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95)第一版序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7-13页
经典名言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第7页)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第8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8页)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8页)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第9页)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10页)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第13页)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第13页)
主讲人:刘宁宁教授
01
主要内容
全文共14个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说明本书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和内容上的差异。
第3-4自然段,说明本书为什么从商品分析开始,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抽象法。
第5-9自然段,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以英国典型资本主义发展为例,说明《资本论》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普遍的适用性。通过对比德国和英国的发展,分析德国工人阶级所受的双重压迫,说明德国要向英国学习,阐明工人阶级要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要自己去争取,不仅要进行经济斗争,还要进行政治斗争。最后说明本书的最终目的,即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10-11自然段,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现代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第12-14自然段,介绍《资本论》的总体结构,表明无论资产阶级怎样有偏见,怎样攻击《资本论》,这都丝毫不能改变或动摇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严密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02
重点句子解读
1.“万事开头难,每门学科都是如此。”
马克思告诫读者,《资本论》在第一章所采用的是抽象的研究方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有难度。
2.“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马克思在此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虽然是以研究较发达的英国为例证,但是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适用性。马克思认为德国以后也会跟英国的情况一样,也会走上跟英国一样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提醒德国人要关注英国的发展情况。
3.“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英国这样的较发达国家具有示范性影响。不仅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在许多规律和制度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性,如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关税制度等。
4.“死人抓住活人。”
这里马克思指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种剥削制度并存,交织在一起,令人痛苦不堪。
5.“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像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
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给了欧洲中产阶级启示,之后法国、英国、爱尔兰、波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相继爆发反殖民地反封建的革命;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给了欧洲工人阶级启示,欧洲工人阶级声援美国反对黑奴制运动。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要获得自身解放乃至全人类解放,必须要自己争得幸福,要争取较好的社会福利、较好的工作待遇,壮大自身力量。不仅要进行经济斗争,还要进行政治斗争。
6.“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永恒的,而是能够变化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所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永久社会形态。
李泽陆
我主要从《第一版序言》中国家发展思想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序言中,马克思在解释说明过程中谈及了许多国家,对各国的状况尤其是德国进行了明确的对比说明。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展最为典型的地点是英国,英国与其他国家,即国与国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在论述中阐发了一些有关国家发展的思想。
在十九世纪中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推进与应用,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相互影响,如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发展对欧洲各国有着重要影响;在各国密切联系中,俄国在巴黎建立神圣同盟,几乎所有欧洲君主国都参加了同盟。这些指明了十九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相互影响且程度不断加深。在发达工业国家与不发达工业国家之间,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英国作为工业发达国家,它现在在生产关系方面所做出的变革,在劳资方面的改善将会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也是它向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未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马克思指出:“正像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等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即美国独立战争使欧洲资产阶级认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和殖民统治,美国南北内战则使欧洲工人阶级认识到要开展工人运动,争取工人利益。可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影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正确认识国家关系的关键。
对这种密切联系如何认识?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一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即应尊重社会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不能逆向发展,更不能取消,应使其以更合适的方式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联系中的各国必然会引起变化发展,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完美的,只是“自然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在这种认识中国家该如何做?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即德国应该向英国及其他国家学习,学习改善劳资关系的政策,学习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学习先进专业的社会统计学等等,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秉持的观点。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正确认识世界发展趋势。当今各国仍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国的变化发展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且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这一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只有在正确认识这一趋势下,才能顺应各国利益发展要求。在这一趋势下,我国尊重各国发展并提出以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体系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并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以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与其他国家合作中促进我国发展。
要加强学习先进国家科学技术,汲取有益知识。国家在学习中不断强大,任何国家都不能固步自封,放弃学习便放弃了进步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包容借鉴的精神,即要尊重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吸取优势以促进发展。
高晓娟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句话就说明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使用的方法是抽象法。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首先,由具体到抽象是指以研究对象的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研究,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抽象出能够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一事实出发,通过分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了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以及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其次,由抽象到具体,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由抽象到具体是指从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到理论的具体叙述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呈现出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的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我认为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不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以后,还指出了自己在研究这一内容时是以英国为例来论证的。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英国是工业发达的国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并暴露出来,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在英国也已经显现。而此时,西欧大陆其它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条件还不够充分,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它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所以它们不能够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型。通过以英国为研究对象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工业不发达的国家主要指的是法国和德国。
三、《资本论》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不会依赖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揭示这一经济规律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目的。同时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这一经济规律,但是可以认识它,并利用它来“缩短和减轻”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痛苦,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