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28)《资本论》第二卷 第一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马列微讲堂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章31—74页
经典名言:
1、这种货币职能所以会成为资本职能,是因为货币职能在资本的运动中有一定作用,从而也是因为执行货币职能的阶段和资本循环的其他阶段是有联系的。
2、资本关系所以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只是因为这种关系在流通行为中,在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基本经济条件中,在他们的阶级关系中本来就已经存在。
3、资本主义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它还再生产并且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雇佣工人阶级,把绝大多数直接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
4、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开始以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性质。
5、流通过程推动了和资本的价值量无关的新的潜能,即资本作用程度的新的潜能,资本扩张与收缩的新的潜能。
6、在总循环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7、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
高晓娟:
主要内容:
1、第一阶段G-W
这一节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阐述了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是资本从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首先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表示两种关系,第一种是质的关系,即货币额G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购买劳动力(G-A),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G-Pm),这两个购买序列属于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第二种关系是量的关系,即货币额G用在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上面的货币部分的量的关系。这个量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购买阶段一经完成,资本家支配的各种因素所能生产的物品,是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量,因为工人的劳动不仅能够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大量的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的资本就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解释了货币职能为什么能够转化为资本职能,即资本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关键是什么。货币职能所以会成为资本职能,是因为货币职能在资本的运动中有一定的作用,从而也是因为执行货币职能的阶段和资本循环的其他阶段是有联系的。换句话说,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关键在于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即G-A,而不是G-Pm。马克思在这里专门就货币资本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这一方面对G-A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劳动力之所以能够买卖,是以劳动力已经作为商品存在为前提,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种分离在G-A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存在。G-A表现为货币资本的一种职能,只是因为劳动力处在和它的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中,而要消除这种状态,就必须把劳动力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换句话说,资本关系所以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只是因为这种关系在流通行为中本来就已经存在,正是由于这样,单纯的货币职能才能转化为资本职能。
第三,批判了对货币资本的两种错误理解,指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指出,对货币资本的理解有两种错误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资本价值作为货币资本执行的各种职能,错误地认为是从它的资本性质产生的。第二种则正好相反,认为其是从货币的本性产生的。马克思认为,货币要执行这种职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这种社会条件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他们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2、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这一节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阐明了资本循环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关系,即第一阶段的结果是进入第二阶段。购买阶段
第二,分析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相结合的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资本家手中结合的前提条件包括:(1)资本家不仅是货币所有者,而且必须是商品生产者。因为只有通过商品生产才能够使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变成资本,获得剩余价值。(2)雇佣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过活。工人为了生存得以维持,必须不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工资来购买生活所需。(3)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增进,不仅生活资料成为商品,生产资料也成为商品,从而出现许多独立的行业,专门的生产过程。(4)商品生产普遍化,然后使一切商品生产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
第三,从两个方面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了区分。首先,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二者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次,生产资料在它为资本家所有时,即使在生产过程之外,也仍然是资本家的资本,而劳动力却只有在生产过程之内,才是单个资本的存在形式。然而,正如人类劳动力并非天然是资本一样,生产资料也并非天然是资本,二者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相结合,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资本。
第四,总结了生产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在执行职能时,消耗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使他们转化为一个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量。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其中,必要劳动创造的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补偿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货币,剩余劳动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只是商品,而且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它的价值=P+M,其中,P表示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本的价值,M表示这个生产资本的剩余价值。所以,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心得体会:
我主要就马克思提到的一段话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时有所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现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p44对于这段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和结合的社会方式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首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的,即“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要使可能性的生产因素转变为现实性的生产因素,就必须使生产的物的要素和生产的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应该属于生产力范畴。其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也就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或方法”,才能“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因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第二,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的就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及其劳动成果,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另一方面,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工人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商品的形式实现结合,是资本主义时代区别于其他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
陈月颖:
研读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也就是《资本论》的第二卷,主要论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对第一卷的完善,又引出第三卷要研究的内容,完善了《资本论》的整体性。在这里,着重解读了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循环中的第三阶段W’—G’,即售卖阶段,这对整个资本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如果售卖阶段不成功,资本便不能顺利循环,生产无法扩大,企业将无法运行。
对于第三阶段W’—G’的论述共分为2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商品资本的含义(1—3段)
第1段便明确指出商品资本的含义。在生产过程中商品已经被赋予了增殖的资本价值,因而在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目的是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
第2—3段阐述了产业资本成为商品资本的原因。马克思以10000磅纱为例,论证了G—W与W—G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三阶段的商品较第一阶段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性质。假设10000磅纱具有500镑的价值,其中生产资料价值372镑,创造的新价值128镑,在128镑中,不变资本50镑,可变资本78镑,在流通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应与商品价值相等,即P=W=372+50=422镑,但10000磅纱表现出500镑的价值,即W=W+w=W’,因而,10000磅纱已经增殖,成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承担者。马克思还要说明的是,这种增殖并不是由于绝对价值量而形成,而是由于相对价值量所形成,“即存在于和它所包含的生产资料在转化为商品以前原有的价值量相比较的它的价值量中”。因而,W’既是生产资本的转化形式,又包含着剩余价值,这就是产业资本成为商品资本的原因。所以,W’—G’这种在表面形式上的一般商品流通的简单行为,便成为资本循环中的一个阶段。
(二)商品资本的职能和W’—G’的重要作用(4—11段)
第4、5段便开始阐述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但也离不开流通过程。W’—G’在流通过程中的转换,也就是商品资本由商品形式转换到货币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一,如果转换不成功,商品无法卖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就会中断;第二,如果商品卖出的速度不同,则会影响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从而影响生产剩余价值的多少。
第6段阐述了W’—G’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及剩余价值。马克思分析后得出,G—W...P...W’—G’ 这一循环,用详细的形式表示,就是G—W(A、Pm)...P...(W+w)—(G+g)。而后,马克思指出,如果资本家通过他的商品从市场又取得了比他原来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那么,这只是因为他投入的商品价值大于他原来取得的商品价值,即过去他投入价值G,取得相等的价值W,现在他投入W+w ,取得相等的价值G+g。,即W’—G’就是(W+w)—(G+g),完成了这个转换,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便得到实现。
接着,在7—10段,马克思又阐明了W’—G’这一流通行为,却代表着W和w的各自不同的形态变化和流通阶段:对于w来说,这是它的第一形态变化,需要G—W来补充;而对于W来说,这是它的第二形态变化,它的第一形态是G—W,通过W’—G’转化为它原来的货币形式。
第11段,马克思总结出商品资本的两个特点:“第一,资本价值最后再转化为它原来的货币形式,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第二,这种职能包含着剩余价值的第一形式转化,即剩余价值由原来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
(三)W’转化为G’具有的特点(12—23段)
第12—16段,马克思着重叙述了G’作为资本循环的结果所具的特点:首先,G’是一定量的货币额,是资本价值G和剩余价值g的中和,其中G和g是并列的,而且二者可以分离。g追加到G的数量决定了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其次,G’是作为资本关系存在的,其中所包含的G是经过循环已经实现了的资本,不再是预付资本,多出来的g是G的增长额,是它的果实。
第17—20段指出,由于价值和货币本身没有区别,因而,G在G’中的实现,以及增加额g的出现,在这里只表现出结果,而没有表现出造成这个结果的中介,这样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因此, 已经实现的资本在这里,在过程终结时具有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关系的没有概念的表现”。“货币资本的循环决不能从G’开始(虽然G’现在是作为G执行职能),而只能从G开始;就是说,决不能作为资本关系的表现,而只能作为资本价值的预付形式”。
第21—23段说明,G’不是货币资本的能动的职能,而是W’的职能,是资本执行商品资本职能的结果。与第一阶段的G不同之处在于,G是货币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G’“作为已经实现的货币资本表现这个结果,并不是由于它是资本的货币形式,是货币资本,相反地,是由于它是货币资本,是货币形式的资本,是由于资本是以这种形式使过程开始的,是以货币形式实行预付的”。G’和W’都是已经增殖了的资本,只是存在形式不同,G’以货币形式存在,W’以商品形式存在。
总之,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只发生了价值形式的变化,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经过流通过程所实现的,商品只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的时候,才成为商品资本,发挥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及剩余价值的职能作用,对资本总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葛倩倩:
一、主要内容:
本节从概括货币资本循环的总体过程入手,说明这种循环就是资本总公式的具体化,说明产业资本是资本运动的典型形式。本节说明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以及它的片面性、与其他资本循环形式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对资本的循环过程、性质从而对资本本身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一)货币资本循环就是资本总公式的详细表达
概述货币资本循环的总过程:指出货币资本循环与资本总公式的共同点:指出货币资本循环中流通阶段与生产阶段的性质区别。
(二)产业资本的性质
1.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
①资本循环是价值的形态变化运动,这些形态变化形成资本运动的不同阶段;其中两个属于流通,一个属于生产;②每个阶段资本处在特殊的职能及相映的形态上;③价值在运动中增殖;④运动终了价值回到原来的形态上。2. 资本的循环内容在现实中就是产业资本的活动内容。3. 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心得体会
1.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资本在第一个阶段(G—W)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成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一方面生产资料就会搁置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
认识到:循环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它是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每一个阶段都不能掉链子,只有连续、继起,循环才能一直下去,不中断。同时,印证到我们现实的企业的生产,都是流水线的操作,一环扣一环,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有纰漏。
2.恩格斯说:
“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有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67-68页)
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但是,生产过程只为了是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生产过程在循环过程形式本身中所表现的,在形式上而且明显地就是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情况:它只是预付价值增殖的手段,也就是说,发财致富本身才是生产的自身目的。
3.由“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我想到了“知识资本”。
“正如追求价值增殖的投资,在以货币为内容时称为货币资本,在以生产要素为内容时称为生产资本,在以商品为内容时称商品资本那样,以知识及其创造力为内容的资本称为知识资本。”
“知识能够成为资本,知识资本能够在智能运用中自行增殖。”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资本”。
赵湘雯:
【原文】(第一阶段 G-W第12段)
在G—W=A+Pm中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的货币的一部分会由于这个流通本身的完成转而去执行一种职能,在这种职能上,它的资本性质消失了,但它的货币性质保留下来。货币资本的流通分为G-Pm和G-A,即购买生产资料和购买劳动力。让我们单独考察一下后一个过程。G-A,从资本家方面看,是购买劳动力,从工人即劳动力的所有者方面看,是出卖劳动力一→这里可以说是出卖劳动,因为是以工资形式为前提的。在这里,和任何一种购买一样,对买者来说是G-W(=G-A),对卖者(工人)来说是A--G(=W--G) ,是出卖他的劳动力。这是商品的第一流通阶段或第一形态变化(第一册第三章第节a};从劳动的卖者方面看,就是他的商品转化为它的货币形式。工人把他由此获得的货币,逐渐地耗费在一个满足他的需要的商品额上,即耗费在消费品上。因此,他的商品的总流通表现为A-G-W,也就是说,首先表现为A-G(=W-G) ,然后表现为G-W,也就是表现为简单商品流通的一般形式W-G-W。这里,货币只是充当转瞬即逝的流通手段,只是充当商品和商品进行交换的中介物。
【研读】“货币只是充当转瞬即逝的流通手段,只是充当商品和商品进行交换的中介物。”这里是不是说明了工人的无产阶级属性?说明劳动力职能换来维持其作为工人而不是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限,即工资,所以工资在工人手中转瞬即逝,并不能转化为资本被工人保留下来。是不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即尽可能地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最大利润。
编辑:陈佳慧
审核: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