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0)《政治冷淡主义》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339至345页




主讲人:李泽陆

写作背景

《政治冷淡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宣扬个体之间的互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政治冷淡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关,无政府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股代表着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的19世纪中期。政治冷淡主义从无政府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一切国家的政权,特别是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参加政治活动就是承认了国家的合法化和延长了国家寿命。政治主义的反动思潮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使当时的第一国际面临瓦解和分裂的危险。第一国际后期,特别是巴黎公社失败后,由于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和压迫,使工人运动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工人运动十分低迷,再加上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第一国际中的巴枯宁等人反对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反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鼓吹工人阶级不应当从事政治活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发表了《政治冷淡主义》。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用七个段落将巴枯宁主义的重要观点进行了引述,列举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种种不合理主张。

1.主张工人放弃政治斗争;

2.主张工人放弃经济斗争;

3.主张工人尊重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认为工人阶级参加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直接后果都只能证明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妥协及对永恒原则的破坏。

第二部分,批判了蒲鲁东以及他所宣扬的经济冷淡主义,也多次提到了巴枯宁所提倡的政治冷淡主义,最后深刻揭露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实质——为资产阶级辩护。

1.对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进行了批判。

2.对蒲鲁东的三条原则进行了驳斥,三条永恒原则是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其进行了批判,在本文中又再次进行了驳斥。

第一条原则,首先,马克思认为如果物品价格与工资同时提高,那么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其次,马克思认为利润和工资的升降只能代表资本家和工人分享一个工作日的产品的比重情况,在多数情况下是绝不会影响产品价格的,如英国和欧洲国家的工资对比。

第二条原则,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第二原则的实质,即蒲鲁东反对工人阶级组成同盟不过是因为这是同自由竞争的经济权利相抵触的。英国议会的做法也证明了永恒原则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第三条原则,马克思认为被压迫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能再继续并存,所以工人阶级若想解放自己就必须消灭一切阶级,必须承担起消灭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在文章结尾批判巴枯宁主义所宣扬的政治冷淡主义的同时,也批判了蒲鲁东经济冷淡主义,指出蒲鲁东反对工人经济斗争的同时,却极力推荐自由和竞争,并将其视为唯一保障,直接的后果是阻止工人通过一切可行斗争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使得工人继续忍受残酷的剥削,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现代启示

《政治冷淡主义》是马克思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无政府主义者所做的的批判。马克思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政治冷淡主义者的观点进行驳斥,揭露了他们脱离现实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只是“这些社会科学博士们在自由、自治、无政府状态的名义下加以神化的唯心主义幻想。”而马克思的分析则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例如对第一批社会主义者并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指出“当时的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战斗的阶级。”马克思通过对历史发展特定规律的认识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指出人类社会也终将迈向共产主义这一体现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中批判了工人放弃政治斗争的做法,认为工人阶级需要联合起来组成政党进行革命,夺取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思想对正确认识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武装斗争结束了,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继续展开,这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做出的必要抉择,正是这种方式捍卫了无产阶级的权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我国进行了第二次革命——改革,这是因为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消灭阶级,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实现共产主义的跃进。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观点在当今仍具有实际意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时俱进的体现。

编辑:刘红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