同科另一属,即藿香属植物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等地,俗称“土藿香”。就是今天图片上的藿香。


从历版《中国药典》来看,只有1977年版将两种藿香共同收载,而以后各版药典均只收广藿香,而不收(土)藿香。




藿香药用的早期记载

藿香一名自东汉即有记载,但均作为香料使用。藿香药用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载于沉香条下:“治霍乱、心痛”。


此后各药学专著均将藿香与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詹糖香和枫香列于同条,合称六香。《新修本草》曰:“此六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复入药,唯疗恶核毒肿”。





土藿香相关文字记载

土藿香一名最早见于《滇南本草》:“味辛,微温。治胃热。”功效与历代所载之藿香有所不同。


方剂可见于明《症因脉治》呕吐论:“暑气呕吐之治……小便赤,混浊涩短,土藿香汤,调益元散。”


《植物名实图考》:”今江西、湖南人家多种之。为避暑良药,盖以其能治脾胃吐逆,败霍乱必用之。”


据吴其浚的文字叙述可知,此时期土藿香与广藿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临床功效,两种藿香开始混用。


此外,鲜藿香为温病学派医家所喜用,温病学派于明清时代兴起于江浙一带,土藿香产于江浙一带并在同时期充作藿香使用,据此可推之,该时期江浙一带温病学派所使用之鲜藿香为当地土产之土藿香。


解放前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江逢春先生,擅长以鲜藿香与鲜佩兰为伍,所用之鲜藿香亦为长江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当地所产之土藿香。




广藿香与土藿香对比

张璐《本经逢原》明确指出:“广产者良,但叶甚少”。


并对比广藿香“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温中快气。”


而土藿香“伐胃消食,其茎能耗气”,说明此时期仍以广藿香为藿香之品质优者。


徐大椿《药性切用》则指出:“广藿香辛温芳香……力能醒脾,祛暑快胃,辟秽,为吐泻腹痛专药……土藿香:但能温胃,殊欠芳香之用。”


认为土藿香相比于广藿香缺乏芳香之用,可推知其无醒脾、祛暑、辟秽之用。


《增订伪药条辨》认为“洋藿香也,其气薄而浊,味辛辣燥烈,……其他如江浙所产之土藿香,能趁鲜切片,烈日晒干,贮于缸甏,使香气收贮不走,入药效能亦甚强,不亚于广藿香也”。


从产区推知文中土藿香即为藿香属藿香,而藿香及海南藿香分别为产自广东和海南的刺蕊草属广藿香。


现代研究认为广州“石牌藿香”及高要“枝香”的品质优,供药用;而“海南藿香”类含油率较高,但品质差,一般不供药用,仅用作提取藿香油的观点一致。




临床应用

近年来,藿香应用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如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流涎、便秘、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饮片特征

两者饮片特征相似度较高,但是仍有不同,如虽然两者茎均为方柱形,但是广藿香茎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藿香茎四角有棱脊,表面暗绿色。




化学成分

发现不同产地的(土)藿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同,主要以甲基胡椒酚为主,且甲基胡椒酚为抗真菌、细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而广藿香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相同,均以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为主,且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研究1种藿香油和3种不同地理来源广藿香油对16种皮肤细菌的体外抑制,发现中国广藿香油的活性最强,能有效抑制异源或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而同样情况下藿香油的活性很弱或无。


另有研究表明广藿香的水相和有机相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产气肠杆菌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而藿香提取物对革兰阴性菌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效果并不显著,但对革兰阳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醇提物抑菌圈直径大。




小结

广藿香的引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自宋代开始广泛使用,明以前各本草所载之藿香均为广藿香。


至明代江浙一带所产之土藿香开始作为藿香药用,以补充药源不足,至此藿香与广藿香共同作为藿香正品入药。


但至清代,众多医家开始关注广藿香与藿香功效的差异,对两者进行了一些区分。


而在现代,经过多种手段对两者的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且《中国药典》除1977年版将两者共同收载外,而后各版药典均仅收载广藿香。这表明,广藿香与土藿香并不能互相替代使用,建议医者在临床中对两者进行区别。


结尾

呀,藿香的介绍就到这里啦,藿香虽然是今天的主角,但是看完上面的描述,似乎广藿香更胜一筹。有种反客为主的感觉,也有种真假悟空的感觉。


不过知道藿香正气水里面用的是更好的“广藿香”还蛮开心的,下次遇见广藿香,我们再说藿香正气水吧。


这次的土藿香即是主角,也是配角,我想她一定在别的方面可以更胜广藿香一筹。期待她被开发利用,发挥她的新的用途。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广藿香和土藿香入药史研究 薛琴 刘微英 张历元 付帮泽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1001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植物游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