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6)《流亡者文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第347—402页
恩格斯所写的《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共五篇,是恩格斯于1874年5月中旬至1875年4月写成的。恩格斯在这组文章里介绍了波兰、法国和俄国流亡者们对他们本国发生的革命事变所持的观点。他从分析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入手,得出了有关欧洲革命前景的结论,并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回顾,阐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恩格斯试图通过这组文章使德国工人阶级自觉地把他们的斗争与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组文章于1874年至1875年陆续发表在《人民国家报》上。1894年恩格斯把其中的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五篇收入了《〈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并分别加了小标题。
其中,这组文章的第一篇(《波兰人的声明》)是恩格斯于1874年5月中旬至6月10日之间完成的,发表在1874年6月17日《人民国家报》第69号上。1874年5月初,波兰流亡者组织在伦敦向英国人民发出了一份呼吁书,5月4日符卢勃列夫斯基将呼吁书寄给了恩格斯,请恩格斯过目后再寄还给他。此后,恩格斯便写了这篇文章,文中大量引用了呼吁书中的段落,指出波兰人民为恢复波兰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具有重大意义,支持波兰的解放斗争是国际无产阶级应尽的义务。恩格斯还强调了波兰问题对德国工人运动的意义,同时指出了波兰问题的国际意义,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工人阶级为反对剥削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是与受压迫的各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的第二篇(《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纲领》)是恩格斯针对法国布朗基派流亡者团体“革命公社”1874年6月在伦敦发表的宣言《致公社社员》而写的,完成于1874年6月。恩格斯通过分析这篇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则,揭露了布朗基主义冒险主义的实质。恩格斯所阐述的观点不仅对法国工人运动制订战略方针意义重大,而且也对欧洲正在形成的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制订纲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发表在1874年6月26日《人民国家报》第73号上;同年7月25日又在芝加哥《先驱报》第23号上,作为转载自《人民国家报》的文章再次发表;1894年这篇文章被收入《〈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发表时恩格斯加了小标题。
《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的第三篇是恩格斯于1874年8月初至9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写成的,发表在1874年10月6日和8日的《人民国家报》第117和118号。恩格斯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1874年3月第2期《前进!》杂志上刊载了彼·拉甫罗夫的文章,文章否定公开揭露巴枯宁主义者在国际内部进行的分裂活动,鼓吹团结,反对革命党内部的任何论战。恩格斯反对拉甫罗夫采取的折中主义立场和与巴枯宁主义者进行妥协的政治策略,再次指出了巴枯宁主义对工人运动造成的危害。
《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的第四篇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和李卜克内西的建议而写的,完成于1875年3月。这篇文章是对彼·尼·特卡乔夫的诽谤性小册子《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先生的公开信》的答复。特卡乔夫的这本小册子同时也是针对德国工人的。他宣扬了所谓俄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的民粹派观点,尤其是他认为,俄国人民参加革命的准备远比西欧和中欧资本主义国家更为充分,俄国的村社有可能轻而易举地使俄国社会实现革命的变革,因此,特卡乔夫主张由秘密的革命组织在有利时机通过暴力夺取政权。恩格斯在这篇文章里批驳了特卡乔夫散布的盲动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观点。这篇文章发表在1875年3月28日和4月2日《人民国家报》第36和37号上。
《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的第五篇(《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是恩格斯概括论述俄国问题的第一篇文章,是恩格斯在对俄国,首先是对1861年以来俄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恩格斯在这篇文章里,从探讨彼·尼·特卡乔夫的观点入手,表明了自己对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俄国革命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马克思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恩格斯70年代为《人民国家报》撰写的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篇。列宁也曾指出,这是一篇“价值极大的论述俄国经济发展的文章”(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它对俄国流亡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是1875年3月底至4月中旬,曾发表在1875年4月16、18和21日《人民国家报》第43、44和45号,并以《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为标题于1875年6月底或7月初在莱比锡出版了单行本。恩格斯于1875年5月下半月为它写了一篇不太长的导言,他指出:“俄国事态的发展,对德国工人阶级具有极大的意义”。这篇文章于1894年收入《〈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这次重新发表时恩格斯又写了一篇跋(见本选集第4卷第437-451页)。
吴霜《流亡者文献》这组文章共五篇,是恩格斯于1874年5月中旬至1875年4月写成的。恩格斯在这组文章里介绍了波兰、法国和俄国流亡者们对他们本国发生的革命事变所持的观点。在《流亡者文献》中,恩格斯分析了流亡者集团中存在的有关参加民主斗争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恩格斯关于布朗基主义的批判分析。第一,布朗基主义者认为,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维护民主权利的斗争会推迟最终目的的实现,因而拒绝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他们认为,他们可以越过各个必要的中间站,无须作任何妥协,就能接管政权,“只要他们愿意”这样做。相反,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要有必要的灵活性,但这绝不排斥坚定的原则性。由于阶级斗争条件的原因,中间站和妥协在客观上被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即使如此绝不能忘记最后目的。“德国共产主义者所以是共产主义者,是因为他们通过一切不是由他们而是由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中间站和妥协,清楚地看到并始终不懈地追求最后目的:消灭阶级和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第二,布朗基主义者认识不到,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使工人阶级有可能赢得广大阶层的人民,使之成为自己的同盟者。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群众的支持,必须通过耐心的说服工作赢得他们并通过他们自身的实际政治经验使他们能够参与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专政的理论来反对布朗基主义关于革命的专政是少数人专政的论点。第三,布朗基主义者认为,革命成功后可以立即“实行”共产主义,恩格斯坚决反对布朗基主义者的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刘红梅
我主要谈谈读《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的感想。这一部分中,恩格斯在分析俄国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反驳特卡乔夫的错误观点。首先,特卡乔夫认为俄国没有无产阶级也没有资产阶级,所以实现社会主义比较容易,恩格斯指出,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必要的条件,并且俄国在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具有腐朽性和寄生性。特卡乔夫说俄国的国家不体现任何阶级的利益也是不对的,俄国是代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次,特卡乔夫认为俄国有劳动组合和公社土地所有制,所以实现社会主义比西欧容易,恩格斯详细考察分析了俄国劳动组合,指出企图从这种自发产生的劳动组合直接跳到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俄国的公社土地所有制也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基础,正在趋于解体,要变成高级的社会主义形式必须进行革命。最后,特卡乔夫认为“革命只不过是少数人制造出来的”,恩格斯反驳道,革命不是定做的,说明革命的爆发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并且通过分析俄国阶级矛盾说明俄国处在革命前夜,对俄国革命寄予殷切希望。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首先,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不能根据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就认为同资产阶级斗争比较容易,革命的条件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的。其次,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教条,俄国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和劳动组合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和大生产下的劳动组合,不能同日而语,告诉我们要分析清楚情况。
王艳
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分析到俄国公社向高级形式的转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外部条件,即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在公社仍然生存的情况下首先取得胜利。这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发展跨越历史阶段是有可能的,只不过其首要的、决定性的条件是“外部的推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提供物质援助。虽然在文献中恩格斯多处提到俄国在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仅仅由落后公社自身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没有绝对否认发生的可能性,从头至尾始终没有对俄国未来社会给予最终的结论,甚至都没有提到俄国一定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至今,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证明恩格斯预言的可能性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我国在认清国情的情况下,率先发展生产力,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上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同时,也出现了贪污腐败等政治现象,究其原因是经济先行导致了政治上的忽视。现如今,我国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地深化政治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
李泽陆
我主要说一下对俄国劳动组合的认识,“俄国人习惯于劳动组合将劳动组合的作用夸大,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的体现。”对此,恩格斯指出“劳动组合是俄国一种很普遍的协作形式,是自由合作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严寒的气候要求进行多种多样的工业活动,而城市的不够发达和资本的缺乏就尽可能由这种合作形式来弥补。”所以,劳动组合对实现社会主义并不具备关键性作用,“这种形式在俄国占有优势当然证明俄国人民有着强烈的联合愿望,但这还远不能证明他们靠这种愿望就能够从劳动组合直接跳入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实际发展中,劳动组合极易受到资本家的控制和剥削以及高利贷者的盘剥,所以劳动组合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因而还很不发达的合作形式。
俄国的农业合作形式与我国土改前期农民耕作形式有相似之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但农民个人耕种土地时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分散,再加上农业科技落后,因此这种小农经济不仅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而在实际中一些土地较多的地主则购买农民土地,雇佣农民耕作,产生了佃户,虽然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经济政治关系,但是,是当时政治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一种劳动组合的体现;另外一种组合形式是自耕农,即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在其发展好的条件下会雇佣长工或者短工,这也是一种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发展的劳动组合形式,这印证了恩格斯不发达社会下的劳动组合只是一种简单的协作形式的思想。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不发达的劳动组合形式必然会被淘汰,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地主阶级也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消亡。
实践证明,不管在俄国还是在中国经济条件不发达的社会下所表现出来的自发的合作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上。但也要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是多样性的,中国与俄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与俄国不同的是我们认识到了落后国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跨越。从而得出了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制约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这一正确认识下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推动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编辑:李泽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