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播客是什么?13位播客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喜欢 播客先声 2022-05-15

本文整理了社交媒体上用户发表的播客相关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理解播客。




1


播客我认为如果能同时提供文字版就很完美,声音这种交流方式,在感情上感觉比文字更亲近,大概处于文字和视频中间,有时候可能超过视频,毕竟多了一些想象空间。有时候感觉播客和纸质书挺像的,播客和视频的关系,就类似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旧的依旧顽强和有生命力。个人感情上我也挺喜欢播客,实际上我把早年的收音机电台也算做播客的一种吧,形式上类似,高中时期我是住乡下外婆家,电视就一两个台,也没什么朋友,没书看。天一黑就舒服的躺床上,关灯,开着收音机,听歌,听主持人闲聊。有一种特别的陪伴。
——城堡阅读周刊主理人 南百城《城堡36:从独立电子杂志说起》


2


播客是一种可以高效获取有用知识的信息源。我觉得「播客」与其它有相似之处的传播媒介有些区别,比如拿播客跟传统电台广播比较,播客的制作可能会更加精良,信息密度更大一些,主题和话题属性也更加明显。周围也有挺多朋友对播客很有兴趣,他们会制作自己的播客节目,或者翻译一些系统分析播客文化的英文文章,比如我参与的「ONESPiece 翻译计划」里就编译过几篇以播客为主题的文章。


对于我自己来说,播客是我非常依赖的知识渠道,听播客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一种学习方法。目前还没有做过节目,但是(极)偶尔写些中文小文章,分享一些我听过后觉得很有收获的英文单期播客,总结一下里面的知识点和信息点。
——播客「Casticle」主理人 糊糊 《最好听的 23 个英文播客都在这了,快收藏!


3


我觉得播客是非常适合我个性的媒介。我喜欢交流和对话,喜欢聆听和发现不同人的故事,喜欢站在我的角度去观察别人的思考,喜欢自由、真诚而又随性的互动,播客能够给我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能够将这些互动全部转化成某些有意义和价值的积累。


从听众的角度,播客是一种有意义的填充时间的方式。曾经我在坐高铁或者散步的时候会听歌,但是现在更喜欢听播客,通过播客很直接的和一些世界上最出色的思想家和学者接触,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播客制作者,通过和听众的互动和交流,我发现大家对播客的感受是,有的人不喜欢,或者暂时无感,但是一旦入坑之后就会非常迷。一方面,播客,尤其是对话类播客提供的高质量对话是生活中很难得的,那种体验是难以取代的。第二,聆听比阅读更加靠近本能,也有更丰富的层次,所以从感官上来说我认为是一种更加多维的信息传递方式,尤其是传递关于故事,体验,思考和交流的信息。所以播客会听入神,会让人进入心流的状态,以至于不少粉丝说自从开始听播客,家里都变干净了,因为会经常一边听播客一边做家务,最后不知不觉地完成很多家务。


第三,在这个短平快,娱乐化和功利的年代里,播客是很具有社会意义的。曾有音频平台和我谈过合作,要求我做10-15分钟短小精干的节目,我的家人朋友当中也有给过我类似劝说的。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也觉得这类节目有存在的必要,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去做的事情。我想做的不是婴儿食品一样的内容,听众不需要动脑,思辨和消化,那样会让听众感觉上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不一定获得了太多实质性的思想层次,思辨能力上的提升。换句话说,信息时代大家脑子里装了很多东西,但是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或者整合。我在播客里试图做的从来都不是传播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帮助听众们看见,一个问题可以如何一步步深入地分析,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或者两个人的碰撞可以如何一步步展开。我认为这些展现的过程都是只有在长播客这样的媒介形式里才可能存在的。


第四,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说,播客提供的信息和视角是更加真诚和可信的。如果要写一篇如何维护亲密关系的文章,但凡有点阅历和思考的人都可以写,更不用说懂心理学或者表达能力强的自媒体创作者了。但是听上去有道理的建议和现实经验检验过的建议是很不一样的,这一点从文字上比较难区分,因为文字可以被修饰,而一个人说的话是否可信,他是否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对话当中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播客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真正言之有物的人。
——播客「Steve说」主理人 Steve 《「利器x播客」访谈《Steve说》:聆听比阅读更加靠近本能,是一种更加多维的信息传递方式。

4


从小学就沉迷听音乐广播电台的午夜节目,非常喜欢用聆听的方式去接收信息,声音能制造一种氛围感。和广播电台不同,播客节目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它比文字更亲密,又比视频更疏离,是非常微妙的一种创作介质。如果把一期播客节目当作一个小作品来看待的话,会期待更多有很高的作者性的作品。
——播客「不可理论」主理人 宝婷  《「利器x播客」访谈《不可理论》:不可用学术的方式做理论,不可用理论的方式谈理论》


5


我个人非常喜欢播客这种形式,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平等,那播客绝对是促成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
——播客「Anyway.FM」主理人 Leon  《「利器x播客」访谈 《Anyway.FM》:我们,就喜欢扯淡设计,专注嘴炮30年,想赚一些奶粉钱,想让你的听觉更懂视觉。

6


在我看来,对内容制作者而言,播客的优点在于,如果你想要表达一个观点,写文章的话会花费不少时间遣词造句,而录播客只需要对着话筒把你的观点说出来就好了(当然前提是你能说)。而写作技巧的差异,更是一个挺大的局限,同一件事情,如果你想的很好,但不会写,同样无法表达清楚,更无法有效传播。但无论你能不能说,只要在有经验的主播引导之下,说出来你的观点和见闻反而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
而对于受众而言,大城市通勤时间的增加、智能音箱之类设备的普及,更是增加了大家对“陪伴型内容”的需求,“陪伴型内容”是我自己发明的名词,指的是不需要占据你的身体、眼睛、全部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的内容。这是在通勤时、开车时、工作时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的内容形式。以前有广播、音乐这两种形式可以选,而广播的内容质量、音乐的知识含量都不太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播客「津津乐道」主理人 朱峰  《「利器x播客」访谈 《津津乐道》:播客不应该是把自己聊爽了放在第一位么?


7


在我们看来,通勤和做家务的时候就非常适合听播客,在这些场景下,文字和视频这样的传播形式好像都还不太容易进入。另外,播客可能跟文字和视频相比更多了一份亲近感(在你耳边说话),尤其是当你所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和真诚的时候。
——播客「不丧」主理人 乔老师  《利器x播客」访谈 《不丧》:表达不光只是口头的叙述,它其实更多的是自我的探索。


8


对我来说,播客是比文字更友好、门槛更低的输出方式,也有更多捣腾的空间。
——播客「迟早更新」主理人 枪枪  《「利器x播客」访谈 《迟早更新》:Podcasting 是一柄锤子,握着它也许能让你看到更多钉子。


9


做播客于我而言是一种写作,所以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和自我想法的存档。我自己本身也听很多播客,所以在写作之外寻找一个更立体的表达形式时,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播客。
——播客「迟早更新」主理人 任宁  《「利器x播客」访谈 《迟早更新》:Podcasting 是一柄锤子,握着它也许能让你看到更多钉子。


10


对我来说,播客需要花费的心力、执行的流程和达到的效果之间是完美的平衡,也满足了我「动手做东西」的需求(写作是个苦劳,动作单一、字斟句酌;拍视频又是另一种苦劳,程序过于复杂)。虽然一开始确实可以用手机录播客,随便传到某个免费平台,但是一旦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对自己的出品要求越来越高,想要逐步精进,也就越做越好玩。
——播客「博物志」和「HPUP」主理人 于婉莹  《「利器x播客」访谈 《博物志》:我做了一档广泛地关于博物馆的(陪伴型)播客》


11


播客是一个特别好的解放双手和双眼的传播方式,个人觉得或者希望可以孕育、培养和筛选出更多独立思考的主播和听众。倾听本就是一个培养耐心的手段。无数次我在地铁、跑步或者吃饭时听到不同的观点,想要 argue 主播,但还是学着听完别人的一段话和总结,才好好思考他/她其实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即刻说话。表达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刻意练习,我做播客的原因之一就是如此。作为一个终将站上讲台的人,怎样更真诚、有效地传递我的和我学过的观点,是我想要厘清的东西。
——播客「Byte Coffee」主理人 MilkShake 羊  《「利器x播客」访谈《Byte Coffee》:用 Engineer 的视角窥探世界,Byte.Coffee 诞生了》


12


因为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杂志的讨论我自己也在思考关于杂志的问题。播客算不算一种有声的杂志啊?我觉得算。一种相对片段的,具有部分时效性的主题探讨。两者当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是媒介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但仔细想想,确实很多杂志的内容,我指文字部分,是更适合用音频呈现的,而且相较文字,声音的接受度肯定更高,因为太多杂志不会说人话了。以及,如果是片段式的不具备体系性和持久性的主题讨论,用纸张/文字作为载体去呈现,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算一些浪费?我好像需要打破一下长久以来对杂志比较无脑的追捧,嗯..
——微博用户@luu1h


13


发现最近好多人做播客啊。现在什么钱最好赚?焦虑的钱。播客的兴起一方面是解决孤独的问题,因为社交媒体的发明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交流,但同时线下的面对面的深刻交往减少,这时候产生的孤独问题促使人们发明各种新的交流手段进行弥补。聊天式的播客无疑可以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朋友的聊天中。另一方面是个体化的人对知识、参照模版和人生导师的渴求,也使各种贩卖知识的形式蓬勃发展。


再次发现受没受过学术训练真不一样,好不容易一个心灵鸡汤式的播客请来一个社会学硕士,结果人家一说出一点领域大牛的观点,我觉得真牛逼好开阔思维,主持人就说“那不就是blabla”“这个跟我之前看到的很相似啊blabla”,就用一种更流俗更陈旧的说法将其取代。这种找共性的做法其实是日常思维,因为可以简化问题,帮助人做决策。找差异找不同,把问题展开、区别、分析才是研究的思维,要不然世界上到最后归化为只留下一个问题,还有什么可研究的的呢?
——微博用户@钞大票

最近更新:
音乐类播客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