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知水旱
在人与自然看了一期关于水獭的介绍,
水獭和人类特别像,
他们成年之后,
需要自己去寻找另外一片水域,
开阔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他们还需要找到一生的伴侣,
双方会把从各自家族,
学到的捕鱼技巧,
共同传授给他们的幼崽。
当他们去寻找另外一片水域的时候,
途中会遇到各种危险和挑战,
成功率在50%左右。
人们练金时将汞排放到水里面,
水獭在寻找可以开辟新家的水域时,
遇到了这片被污染的水域。
因没法在那生存,
他疲倦的躺在森林中睡了一觉,
又继续奔赴远方。
文中的水獭是在昆明动物园遇到的,
看起来十分呆萌可爱,
当时闻着感觉很臭,还以为是臭鼬。
还想到了马鞭草科的许多植物,
想着臭味是不是也是动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我们古人对它的认识也很有趣,
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
《酉阳杂俎》记载:“元和末,均州陨乡县有百姓年七十,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出,放时,先闭于深沟斗门内,令饥,然后放之。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相若。老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襟籍膝,驯若守狗,户部郎中李福亲见之。”
水獭是一种哺乳动物,穴居在河水边,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喜吃鱼类,在古代又有“水狗”之名。
古人在认识到水獭食鱼特性后,开始驯养水獭为我所用,进而形成了不同于人工捕鱼的水獭渔业。
《有獭呤》:“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祭不敢食……”一年之中獭两次祭鱼,多发生在正月和十月。
《荀子·王制篇》曰:“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文字·上仁篇》曰:“先王之法,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水。”
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到有“獭祭鱼”的记载。
水獭从水中捕捉到鱼后不是立即进食,而是陈列在水边,好像人类把食物陈列在神灵前。
当自然界出现獭祭鱼现象时,政府开始弛渔禁,许可虞人下河捕鱼。
元朝末年的《田家杂占》说:獭窟近水主旱,登岸主水,有验。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星辰的运转、节气的更替以及动物的迁徙活动来预测气候,形成了一整套洋洋大观的气候预报系统。
由于水獭以水为生,对水情的感知尤为敏感,故水獭的行踪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早在汉代,就有“鹊巢知风之所起,獭穴知水之高下”的说法。
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雀巢总是安置在背风的树枝上,而水獭多在水淹不到的地方穴居。
因此,人们观察雀巢的方位就可预知风向,观察獭穴距离水面的远近就可预测夏秋季节水涨水落。
《本草纲目》:
水獭肉,气味甘、寒,无毒。
煮汁服,疗疫气瘟病,及牛马时行病,水气胀满,热毒风。
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荣卫虚满,及女子经络不通,血热,大小肠秘。
古有熊食盐而死,獭饮酒而毙。
水獭的毛皮光滑润泽,湿而不濡,透气性和保暖效果非常好,价格昂贵,被认为是仅次于貂皮的优质衣饰面料。
水獭毛皮不易沾染灰尘污垢,且耐磨损,多被用来做衣服的风领和袖口。
水獭髓,去瘢痕。其他如肝、胆、肾、骨、足都是良好的中药材。
水獭屎也能入药,主治鱼脐疮,研末水和敷之,即脓出痛止。治下痢,烧末,清旦饮服一小盅,三服愈。
备注:水獭为国家保护动物,捕杀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以上古籍中关于水獭药用价值的介绍,均存在于古代,目前几无水獭入药。古籍中描述的水獭的功效,也可被其他植物药替代。可以把它当做经济动物,进行养殖扩繁,但不得因遥远的古书中记载的功效,而捕猎野生动物。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本公众号所有图片,除标注来源图片外,均由作者原创,不得擅自盗取,如有图片需求,可与作者联系购买。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对水獭的认识与利用 刘自兵 三峡大学学报编辑部 湖北 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