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细品】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十大事件
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评价、教育评价等工作,国家部委相继发布了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以推进和引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评价活动和理论发展。
经过深入酝酿和筛选准备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2021年2月发起了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十大事件”网络投票活动。本次评选综合考虑了评价活动所涉及的学科、类型和方式等因素,衡量了评价事件的引领性、重要性、标志性和年度代表性,初步筛选出十五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事件。经统计来自近30个省市区公众的投票结果,结合相关领域学者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202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十大事件。具体名单如下(按发布时间顺序):
一、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对破除“唯论文”、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拟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三、“第三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召开,形成“太原共识”
9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山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形成“太原共识”,即:智库研究与智库评价并重;智库建设要循序渐进,以质为本;智库评价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数据是智库评价的生命线;每年九月的第四个周六为智库评价日;中国智库要积极在国际上发声;智库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共进。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第三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日暨期刊评价主任委员会年会”召开,提出“践行科学评价”的厦门共识
10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集美大学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日暨期刊评价主任委员会年会”。会议提出关于“践行科学评价”的厦门共识。该倡议的提出体现了学术评价依靠和团结学术共同体力量,汇聚利益相关人,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学界共识和社会共识,实现合作、共享和共赢,共创学术发展的未来。
六、《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发布
1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发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在深入总结前四轮学科评估经验基础上,第五轮学科评估立足新时代,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进行改革完善,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七、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
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其旨在发挥教育督导评估作用,引导学位授予单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遵循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及经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决定全面启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重点对金融等30个专业学位类别开展评估。
八、全国首个评价学学科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2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建立的全国首个评价学学科,开始招收第一批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且该学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纳入重点学科进行管理。
九、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
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10个“不得”)、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十、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
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做出规定,以扭转“唯帽子”倾向,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202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