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机制

辛向阳 中社学人 2022-09-09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发展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系列科学的创新机制。



一、文献编辑机制:编辑出版党的重要文献,为进一步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编辑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等著作;出版了《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还出版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等权威的学习纲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编辑出版了《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重要文献,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和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论著,以及《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等几十种论述摘编,还组织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4年版)(2016年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

这些著作、文献、纲要和读本的出版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挥了独特作用,既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观察世界的新视野,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运用好这些科学方法,回答好这些新课题,就会推进理论创新。

二、学习机制:中央领导层建立学习制度,以制度化的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长期坚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紧紧围绕中央工作部署和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战略性,成为我们党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央政治局继续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观大势与谋大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登高望远与狠抓落实相结合,坚持和加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加快推进理论创新奠定了深厚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3次集体学习。截至2021年1月28日,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27次集体学习。在这些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等等。”这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高度概括。又如,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点要求,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三、党代会和全会机制:以代表大会报告和全会《决定》为基础推进理论创新


党代表大会报告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中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重要理论创新载体。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往往围绕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重大理论突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则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而且提出了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四、纪念活动机制: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活动推进理论创新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我们党成立28周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28年的经验,阐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以及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纪念和庆祝改革开放大会上的讲话中蕴含着许多理论创新。1998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十一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十个结合”,即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九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五、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在化解风险中进行理论创新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给人们提出尖锐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必须有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一些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这一系列执政党的下台或者失去执政地位,使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000年12月,在十五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下台、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选举中失败、秘鲁形势突变和前总统藤森逗留日本不归、菲律宾当前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实例,我们应该明鉴啊!”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协调的发展观。这直接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看到,正是在2003年4月广东发生非典疫情期间,胡锦涛同志到广东视察,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他深刻地指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交出优异的答卷。”同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明确使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遇到了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一是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二是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三是一些国家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外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但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0年我们党提出了很多的理论创新,例如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5个认识是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认识,是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