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埃克·考普夫:《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在MEGA2中的编辑情况

埃克·考普夫 中社学人 2022-09-09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在MEGA2中的编辑情况


[德]埃克·考普夫


*本文是考普夫教授2012年4月12日在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列经典著作编译论坛”上所作的学术报告,由张红山翻译整理。


摘 要


在本文第一部分,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发起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它的收文原则,回顾了试编过程和当时的机构、人员配备,重点介绍了作者自己编辑出版《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的具体经过。在文章第2部分,作者运用严谨的资料,阐述了《资本论》的创作史。这包括从设想、受恩格斯推动,到写作手稿、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再到写作《资本论》两部手稿并正式出版第1卷的全部过程。在总结该卷编辑得失的第3部分,作者通过回顾自己总结的研究重点,为我们提供了评价编辑工作的参照标准。文章第4部分的文献分析表明,为了撰写该卷《前言》和编写资料卷,为了核查马克思的引证,作者掌握并运用了大量文献。


作者简介


埃克·考普夫(EikeKopf),德国爱尔福特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曾参与MEGA2第2部分第5卷、第8卷、第15卷、第4部分第25卷和第28卷的编辑工作,2010年完成MEGA2第1部分第4卷和第6卷的编辑工作。


正 文


01

MEGA2的源起、原则、最初情况以及爱尔福特-米尔豪森编辑小组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MEW)基本出齐之后,苏联共产党和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机构于1968年左右在马克思诞辰150周年之际批准了编辑出版第二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计划。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联合苏联和民主德国在物质和思想上各方面的力量。编辑机构是莫斯科和柏林的上述两党的中央委员会所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

MEGA2应当:

1.收入流传下来的全部书面文献;

2.进行学术性的、历史考证性的评注;

3.用原语言发表(也包括原来的拼写法);

4.提供从认识的产生到最后定型的各种异文;

5.根据全部著作的特点分为4个部分:(1)除《资本论》以外的草稿和著作,(2)《资本论》及从1857年起的准备著作,(3)书信,(4)摘要、旁注和页边批注。

全集规模计划约100卷,不包括约40卷的旁注。(参见MEGA2第1部分第1卷第36页)

为了发挥利用大学和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员以及其他大型编纂工程的经验,柏林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学术委员会。埃克·考普夫博士也受聘于该委员会。考普夫博士于1967年在托马斯·闵采尔之城米尔豪森市的师范学院创建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小组,并且每年都会指导大学毕业班学生及青年研究人员(A类博士和B类博士)撰写关于《资本论》影响史的学术论文。例如他是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获得两级博士学位的评审人员。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始终都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科学研究五年计划的首要课题。

1972年出版了一个试编卷(用红色亚麻布装订,包含全部4个部分的文献),提交给委员会成员和国内外许多编辑专业人员,进行讨论。1983年,《旁注。试编材料》这一卷以类似的方式出版(赠送一册给中央编译局马列部)。

从1975年起出版的蓝色各卷就是上述讨论的结果。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不同的是,正文和资料是分开的,这样就可以并列摆放,同时阅读。

当时我们认为,这一全集约40年后,即2015年可以出齐。

在民主德国编辑的每一卷都有一名来自苏联的评审人员,在莫斯科编辑的每一卷都有一名来自德国的评审人员。

此外,在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科学院(柏林)、柏林大学、哈雷大学、耶拿大学、莱比锡大学以及1969年创办的爱尔福特—米尔豪森师范学院各个单位的兴趣研究小组(我负责该师范学院的研究小组),也参加到编辑工作中来。在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之外编辑的每一卷,除苏联方面的评审人员外,还有一名来自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的指导人员。

在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和MEGA2的4个组成部分相对应,有4个部门。除此以外,还设有编辑部(有5名工作人员),这个部门校订所有用打字机打好的编辑稿,并为付印统一格式。此外,在柏林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注释、名目索引、文献索引以及人名索引,他们将所有用打字机打在索引卡片上的内容统一分类,这样在可能的情况下,就避免了其他卷次编辑人员的重复劳动。

狄茨出版社设立了专门的马克思恩格斯审稿部,从出版的角度审读校样。

我们的学术委员会拥有两份机关刊物,即《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它们一直伴随着MEGA2的编辑工作。

1978年和1980年,我们这个研究小组邀请参与MEGA2第2部分各卷的所有编辑人员,到米尔豪森参加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会,以推动共同的工作,加强讨论。我们也发表了这些活动的研讨成果。莫斯科方面的工作人员也参加了这些讨论会,促进了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团队的形成。

在苏联和民主德国,约有120名MEGA2的研究者和编者。当时计划平均每卷需要5人工作5年。为了确保计划中的出版期限,这就需要提前两年将正文和资料的编辑稿提交审定,这样才可能完成审订工作以及印刷厂的5道印刷和校对步骤。

1978年夏天,MEGA2编者向我提议,如果我所在学校的领导同意,并且我能证明自己可以组织一个能够胜任工作的小组,那么我就可以编辑第2部分第5卷即马克思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我表示同意,并且争取到了我们的秘书莉泽尔·哈内曼负责打字,我的两位同事哲学博士约阿希姆·康拉德、埃德加·克拉佩尔施蒂克,以及我的高中拉丁语、英语和法语教师,哲学博士维利·邦也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我所在的学校为这项工作付的报酬微不足道。我从我们校长那里获得参与MEGA2的工作的许可,但条件是,我用75%的工作时间为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授课,只能用25%的时间为MEGA2工作。

根据“民主德国1981—1985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出版工作计划”第6页的内容,合同规定,1985年是我们负责的这一卷的出版年份。第2部分第1卷第2册(《大纲》后半部分)应在1981年出版,第2部分第3卷第6册(《1861-1863年手稿》第6部分)应在1982年出版。这意味着,到那时为止,我们在编写注释和文献索引时还不能依据这些重要的卷次。

在我们的工作进行了2年后,柏林在筹备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各项活动时发现,根据计划1983年不出版任何《资本论》这一部分的卷次。而柏林方面认为,MEGA2所收的《资本论》第1版在这个时机尽可能面世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求我们小组尽可能加快编辑,以便使这一卷能早于计划2年,即在1983年出版。

我们年龄最大的同事康拉德博士已经不再在学校教课,从1981年到1983年,他每周一次带着我们的编辑稿或者校样,在晚上8点后乘火车去哥达,又从那里坐快车前往柏林,到达时已经是凌晨5点钟。我们的指导人员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在站台上在等他,收下校订过的书稿,并把其他校样送给他带回米尔豪森。在对面的轨道上,就停着前往爱尔福特—爱森纳赫的快车,我的同事在换车后下午又赶回来。从1981年到1982年,我在卡尔·马克思党校学习,在那段时间里,第2部分第5卷资料卷的第一次拼版花了好几个星期。上完大课或讨论课后,也就是下午5点以后,我都会坐地铁到罗莎·卢森堡广场,再从那里走到位于威廉·匹克大街1号的马列主义研究院,和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讨论校样的问题。

这一卷来自苏联的审定人员是拉里莎·米斯凯维奇博士,来自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的指导人员是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博士;第2部分第8卷(即《资本论》第1卷1883年德文第3版)两方面的负责人分别是维塔利·维戈茨基博士和罗尔夫·黑克尔博士(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博士当时在中共中央编译局)。

我们这个“退休人员和业余时间小组”(当时师范学院的人们这样戏称我们)编辑的第2部分第5卷确实在1983年就出版了,1989年,已经编辑好的第2部分第8卷也出版了。

02

马克思《资本论》至第1卷发表时的创作史

马克思最终通向《资本论》的工作分为几个过程或阶段。

在我看来,发端在于恩格斯的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大约于1843年底撰写了这部著作,并寄给了作为《德法年鉴》共同出版人的马克思。后者当时认为,政治和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根基,因而他打算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系列著作。

我认为,下面这段文字以及之后的对此的详细论述是恩格斯提供的“推动因素”:“在(资产阶级。——作者注)经济学家看来,商品的生产费用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土地的地租,[2]资本及其利润,[3]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的报酬。”(数字序号及着重号为作者所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7页)

在我看来,恩格斯的这篇文章是一个重要论据,它表明马克思在1844年已经认识到:不是政治和法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构成社会的根基。因此他没有接着写作黑格尔法哲学,尤其是批判黑格尔的国家法的系列著作,而是计划撰写一部“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著作。与此相关的所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应的摘要,以及与出版商列斯凯签订的合同,都能够证明这一点。按照恩格斯的上述提示,马克思在巴黎深入研究了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论述。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公布了他分6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计划:“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1册论述资本,其第1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88页)在发表第1分册之前,马克思在1858年2月22日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在1858年4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中,以及在1859年2月1日给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介绍了有关情况,并且提供了更多细节(特别是对恩格斯)。

计划写作的“资本一般”章当时应该是作为第2分册发表,然而由于他在1860年发表了篇幅很大的辩论著作《福格特先生》,这就暂时妨碍了该分册的出版。

《福格特先生》


当马克思于1861年着手对他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1部手稿——进行“誊清”,准备第2分册时,他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研究,并且在这个持续到1863年年中的过程中创作了第2部手稿(见MEGA2第2部分第3卷)。

1863年,他又开始“誊清”手稿,结果又变成了研究,比如,这次所创作的第3部手稿中就包含了《资本论》第3册的主要手稿(参见MEGA2第2部分第4卷)。

1865年7月31日,马克思在信中告诉恩格斯:“再写三章就可以结束理论部分(前三册)。然后还得写第四册,即历史文献部分;对我来说这是最容易的一部分……但是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30-231页)这意味着,马克思自己又将1859年承诺的第2分册的内容“资本一般”分成了4册:(1)资本的生产过程,(2)资本的流通过程,(3)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4)剩余价值理论史。恩格斯的回信没有保存下来,我猜测,恩格斯是建议先将第1册付印。

马克思在1865年8月5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说:“你还是没有懂我的意思。整个问题在于,是把一部分手稿誊写清楚寄给出版商,还是先把整个著作完成?”此外,他在信中还说,按照规定他要以“六十个印张为最大限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1卷第138页)

这之后,马克思决定,不仅要给论述生产过程的第1册写一个简短的导言,而且还要写整个一章,用来重新论述1859年关于商品和货币的《第一分册》的内容。

11月,最晚1866年1月初,马克思开始编辑第1卷的付排稿。根据和出版商的协定,第1卷包括两册,第1册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册为《资本的流通过程》,总共约25-30个印张(每一印张=16个书籍页码)。第2卷将会包括第3册《总过程的形态》以及第4册《理论史》,篇幅与第1卷相当,整个著作分2卷,最多60个印张。

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写信告诉路易·库格曼:“我的情况[……]迫使我只好先出版第一卷,而不是像我起初设想的那样两卷一起出版。而且现在看来总共可能有三卷。[……]第一卷包括头两册。我想把第三册编做第二卷,第四册编做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46页)

1867年4月12日,马克思带着他的付印稿到达了汉堡的出版商奥托·迈斯纳那里。计划纳入第1册的第6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没有被编入付印稿,更不用说第2册。因此第1卷只包括第1册。当时马克思向读者承诺,第2册、第3册将在第2卷,第4册将在第3卷出版。

03

第2部分第5卷的编辑构想和得失

1979年10月,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根据迄今为止的工作,我总结了如下研究重点:

1.从1900年到1945年,从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角度出发,就《资本论》第1卷的内容、意义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而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的地位而言,有哪些基本的研究成果?这里特别要注意苏联的研究人员在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成绩。这个问题对于撰写MEGA2第2部分第5卷的导言很重要。

2.直至当代的资产阶级和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的《资本论》批判的主要方法和论断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第2部分第5卷的导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第2部分第5卷的导言要论述哪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哪些论断要按照原文或按照其含义在导言中介绍?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哪些人尝试过为《资本论》第1卷撰写导言?由于这些问题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意义重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学术委员会中的其他专家也应当参与讨论。

4.早在30年代,洛塔尔·博尔茨博士就在苏联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为MEGA1编辑过《资本论》第1卷,他们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个问题对于MEGA2第2部分第5卷的整体工作都有根本意义。

5.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第1册的手稿的各个部分分别写作于哪个阶段;这一册有“第3个稿本”吗?马克思生前未发表的第6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时候写下的?我的同事约阿希姆·康拉德的文章《卡尔·马克思主要著作的手稿写作于哪些阶段(特别是借助于1861-1867年的通信来分析)》就讨论了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寄给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编辑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第2部分第5卷正文的创作史很重要,对于决定第6章应收入MEGA2哪一卷也很重要。

6.马克思前往汉堡带给奥托·迈斯纳的那个付排稿还存在吗?莱比锡奥托·维干德的印刷厂正是根据这个稿本印刷的。20年代版权到期后,汉堡的奥托·迈斯纳出版社最后将这个稿本转交给了德国社民党档案馆。埃德加·克拉佩尔施蒂克博士的文章《〈资本论〉付排稿还存在吗?》讨论了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刊登于莱比锡的《德国图书业报告》1979年第23期。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第2部分第5卷,而且对于MEGA2本身第2部分的结构划分都有重大意义。

7.在对《资本论》第1册进行必要的修订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手稿中或已发表的书信中留下了哪些提示(包括君特·维索茨基同志在阿姆斯特丹看过的马克思在该书自用本上所做的修订)?

8.从1900年到1917年,以及此后,《资本论》的接受和影响史情况如何?在这方面,也要参考这样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例如奥托·鲍威尔、尤利安·博尔夏特、海尔曼·敦克尔、古斯塔夫·埃克施泰因、鲁道夫·希法亭以及卡尔·柯尔施,以及这样一些出版物,如维也纳的《马克思研究》、柏林的《光》、《马克思恩格斯文库》和《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所发表的文章。在进行此类分析时,也需要为学位论文分派研究任务。

9.始终要审视的问题是——例如考虑到1983年正值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如何从出版和宣传的角度对在编辑第2部分第5卷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和利用(比如计划撰写的关于《资本论》在德国从1867年至1895年的影响史的专著)。

04

关于文献分析

MEGA2第2部分第5卷的内容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1867年)。

这里所说的文献分析,就是要对论述第2部分第5卷所收的《资本论》第1卷的创作、内容、问题、意义和影响的学术文献进行搜集、概括和分析。原则上讲,这里的分析对象包括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德文第3版和德文第4版的文献,部分地也包括论述直至1895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的各种译本的文献。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自1867年以来从未被编辑过(东京青木书店分别在1959年和197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未加改动的影印版,这里不予考虑)。还要注意,在苏联和民主德国出版的、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0年编辑过的德文第4版为底本的《资本论》第1卷的各种版本,迄今都没有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或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撰写的前言。

按照各卷或卷组前面应有导言这一总的编辑原则(参见MEGA2第1部分第1卷前言第49页),MEGA2第2部分第5卷即《资本论》第1卷第1版将第一次配有苏共中央和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分别所属的马列主义研究院认可的导言,这篇导言应该综述这卷所收著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并且阐明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这样本卷的编者就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和学术资料卷一起,要撰写的导言应该成为苏联和民主德国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方面发起进攻的一篇文章,应促进马列主义在国际上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发挥影响,促进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斗争。

这里的文献分析或者说文献综述的作用首先在于,为MEGA2第2部分第5卷(可能部分地也为其他卷次)的导言和资料奠定科学基础,同时也为那些有关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创作过程和《资本论》的影响史的学位论文、原始文献出版、文章和专著,奠定科学基础。

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的创作史、内容、意义及其影响史的文献极其丰富,这也证明了该书的巨大影响。尽管这里文献综述已经很充分,编者们却很清楚,它远远没有囊括全部有关出版物,尤其是涉及国际文献时往往如此。从1900年到当代的工人阶级敌人的各种论著数量泛滥,它们无一例外没有被面面俱到地加以考虑。即使就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的论著而言,从1900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也存在许多不小的遗漏。

在分析整理文献时,我们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证明《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在这部著作中问世,同时得到最深刻的科学论证。众所周知,《资本论》掀起了政治经济学的一场革命。除此之外,《资本论》也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主要著作,这一点并不是每个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进而言之,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得到了科学论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获得了彻底崭新的认识,这并不是因为他搞“纯粹”哲学,而是因为他在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时,自觉地从哲学高度进行分析。在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及朝向共产主义的趋势)的规律问题上,马克思之所以获得了彻底崭新的认识,是因为他是一位在哲学上“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前提,我们从中可以得出政治上的结论,也就是关于推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无阶级社会的工人运动所需的战略和策略。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家们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当中一些人(例如那位普鲁士“首席意识形态家”、普鲁士历史编纂学派的小德意志派的领袖亨利希·冯·济贝尔)比一些工人领袖更早地看出来(在1872年),马克思的书不仅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哲学、社会学以及国家和法的理论领域也掀起了一场革命。马克思主义在《资本论》中以其三大组成部分面世这个事实,我们在编制名目索引时也会纳入考虑。也就是说,MEGA2第2部分第5卷的编者试图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以便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运动的成员、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总而言之,各种进步力量在论证自己的世界观时,能够更有力地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

亨利希·冯·济贝尔


这个文献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证明,列宁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鼓舞和指导俄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是因为他将《资本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资本论》的学说分析俄国工人阶级的条件。正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他社会民主党的领袖——其中部分人甚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终身朋友和战斗伙伴——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所以在第二国际的各个政党中,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泛滥。创造性地运用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这样也就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世界观),这是每一代革命者必须一再承担的任务。

在进行文献分析时,编者们得到了来自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的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博士的支持(关于截至1974年在民主德国出版的论述《资本论》影响史的论著),也获得了来自爱尔福特-米尔豪森师范学院的诺贝特·策尔纳博士的支持(关于福音教派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者),在这里对此表示感谢。

此外,米尔豪森工作小组要感谢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部的同志们,感谢他们提供的建设性的、便捷的支持,特别是在搜集文献方面。在周密的指导方面,要感谢罗兰德·尼措尔特博士、汉斯·斯卡姆布拉克斯博士、曼弗雷德·米勒博士以及罗尔夫·黑克尔博士。

如果这个方案,尤其是文献分析能够引起批评和提示,而在科学编辑第2部分第5卷时又能够将这些意见纳入考虑,本卷编者将倍感欣慰。

就《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1867年)的编辑而言,应该注意:我们虽然要发表第1版,但并不是像在东京1959年和1977年那样,只是翻印。我们的工作是为这部著作出版第一个科学编辑过的,内容上完整并且从编辑角度加以评注的版本。

为此我们必须核查马克思对历史事件、人物、自己的著作以及其他作者的著作所有引证,不管这些引证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搜集马克思所使用过的大约900种原始文献,包括书籍、小册子、杂志、报纸或者他自己的笔记本,并与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比较。为此我们不得不经常从米尔豪森前往最近的耶拿大学图书馆,这里也收藏有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各种档案,或者去柏林马列主义研究院。

通过比较一下卡尔·考茨基1914年出版的通俗版的注释和1932年在莫斯科出版的通俗版,或者比较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蓝皮本)第23卷和MEGA2第2部分第5卷的注释,我们就能发现在编辑注释工作上的进步。大量对《圣经》或文学作品中引文的暗示,我们都揭示了出来。大量在正文中由马克思译为德语的引文第一次以原语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由此读者可以自己判断,马克思是怎样使用原始文献的。

第2部分第5卷收录的加以编辑的正文遵循底稿。这一点也通过标明底稿页码予以保证:每一页的开始都有两条竖线,中间是原始页码,结尾处用一条竖线来标明。我们也没有改动当时的正字法和各种符号。

不过,根据编辑原则(参见MEGA2第1部分第1卷第35页及以下几页),我们也对底稿上做了校改,主要是为了消除文中的明显错误。印刷错误,包括原稿第784页上原有的索引“干扰阅读的印刷错误”中所列的,都在正文中得到了订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提到的一些改正,以及《资本论》第1卷以后各版都改正了的,我们也做了修改。我们将所有改正都列入了校勘表(MEGA2第2部分第5卷第675-693页),不过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辑部却又私下删除了几个标为“书写疏忽”或印刷缺陷的改动。我承认,在这一卷出版以后(迄今任何MEGA2其他的卷次也是如此),我还是发现了印刷错误。

今天,除了即将在MEGA2第2部分第4卷第3册发表的手稿,《资本论》的手稿已全部编辑出版,而且一系列摘要也已编辑出版(而在1981年至1982年,我们这些第2部分第5卷的编者尚不能使用这些材料),这样一来,编者就能更多地在注释或文献索引中援引这些文献。

无论如何,通过编辑第2部分第5卷,我们也为编辑第2部分直至第15卷的各卷积累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特别是第2部分第6-10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 郭富宁



[德]埃克·考普夫


*本文是考普夫教授2012年4月12日在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列经典著作编译论坛”上所作的学术报告,由张红山翻译整理。


本次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思想史考古与MEGA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