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03)《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第171-205页
经典名言
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71页)
2.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193页)
3.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98页)
4.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99页)
主讲人:王志建
这一章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这一节研究的是资本运动的形式,阐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同作为单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指出货币作为资本的根本标志是获得剩余价值。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通过世界贸易积累了建立资本关系所必需的资本。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货币,历史上,商人和高利贷者把货币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并把它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者资本与奴隶主、封建主的土地财产相对立,这些资本同土地所有权的斗争瓦解者自然经济,发展了商品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关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情况看,每个新的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
二、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
马克思指出:“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P172)商品的两种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即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在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是G—W—G,为卖而买。在后一种流通中,货币转化为资本。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第一,两种流通形式都包含买和卖这两个相互对立的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要素即商品和货币的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的两种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P173)第二,两种流通形式都是买和卖这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都有三个人物登场,一个卖,一个买,一个既买又卖。这两点说明了两种流通形式都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形式,都是买卖关系。
简单商品流通:W—G—W是以卖开始,以买结束,卖是为了买,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当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后,货币被花掉了,不再回到它的出发点。
资本流通:G—W—G是以买开始,以卖告终,买是为了卖,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商品起了媒介作用,货币不是断然支出,因为通过商品的售卖,它还会回到它的出发点上来,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
因此,作为资本的货币和单纯作为货币的货币的流通的区别在于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投入流通后会回到它的起点上。“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这种流回,活动就失败了,或者过程就中断而没有完成,因为它的第二阶段,即作为买的补充和完成的卖没有实现。”(P175)而简单商品流通中则不同商品所有者一旦把出卖商品所得的货币再去购买另一种商品,过程就全部结束了,货币不会流回,“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的指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P175)
马克思揭示出两种流通形式上的区别后,就深入到这种形式的差别背后,揭示它们内容上的差别。首先,两种流通形式的不同,反映的是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个人需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其次,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反映了两者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中,起点和终点是两个价值量相等的商品,但它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两种不同的产品的交换,体现着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资本流通的内容不在质上,而在量上,即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那么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P176)
三、在货币流通形式上表现的资本特征
第一,资本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了买而卖,一定的需要满足了,过程也就结束了。如果有新的需要,就重新开始新的运动。资本流通是要使价值增殖,那G+∆G同G一样也需要增殖,“货币在运动终结时又成为运动的开端。因此,每一次为买而买所完成的循环的终结,自然成为新循环的开始。”(P177-178)这一过程中,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价值增殖是资本家的主观目的。
第二,资本是在不断交替中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的过程中增殖自己的价值。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运动的形式是从商品开始,经过商品形态的放弃,然后在商品形态上复归。资本流通中,商品和货币仅仅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价值就是在不断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量,增殖自己的价值。作为在运动中增殖的主体,价值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形式,来把原价值同增殖额表示出来,在商品和货币这两种形式中,只有货币适合做价值的独立形式,但货币在这里知识价值的一种形式,还必须采取商品的形式,“货币不采取商品形式,就不能成为资本”。(P180)
第三,资本作为在运动中增殖自己的价值表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原价值只有在生出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马克思用圣父和圣子来比喻价值和剩余价值,表明原价值只有在生出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
四、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G—W—G'表示为了贵卖而买,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形式,生息资本的流通形式为G—G'。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节研究货币在一般商品流通的条件下能否转化为资本,论证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表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除了商品流通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有其他条件。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是在流通中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的,但是流通中遵循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P182)
(一)流通中的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交换过程不能增加交换双方任何一方的价值,因为其一,在进入流通前商品的价值已经表现在它的价格上,交换只是实现它的价值;其二,交换中是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另一种使用价值,只是商品形态发生了变化,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二)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流通过程就其纯粹形式来说,要求等价交换,但是在实际事情上并不是纯粹的进行的,既有等价交换,也有不等价交换。马克思分析了三种情况:第一,高于商品价值出售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第二,低于商品价值购买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第三,在交换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利而没得到报复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剩余价值。”(P190)
二、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在流通领域之外产生,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因此,剩余价值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商品所有者必须发生社会关系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下,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只有在流通中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P193)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这一节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的分析,解决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由于货币转化为资本不能离开流通领域,所以要回到资本流通上考察剩余价值的产生可能在流通过程中的哪个物质要素上。在G—W—G'中,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上,货币只能支付它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再度出卖上,出卖商品,商品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那么只能发生在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也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消费中产生。”(P194)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和历史前提
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力所有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货币所有者时双方是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第二,“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做商品出卖。”(P196)
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P198)
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同其它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P199)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三个因素:首先,劳动力所有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子女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力的训练和教育费用。
货币所有者在购得劳动力商品后,就取得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其它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流通领域外进行的,所以,要知道剩余价值怎样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就必须从流通过程转到生产过程。
四、流通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
劳动力的买卖和其它商品一样,是等价交换,双方都是人身自由的人,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在让渡自己的产品的同时,占有对方的产品,这完全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离开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的外衣就被彻底地撕了下来。
陈月颖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指出货币只有带来剩余价值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众所周知,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资金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是资本,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是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社会主义在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是资金,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一般形式是货币,资金也是这样,但是作为资金的货币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的资金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资金具有预付性。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都必须支配和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要作为商品去购买,劳动力要支付工资。这就需要先具备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作为预付。没有足够的预付货币资本,就不能获得必须的生产要素,就不可能进行生产。可见,预付货币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价值形式,是企业生产的一种先决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资金也具有价值增值性。资金作为一定量的价值,首先必须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得到保存,即将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经过生产过程转移到产品中或者保存在产品中。资金价值由于不断得到保存而表现出自身的客观性。同时,资金又是在不断保存其价值的基础上能够增值的价值。增值性是资金的本质特征。如果资金价值不能增值,它就不能称其为资金。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资金的价值增值,虽然同资本主义的资本价值增值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在性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首先,增值的目的不同,资金的价值增值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资本的价值增值则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其次,归属不同。资本增值的价值归资本家私人无偿占有,资金增值的价值仍归劳动者所有,是为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因而,决不能把两种性质的价值增值混同起来。
第三,资金是一种运动,马克思在谈到资本时指出:“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社会主义的资金也是这样,它也只有在运动中,即不断地从流通过程到生产过程,在从生产过程的流通过程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运动中,才成其为资金,才能保存其自身价值和增值价值,才能成为富有生命的价值体。
第四,资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的资金与资本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种不同不在于他们的物质内容本身,而在于他们所体现的不同的经济关系。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资金来看,它反应着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提取利润和征税来实现对资金的国家占有。企业对资金经营的好坏,盈利的大小和为国家提供的利税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企业利益的大小。企业经营得好,劳动者个人所得的利润就多,企业经营的不好,劳动者所得的个人利益就小。可见,社会主义资金所体现的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