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豆根,安全性

樊蓉 植物游记
2024-09-08

越南槐资料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来自于豆科,苦参属,别名柔枝槐,广豆根。


灌木,茎纤细,有时攀援状。根粗壮,羽状复叶长。总状花序或基部分枝近圆锥状,顶生,花冠黄色。花期5-7月,果期8-12。


产广西、贵州、云南。生于亚热带或温带的石山或石灰岩山地的灌木林中;海拔1000-2000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根较粗壮,含有苦参碱类生物碱,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开头


山豆根既是临床常用的药材,但也是陌生的药材,不像甘草黄芪一样众所周知。


关于山豆根的原料药材,遇到了两种在外观上不太一样的样品。


一开始因为黑色带块状膨大根的比较常见,便把另外一种土黄色的当做伪品。


但后面又发现土黄色的那种,嚼了有豆腥味,而且断面的颜色似乎更符合药典。


查找了许多关于山豆根伪品的文献,但只找到文字描述,没有图片,所以还是拿不准。


在对10几种混伪品中比较排除后,猜想,这两个可能都是山豆根,大概是年限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当书本上的知识不够下定论的时候,实践经验就十分重要了。于是我在“中药材天地网”查找山豆根,根据上面的资讯,加了一个山豆根供应商。


从他那里学习到,其实这两个都是山豆根,只是黑色的靠近地上部分,土黄色的是埋在土里面的。


同时他还告诉我:采收后的存放年份太久会失去药效。一般都是两年内会被制药厂消化掉。现在山豆根分为家种跟野生,野生的当然生长年份会比较久。


家种就是仿野生种植,从种下种苗开始起算4-5才可以采收,提早采收达不到药效。


其次家种的表皮跟野生的不一样,颜色也是偏白偏红,主要是看种植地泥土的颜色。野生的表皮都是偏黑色,而且有虫眼。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山豆根的用法及安全性,这次先放药材图片,下次去广西,拍到原植物再做新补充及种植方面的介绍。





病例


患儿,男,8岁,因脑炎后意识不清、四肢活动不灵1月余。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伴腹部疼痛,四肢僵直,意识模糊,无发热、腹泻。


在当地医院按“惊厥”治疗2h后,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


转入西安市某医院,途中出现四肢抽搐,表现为四肢屈曲抖动,双目上视,牙关紧闭,无口吐白沫,伴有小便失禁,给予镇静止抽等处理。


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后持续高热、抽搐、昏迷,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给与抗病毒、降颅压,镇静、保护脑细胞等药物治疗。


半月后患者症见:意识不清,精神萎靡,双目紧闭,面色虚浮,言语不能,时有阵挛发作,烦躁汗出,汤水不下(鼻饲饮食),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黄。


治疗给予醒脑静、脑蛋白水解物、能量组液体静脉输液;给予巴氯芬片、盐酸苯海索片、氯硝西泮片缓解痉挛;给予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肌内注射恢复脑功能、促觉醒。


复查头颅显示脑白质脱髓鞘病变,脑萎缩改变。家属对治疗恢复情况不满意,要求出院,1月后随访,患儿死亡。



病例分析


患儿发病前曾因咳嗽、咽痛等症状就诊于当地中医诊所,服用中药汤药,内含山豆根,剂量为15g。


服用1d后出现呕吐,腹痛,四肢僵直,意识模糊,典型的消化道症状与神经症状。结合体征与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山豆根中毒。


《中国药典》中山豆根剂量为3~6g,且为成人量,本例患儿7岁9个月,用量为15g。


动物实验表明:山豆根可使大脑基底神经核和海马产生病理改变,具有神经毒性。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苦、寒,有毒。


《开宝本草》: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痛,咳嗽,杀小虫。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治疗咽喉肿痛的第一要药。


患儿以咽痛为主要表现,服用含山豆根的汤药,出现神经系统中毒表现,且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






山豆根毒性


山豆根中生物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主要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金雀花碱等造成多系统损害,而脑损害最为严重。


山豆根确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但临床常用药物尚有金银花、射干、连翘、桔梗、薄荷等。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只要辨证论治正确,处方给药大可不必拘泥于特效药物。


而一旦发生类似山豆根中毒事件,一经诊断明确,即采用甘草30g,绿豆15g进行解毒。





山豆根中毒原因01超剂量使用

历版药典皆限定山豆根临床用量为3~5g。


用量在3~5g发生中毒反应的报道为0;6~9g为4.7%;12~15g为17.6%。



02品种混淆

山豆根与北豆根(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名称相似。


医生误将北豆根开成山豆根,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腹痛腹泻,四肢无力。


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全身颤抖,继则全身不能动弹,失语,即典型的山豆根中毒样反应。


03超疗程使用

应用含山豆根处方,治疗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例患者服前7剂药均未出现中毒反应。


服第8~10剂药后才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山豆根样中毒反应。


提示长期服用山豆根可能出现蓄积中毒反应。




结尾


山豆根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我们对药材多一些了解,在治疗中就不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上文病例情况的再发生。


山豆根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宜与大黄、神曲、马兜铃配伍使用。


甘草味甘性缓,宜调山豆根之苦寒之性以减毒。生姜为“呕家圣药”,配伍山豆根可减缓山豆根中毒反应所引起的恶心呕吐。


山豆根煎煮前不宜浸泡,15g山豆根泡服30min即可出现中毒反应。


山豆根与酒同服,可能会改变心肌正常应激性,而导致房颤。


宜饭后服药,山豆根为苦寒之品,用量稍大即容易出现胃肠道系统毒性。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典型的山豆根中毒反应时当立即停药,服甘草或生姜汤解毒,必要时送正规医院救治。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山豆根中毒误诊误治1例 陈冬梅 高峰 刘玉堂 临床合理用药 2018 年 3 月第 11 卷第 3A 期

(2)山豆根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 聂安政 赵雪睿 高梅梅 钞艳惠 李肖 桂新景 朱春胜 张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植物游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