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8)《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战争》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主讲人











郝晗婷

历史背景:

这部著作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1850年初,当马克思写作本书时,正值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因曾积极参加并领导德国的革命而遭到德国反动当局的迫害。这时各国的革命力量遭到残酷破坏,革命领导四散。面对这种艰难的形势,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这一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即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进一步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为建立一个不依赖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人阶级独立政党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法兰西阶级斗争》便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经验加以理论总结的典范。

第一章:1848年的六月失败

这一章阐明自1848年二月革命至六月无产阶极起义这段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一16段):根据七月王朝时期的各阶极状况和七月王朝的内外政策揭露七月王朝的本质。进而说明七月王朝的反动就是二月革命的原因。其中着重分析了金融贵族的阶级特性。

第二部分(17一66段):从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临时政府和共和国的实质及其政策中说明六月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部分(67一81段):说明六月起义及其意义,阐发了贯穿全书的“革命死了,革命万岁”的思想。依据六月起义的血的教训第一次提出了“推翻资产阶极,工人阶极专政!”这一伟大的革命战斗口号。

论证无产阶极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是这一章的中心问题。资产阶般与无产阶极的矛盾始终是不可调和的。资产阶级层在二月革命中做过无产阶极的消极的同盟者。但是,一旦无产阶级的斗争危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时,资产阶级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把工人干掉才行”。在1848年革命时期,法国工人阶级由于受到小资产阶极社会主义思潮的毒害而抱有许多幻想。他们在二月革命中曾把推翻七月王朝的统治设想成推翻资本的统治,在二月革命后幻想同资产阶极并肩求得解放。其现实是遭到了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六月起义就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正是根据六月起义的经验教训,教育工人阶级丢掉幻想,为实现无产阶极专政而斗争。

王晓艳

第二章:1849年6月13日

这一章阐述了自六月起义失败至6月13日小资产阶级失败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段)。主要说明六月起义失败后的阶级斗争形势。共和派的胜利导致制宪议会时期共和派的独占统治。

第二部分(5-37段)。主要说明了共和派在制宪议会前半期(自六月起义后至1848年12月总统选举)的统治。制宪议会的种种反动措施既打击了无产阶级,也损害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

第三部分(38-67段)。主要阐述了制宪议会后半期的历史。这段时期贯穿着共和派的制宪议会同代表秩序党的巴洛内阁之间的斗争。共和派主张共和制,而秩序党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维护君主立宪制,两者必然存在利害矛盾,这是他们斗争的根源。制宪议会的后半期历史以“1 月 29 日事件”、“3 月 21 日事件”、“5 月 11 日事件”标志了共和派的彻底失败。

第四部分(68-75段)。主要说明了立法议会开幕前后的阶级斗争形势和6月13日事件。立法议会于1849年5月28日开幕。此时阶级力量有了新的变化,秩序党日益取得优势因而在立法议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组成新山岳党。在共和派失败后,新山岳党与秩序党之间的斗争便凸显出来,结果导致了 6 月 13 日事件(维护宪法的和平示威运动)。这一事件标志着新山岳党的失败和大资产阶级的胜利。

    这一章的中心问题主要是对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特性的分析。自六月起义后在整个制宪议会存在期间都贯穿着小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的斗争。因而在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特性表现得异常突出,而6月13日事件更是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式纯粹表现”。所以马克思就以这一事件为本章的标题。

傅秀云

第三章:1849年6月13日事件的后果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立法议会时期的历史。在这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6月13 日事件的始末,秩序党击败山岳党之后的独裁统治,秩序党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 以及这两派面对群众的反抗再度勾结并以废除普选权的反动措施报复了新山岳党的选举胜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6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一时期( 1849年5月28日--6月13日)的历史, 详述了6月13日事件的始末。这时期占主要地位的是秩序党与新山岳党的斗争。

第二部分( 17 一27 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二时期( 6月13日--11月l日)即秩序党独裁时期。秩序党在战胜了新山岳党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公开显露出隐匿多时的保皇派的面目。

第三部分( 2 8 一88 段):说明立法议会第三时期( 11月l日--1850年3月10 日)的历史。当秩序党全权在握时,促使它团结的因素也就消失了,于是秩序党的内争及其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才日益尖锐化。这种斗争的根源在于大资产阶级的两个不同阶层--金融贵族和大地主之间的利害矛盾。斗争结果,波拿巴获胜,金融贵族的欧普里内阁代替了秩序党的巴洛内阁。此后金融贵族的统治激起了广大的中间阶层的反抗,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再度与无产阶级的代表团结起来,结果在3 月10 日立法议会的补缺选举中赢得了胜利。

第四部分( 89 一95 段)。说明立法议会解体时期的历史( 1 8 50年3 月10 日以后)。秩序党与波拿巴面对着群众的反抗也再度勾结并以废止普选权的反动措施报复了新山岳党的选举胜利。马克思通过这样的线索阐明了6 月13 日事件的后果,即金融贵族统治的确立和人民群众反抗的增强。

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同时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不间断的革命”等重要原理,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内把阶级斗争坚持进行到阶级完全消灭为止,表明了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吴霜

第四章 :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

大体上可分作四部分 :

第一部分(1~5段)。说明法国经济在1847年危机后,自1849年起又趋于繁荣的请况。

第二部分(6~16段)。说明资产阶极反动就治的加强,其标志是废除普选权。

第三部分(17~24段)。说明秩序党与波拿巴之间的斗争及后者的权力加强的原因。

第四部分(25~30段)。说明波拿巴政变的准备。

这几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经济繁荣是反动就治加强的动力 ;废除普选权是反动扰治的标志 ;统治集团之间的 “ 漫无止境的争吵” 正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还比较牢固;最后 ,波拿巴政变的准备是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必然趋势。

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说明法国1848年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得胜的经济原因,亦即说明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关系问题,同时揭露资产阶级普选制的实质。

从1850年春天起 ,马克思对于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做了缜密的研究,从而使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的论点:1.1847年的经济危机促使法国二月革命和德国三月革命的爆发,而在1849年达到了全盛的工商业繁荣。2.这种经济繁荣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因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3.因此  “ 新的革命只能随着新的危机而发生。但是新的革命之到来正如新的危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论点是具常重要的。它既证实了马克思在本书前三章所作阐述的正确性又使之得到了完整的补充。

废除普选权是资产阶极反动统治的标志,是 “ 资产阶极专政的最后一言” 。普选权,在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自1792年正式产生后,几经兴废,在1848年二月革命后又重新确立了,当时规定凡在一地居住达六个月以上的法国公民皆有选举权。1850年5月31日立法议会通过废除普选权法案,规定在一地居住三年以上并有 一定财产者方有选举权  ,于是广大的劳动者被排除于普选权之外。马克思根据这一历史过程,对普选权提出下列的论断:1.资产阶级的普选制必须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的工具,其实行须以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为准。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宪法的解释权只是属于宪法接受者……对于宪法条文是应该就其切合实际的意义去解释,而资产阶级的意义却是其唯一切合实际的意义”。2.5月31日废除普选权是对新山岳党在3月10日选举胜利的报复,这就意味着选举的结果终归不能越出资产阶级所规定的范围。3.资产阶级的普选权“若不被革命所废止,就要被反动派所废止”。






赵阳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由一个前言和四章组成。主要包括:

1、分析革命失败的过程及原因

六月起义失败的教训,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这样一条真理: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必须坚持不懈的战斗。否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马克思在分析法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时,以形象的比喻得出结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充分估计了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使革命的阶级抛弃幻想,明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争取社会主义的美好前途,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才能提高他们变革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进步。

3、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

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没有工农联盟,工农联盟的建立,是以农民承认并接受无产阶级领导为前提的。同样,没有工农联盟,就实现不了无产阶级领导权。

4、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形式

马克思认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起义失败的教训,从反面证明: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必须遵循武装起义的规律,掌握它的原则,才能取得胜利。


王志建


1848年六月革命失败原因:

一是,二月革命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联合资产阶级共和派,共同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由于各阶级起义目的不同,为六月革命爆发并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资产阶级共和派革命的目的,只是争取选举制度上的改革,以求与金融大资产阶级分享政治特权,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阶级则把推翻七月王朝视为推翻资本的统治,这与工业资产阶级起义的目的相悖的。

二是,无产阶级采取了合法斗争,未能坚持暴力革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窃取了临时政府中绝大多数职务,而工人阶级在临时政府中只有两个代表。此时,无产阶级拥有20万武装力量,但无产阶级并没有用武力夺取政权,而是要求成立共和国,从而丧失了武力夺取政权的机会。当无产阶级采取合法斗争争取权利的时候,资产阶级已经开始聚集了包括国民自卫队、别动队以及国家工厂无产者等各方面力量,准备用武力进攻无产阶级。因此,当六月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很快就利用手中的武力镇压了革命。

三是,工农联盟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利用“国家工厂”,以养活“国家工厂”工人为借口,打着对大地产征税的幌子,对农民征收了新税,使农民来负担二月革命的费用,引起农民对工人的不满,导致农民成为了反革命的主力军。

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是六月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无产阶级没有以革命的理论和正确的政治路线为指导;另一方面,法国的生产力还不够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蔺奥


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推翻现存的不合理制度,必须要进行暴力革命。“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些观点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低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将暴力视为革命的唯一途径。

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正在走向普遍繁荣。马克思改变了资本主义将迅速灭亡的判断,并指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仍具有相当适应性,资本主义还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军事斗争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恩格斯认为,在当前的斗争环境中,党需要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策略。他在晚年结合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也对其合法议会斗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完全投向合法斗争,放弃革命权,只是根据斗争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了革命策略,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暴力革命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结论。


赵磊


1895年恩格斯在关于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战争》一文再版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说:“请不要忘记德意志帝国,也如一切小国家和现代国家一样。乃是契约的产物。”恩格斯为什么转而说国家起源于契约,我认为原因有3个方面。首先是为工人阶级利用普选权维护自身权益做理论辩护,鼓舞工人阶级积极开展议会斗争。德国实施了普选权,工人们通过利用普选权自身获得迅速发展。恩格斯盛赞德国工人阶级给世界各国阶级兄弟提供了一种新的斗争武器。其次就是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斗争策略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战争条件发生了变化,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应该发生了改变。所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是恩格斯的思想从 “阶级斗争”转变到重视“社会契约”的原因之一,这也直接导致了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阵营的破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刘广睿


马克思在《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再次强调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应当采取革命这一重要的形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指出无产阶级实现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部占有要通过革命来实现:“占有还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在革命中,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权力被打倒,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普遍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为实现这种占有所必需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无产阶级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在这一文献中他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运动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才能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

运用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的方法,展现了金融贵族、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各派别在1848-1850年法国阶级斗争中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在革命过程中的变动趋势。进而反映了各阶级由其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揭示出当时阶级斗争过程中各阶级的差别、矛盾以及力量变化。

此外,马克思运用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表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应当具备的一些条件: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应建立工农联盟(在资产阶级专制统治下,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必定随着他们境况的恶化以及他们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尖锐化而愈益紧密地靠拢无产阶级,他们必定认为他们的灾难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失败);其次,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自身应当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巴黎无产阶级就沉醉在这种宽大仁慈的博爱气氛中”当时法国无产阶级并不成熟);最后,要关注社会革命发生的物质经济根源和社会历史条件。


李泽陆


我主要说一下六月起义这一事件。六月起义的起因是二月革命后所建立的共和国,不过是把“君主国”的名称换成了“共和国”,实际上是共和派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说“在斗争时对无产阶级所做的让步已经成了它的桎梏,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行将来临的搏战中,一切优势,一切最重要的阵地都掌握在了资产阶级手中”,从而迫使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

六月起义失败后,法国各阶级进行了阶级斗争,共和派的得胜使制宪议会开始施行独裁统治,不仅打击无产阶级,也将小资产阶级抛弃,马克思分析了各个阶级、党派之间以及内部的斗争,指出最终的结果是金融贵族的统治得以确立。马克思依据六月起义的教训,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断,指出“革命的社会主义是宣布不间断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六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和过去一切革命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六月起义针对的是剥削制度本身,是资产阶级社会固有的深刻的阶级矛盾的最初严重表现,是推翻七月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后法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在与敌对势力斗争中为自己开辟道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群众对资产阶级侵犯他们权利的回答。六月起义暴露了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证明了解放工人的唯一道路就是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王艳


我主要说一下马克思在这本书中对无产阶级理论的阐述。

二月革命爆发后,形成了各个不同阶级妥协的产物,建立了临时政府,而临时政府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镇压,迫于残酷的生存压力,无产阶级发动六月起义,虽然结果失败了,但这次的起义让无产阶级认清了现实即它要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就此提出口号:“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工人阶级专政”概念。

在波拿巴的统治下,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债务,深受剥削,马克思分析到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虽形式不同,但剥削者都是资本。立宪共和国是农民的剥削者联合实行的专政;社会民主主义的红色共和国是农民的同盟者的专政。农民这个最守旧的阶级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革命化了,并且二者共同的敌人都是资产阶级,于是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工农联盟的思想已经出现。此外,马克思还考察了小资产者、整个中间等级与工人无产阶级有着同样的目的,即反对资产阶级专政,要求改造社会,要把民主共和机构保存起来作为他们运动的工具,团结在作为决定性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周围。这些表明了马克思找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但也明确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占据领导地位,掌握着革命主动权。

马克思还明确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在文章中他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这里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具体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明社会主义专政是过渡性阶段的理论。


刘红梅


通过读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几点认识:首先,文章指出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革命实践总结出来,从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到六月革命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依赖于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是一种空想,也让无产阶级意识到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解放。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做好思想准备。并且马克思认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要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次,在马克思看来,法国一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其生产关系受法国对外贸易制约,受世界市场上地位和规律的制约,只有体现社会的革命利益的阶级,才能实现革命,需要超出本国的范围,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再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物质资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在推翻封建统治之后,需要经过资本主义,铲除封建社会的物质根基,也就是说在工业资产阶级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达到自身革命解放的手段。最后,马克思分析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向无产阶级靠拢的过程,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强调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农民阶级所处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使它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这是建立工农联盟的可靠基础。这也告诉我们在当今形势下必须坚持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实现大团结大联合。

                                                    编辑:王晓艳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