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和不同药配伍疗效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来自于唇形科,黄芩属。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叶坚纸质,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常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
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
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以及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
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此外茎秆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称为芩茶。
文中的黄芩是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遇见的,黄芩是常用的中药啦,我们来看她和不同中药配合而发挥的药效吧。
黄芩味苦,性寒。《本经》载其有“主诸热黄疸,肠,泄热,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安胎,九也。”
据经典之说,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入肺、胆、胃、大肠诸经。
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
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葛根发表解肌,以外解在表之邪,又其气轻浮,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
二药相配,既外解表邪,又内清里热,以达表解里和。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痢,胸脘烦热等。
见于《景岳全书》良方白术散,二药均为安胎圣药。
黄芩苦寒而降,清热、泻火、安胎,善除胃热,泻肝、胆、大肠之火。白术甘温味厚,补脾益气,健中增食,燥湿利水,固下安胎。
二药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以清热泻火,固下安胎。主治湿热内蕴,胎热升动,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
见于《和剂局方》槐角丸。
黄芩清热泻火,尤善解肺与大肠之火热邪毒;槐角清热凉血、止血。
二药互用,气血双清,共收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肠风下血,痔疮出血等。
见于《温疫论》达原饮。
以黄芩清热解毒,清泄肺胃之火;知母清肺热,专泻下焦肾火,以清实热退虚热,养阴生津。
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清泄肺胃,养阴退热之功。主治肺热咳嗽,吐痰粘稠,身热口渴等。
见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黄芩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半夏健脾燥湿,和胃止呕,消痞散结。黄芩苦寒泻热,半夏辛散降逆。
二药参合,一寒一温,辛开苦降,以顺其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相得益彰,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可治疗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者。
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泄半表半里之邪而降气火;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以解半表半里之外邪而升清阳。
二药合用,表里双解,既疏调肝胆之气机,又清泄内蕴之湿热,升不助热,降不郁遏。主治外感病见于表里之间,疟疾,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者。
黄芩清肺热,泻上焦湿热;钩藤泻肝经风热而平肝熄风定痉。
二药合用,清肺热助钩藤熄风而定痉,其功大增。可治疗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小儿高热抽搐,热厥等。
见于《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黄芩苦寒,善清肺、大肠热;黄连苦寒,善泻心火,散郁。
二药又能清热燥湿,解毒。以治疗上、中焦热盛所致目赤肿痛,齿龈肿胀,疼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湿热下痢诸证。
见于《伤寒论》黄芩汤。
黄芩清热燥湿解毒;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
二药合用,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者。
见于《通俗伤寒论》阿胶黄芩汤。
黄芩苦寒,清泄肺热,泻火止血;阿胶甘润,滋肾阴,补血止血。
二药伍用,一清一朴,以达清热止血,润肺止咳之功。主治肺燥热伤肺络,咳嗽,痰中带血等。
黄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黄芩本身有很多功效,选择和不同的药配伍后,则更加体现和加强了她诸多功效中的某一功效,对于治疗疾病就更有劲了。
黄芩该选择和谁配伍呢?这就需要看,出现的疾病是什么了,疾病是外因,疾病决定了她和谁配伍。因为黄芩性子虽凉,但较乌头附子毕竟更温和,所以能和多种药材友好相处。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1)黄芩临床配伍应用10法 重庆市万州区第三人民医院 404000 谭成邦 谭美邦 谭全邦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