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大黄及其混伪品鉴别
因小伙伴的帮忙,收集到几个大黄的样品,我们通过文献中的知识来了解一下大黄。
大黄也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大黄以质坚实、断面锦纹明显、色红棕、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
郎中与好友马峻一起以采药为生,终日相伴,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
有时郎中不在家,他便偶尔学着为人治病。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来求医。
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开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
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
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
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欣赏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
而孕妇身体本就蠃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赔孕妇家一些银两,把他们放了。
县老爷最后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他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
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便区别,后来这名字就渐渐地传开了。
生大黄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内用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等症。
外用治疗水火烫伤,现代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特别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慎服,孕妇禁服,以免发生事故。
大黄除了生用还有其他不同的炮制品种,如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炮制规格。
酒大黄能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淤血出血症。
大黄横切面特有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互排列,所形成的织锦状纹理。
大黄根茎横断(切)面可见的暗红色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如星星点缀,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药用大黄习称南大黄,主产四川甘孜、阿坝等地。
西大黄即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主产西北地区,又称西北大黄。
药用大黄主产四川甘孜、理塘、九龙等地。习称雅黄,产于四川雅安汉源等等。药材中间凹陷,状如马蹄者,又习称马蹄大黄,为大黄之上等品。
【基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法与用量】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大黄的传说 苏桂云 刘颖 北京市双桥燕京中药饮片厂
(2)大黄的经验鉴别专用术语 摘自祝之友《解读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