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98)《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1、2)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47—61页
经典名言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2.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3.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主讲人:刘宁宁教授
各抒己见
隋牧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马克思在此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把商品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细胞,并从这个经济细胞来入手考察,着重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理解“商品堆积”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具有了基础和根本的意义,从而展开了劳动价值论的阐释。基于经典文本结构,研读心得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 通过阐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阐明劳动价值的存在和所在
马克思开宗明义,指出并分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明确指出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在于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习惯的约定俗成,并且认为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载体,是自然属性,它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因而在消费中才能得到实现。这一点在理解上没有困难。
对于价值的论述,马克思则运用了抽象的思维方法。将价值归纳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第一次提出了“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的概念。个人体会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价值的关键,也是研读者在理解模式上的转换和些许的困难。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思路,我们知道,除去使用价值,商品剩下的只是“统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P51)就此,马克思正式使用并阐述“价值”这一概念。随后,我们很容易理解到这些结论:价值的量的规定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因而在交换中才能得到实现。
二、通过阐述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揭示商品的二重性的根源
马克思开篇就指出了理解体现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重要性。
第2-6段,从商品的直观有用性这一特性中,界定了“有用劳动”,进而以“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劳动→社会分工”的渐进推导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因,并指明社会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在商品矛盾中表现出来一对矛盾发现,凝聚在商品中的劳动一方面是私人的、个人的、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一般的和抽象的劳动。一方面生产有用物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价值。对于劳动二重性的论述主要还是集中关于劳动理解的三方面:
第一,对具体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试图说明,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因而各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包含的具体劳动是异质的。“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P55-56)通过具体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深刻指出了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社会条件,彻底批判了把商品永恒化的资产阶级观点。同时,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P56),科学分析了关于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对于具体劳动,马克思也强调,劳动并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仅仅是改造自然物成为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要素。
第二,对于抽象劳动的分析。马克思仍然从商品交换价值入手,认为“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P57)从而指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进而认为,抽象劳动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既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对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既然价值只表示人类劳动的一般支出,因而复杂劳动必须折合为简单劳动以后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P58)。
对于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明确强调这样的结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说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此,有了文本最后一段的结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P60)这是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核心所在,也是劳动价值论的主要依据。
三、通过不断发展的等价关系揭示劳动价值的联系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价值”(P61)。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必然联系。马克思通过对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依次作了逻辑上的递进说明。阐明货币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在整个剖析过程中,实际上也剖析了为什么没有交换关系、价值就不能够表现出来的实质,揭示了货币形式之谜。
第四,通过阐述商品拜物教性质阐明劳动价值的实质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特有的商品的神秘性的分析,指明其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在于“这种形式(商品)本身”,“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P89)简而言之,商品价值的实质是价值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成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更为明确的理解:“商品所有者之间表面上相互交换商品这种物,而实质上是彼此交换劳动,发生价值关系。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赤裸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物(商品)的掩盖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揭示价值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剖析了商品拜物教的三种性质:第一,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性。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第二,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认为任何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从生理学上看,不管具体劳动如何不同,都要支出劳动,而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也不神秘。劳动支出大小总是与劳动时间长短成正比,劳动的质和量是有区别的。第三,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即商品拜物教仅仅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者把他们的劳动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时才出现的。商品拜物教和商品生产一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失。
以上,是我对于第一章学到的知识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感谢前人的已有成果。
陈佳慧
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以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对商品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商品不再仅仅是一种物品,一种放置在货架上等待人们购买的物品,它更可以是人们的服务,比如饭店人员的端茶倒水,和任何服务行业的人们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这是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可以通过交换转移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来使用的人的手中。所以评价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体,而是看它是不是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就是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定义的高得多,而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本身绝対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之处的真相,而马克思的最终理想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