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冉云飞:中国“微教育”语录

2017-04-06 冉云飞 苍山夜语



  

文丨冉云飞

冉云飞按:自从1998年上网以来,我对互联网的利用率是挺高的。博客时代我每日一博,从05年至11年写了两千多篇指陈社会各方面时弊的文章,而微博则从滔滔等开始,继而饭否,再接着推特,以至新浪微博,一路玩到今,留下了不少只言片语的东西。


这些只言片语,对于他人来说,未必有什么大意思,但对于我来说可从中回忆与观察当时的思考痕迹,可以看出自己的变化。以前我曾每月推出“推特微博三有语录XX条”,还算受人欢迎——所谓“三有”就是有趣、有料、有种之谓也——但后来因为时间紧迫,要做的事很多,于是停下来了。


未来与朋友们主要花精力做教材编写、课程研发、教师培训、父母教育理念翻转、开发孩子思维的教育活动中,故敝公微以后会以教育有关的内容为主体。不要以为教育只与孩子或者父母有关,教育与任何人都有关联。因此关注教育,才有可能使你启愚去蔽,重获精神上的新生。现将以前在微博上与教育有关的条目,逐渐搜寻集合起来,以利有兴趣的朋友观看。



为什么取名叫“微教育”,所谓微者,人微言轻就不说了。再者教育个系统工程,任何关于它的变革,都可视作“微”。同时,教育于孩子来说是件全方位的慢艺术,就像“微生物”对土壤的革命一样,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揠苗助长。“微教育”而贯以“中国”二字,非拉大旗,作虎皮也。因为教育虽然不乏一定的超越性,终究与制度、文化土壤等有很深的瓜葛,故以此名之。


我有意多出几种纸本的《中国“微教育”语录》,请有意有眼光的出版人联络(因为每条均在140字以内,是很适合在手机上微读的,故这个阅读变革带来的阅读量自以为不会少。只要谈合作,拥有纸本书就有可能相应地拥有电子版权,还有音频与视频版权)。因为要写的东西很多,自然不可能全部在微博或者微信上说。虽然是“微语录”,但如果出书的话,我会列出相关的文献,作为附录,让大家窥看这些“微语录”更深厚的背景何在,不是凭空杜撰而不接地气的。


2015年3月11日于成都



1:很多父母相当纠结于孩子的教育,但我认为津巴多下面这段话能部分解决问题:“如果你希望控制、改变人的行为,你给予的强迫越多,效果越明显。可是如果你最终目标是让人真正接受或认同你想他做出的行为,采用诱惑或强迫越少,效果越好。对方越是无压力地做出选择,越会说服自己来认同你。”



2:经常有人抱怨我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为什么不领情呢?我觉得除了爱的不得体强加和愿望转嫁外,记住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怎么说,或许不无裨益:“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3:逻辑学家派顿说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思考,知道如何思考的人却往往不思考,更重要的是因思考而遭受羞辱迫害,比如苏格拉底、伽利略等,因而人们认为思考是危机险的。“是的,思考可能是危险的—对思考的人来说是如此,对被思考的人、组织、机构、观念来说也是如此。”最后一句是我们的力量。




4:黄宗江老爷子牛逼,他回忆燕京读书:我的书读得不错,还得过奖学金。但是我并不是读书为主,我是演剧为主;说演剧为主也不确切,我实在是以恋爱为主,以失恋为主。当时我身边的同学,有地下党员,也有国民党抗日锄奸团分子。左的右的都有,但是像我这样的恋爱分子却不多,这让我感到惭愧。



5:中国教育有很多不堪的地方,但最直观的坏处是把不少人都弄得厌学,完全没有自我教育和学习能力,不读书不思考不进行知识更新。就是到了互联网上,也不是冲着优质资源去加以选择,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少人被学校教育的谎言所捆绑,终身不能走出囚笼,并为歌颂囚笼的美好而竭尽全力。




6:只要所谓的成功,不管多么变态,成了不少人惟一的选项,与政客的“不惜一切手段,达到高最高目的”并无二致。我这篇批评唐骏式有毒成功的旧文《中国盛产有毒的“成功”》,亦可以拿来针砭虎妈和狼爸。没有爱没有人格没有独立精神,名校亦是浮云。



7:@老虎不吃飯飯 兄说教材不少是教科所随便找几人编甚至发包给书老板,然后从中牟利,我的了解完全可以印证。四九年后的教材编写是精神和经济垄断,精神垄断盛产垃圾和狼奶,经济垄断则成为教育社的肥肉。四九年前是众多出版社和教材编辑名家竞争,现在是阿猫阿狗只有要有权就来胡编分肥。



8:友人之子习数学,爱深似情种,然不幸步入“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犹如爬向一堵倒向自己的墙”之困境,对方则另有所属。无有改章,遂有轻身之念。向我求教,欲觅解药。不才岂是解人,遂赠数学名联一副“恋爱成三角,人生值几何”予之。竟存活一命,岂不快哉!




9:中国教育显而易见的恶果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从此厌学,终身丧失了好奇性、求知欲、探索精神。中国虽然只有半残废网络,但获得资讯的途径和可供学习的地方,已远非以前可比。但你问一问凡是被屏蔽的信息,有多少大学生是知道的?他们又为什么不知道?没有知识更新能力,其后果不难想见。



10:历史学者李洪山谈留美经历:“因为大多生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时代,尽管大家对以阶级划线、残酷打压异见的传统做法都深恶痛绝,但并不完全懂得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平等待人,或与意见相左的人和平相处。”三十年过去了,敌对意识浓厚,网络上和日常生活里依旧充满你死我活的火药味。



11:有些人为何做合格公民比较难?除愚民教育使得他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精神丧失殆尽外,就是对自己子女的责任也非常稀有,全盘托付给以愚民为己任的学校。一个对子女不愿尽责和付出爱心的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如此可掩盖自己的无能与懒堕,有多少人可以无愧父母之名?



12:梁启超先生的家庭教育在民国诸大家里卓越无匹:“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13:最近被疯转的法国高考哲学题,以及民国时期的许多高考题,基本上没有变态的客观题,全是可以主观发挥的。民国教材多样,学校自行招考,用何种教材的人均能参考甚至能同时考上几所大学。注重唯一答案,是中国教育的毒瘤,是灌输和专制教育的必然结果,人世多少问题有唯一答案?



14:梁启超与胡适二先生有很多不同,但他们都乐观豁达,认识到人性的幽暗依旧乐于相信人性之美,且有宽容有趣的一面。梁说“天地一日没有息,我相信我们没有绝对成功的一日。我们能工作一部分,就有一部分的成绩,最怕是不做”。我在想乐观且深知人是有局限之动物的人,是否更喜欢做寸进努力呢?



15:中国教育之颠倒相当惊人,对孩子残酷要求,中小学教育皆如是;成人却当作孩子来对待,大学教育之颓堕无不如是。对十八岁以上的年轻人,不对其进行责任伦理、清明理性的教育,一些社会上的成人还喜欢以孩子来为其推卸责任,装大度的无辜体谅语泛滥,是很多成年人都是类人孩的原因。



SELECTION 精彩回放



野夫 | 江湖物语(第七回)

野夫|江湖物语(第六回)

野夫|江湖物语(第五回)

《苍山夜语》开号弁言

野夫:虚构的和尚 

野夫:记忆中的花园

野夫:一箱装进古今愁 

【未和谐版,阅后即焚】野夫:莽汉李亚伟

野夫:师父王继(未删节版)

图片来源网络,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