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45)《资本论》第二卷 第十七章

中社学人 2022-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马列微讲堂 Author 高晓娟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十七章第354—387页


经典名言:

1、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新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

2、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律,货币量必须等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加上处于贮藏形式的货币量。

3、如果一部分资本家不断地从流通中抽出比他们预付的更多的货币,那么,那部分生产金的资本家,则不断地投入比他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从流通中取出的更多的货币。

4、不论资本家以货币形式花掉的剩余价值,还是他们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本,实际上都是工人的产品,也就是从事金生产的工人的产品。

5、资本主义生产是和它的条件同时发展的,其中条件之一就是贵金属有足够的供给。




研读笔记

















高晓娟:

主要内容:

第十七章从资本周转的角度研究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分为两部分:(1)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货币的来源问题;(2)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用途,如果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将其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简单再生产;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扩大再生产。

引言

这部分主要分析资本周转速度与剩余价值流通的关系,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本章要分析的问题。上一章说明,单个资本之间,即使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等,但由于资本周转期间的差别,也会引起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现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流通,需要说明剩余价值由产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在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时,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单个资本之间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必然有差别。

2、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因而剩余价值实现的速度不同,所引起的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预付上的差别。

3、在单个资本家之间,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剩余价值实现速度上的快慢,引起对维修固定资本所需追加资本上的差别。这种追加资本是否需要预付,以及预付数额的大小,会有明显的差别。

4、实现了的剩余价值进行现实积累的条件。各个单个资本就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积累起来,等达到一定数量以后,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积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制度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样,单个资本之间,就可以通过银行,互相借贷。

5、下面两节要考察的问题:再生产只能有两种正常的情况,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这部分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流通和货币流通。主要讲了以下问题:

一、剩余价值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合,每年生产和实现的剩余价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消费掉。为了便于把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必须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这里需要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由原来的商品形式到货币的转化问题。这里假定流通的只是金属货币。

2、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其货币来源问题。(1)一个国家现有的金属货币量,不仅够商品流通使用,而且还处于贮藏形式的货币量。这个现有的金属货币量是社会逐渐积累起来的。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现有的金属货币量即使使用,也必须把它因磨损而消耗掉的部分,每年重新补偿。(2)作为货币材料的金银,每年生产的最低量必须等于因每年货币流通而磨损的货币金属。如果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增加,那么每年的金银生产就必须增加。(3)社会上现有的金属货币量发生的磨损,由金银的生产部门补偿。

3、商品流通的货币量包括了剩余价值流通的货币量。“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律,货币量必须等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加上处于贮藏形式的货币量”。商品价值的一部分由剩余价值构成,这对经营企业所必需的货币量绝对没有影响。

4、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而来?(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回避剩余价值形成的秘密,却提出所谓的剩余价值借以实现的货币从何而来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资本就是要增殖,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提出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的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是不成问题的。(2)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来自资本家阶级作为消费者投入流通的货币。这个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的假象引起的。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在流通中找到自己货币化所需要的货币,归根结底是因为另一方面剩余价值每年以金的形式生产出来。(3)货币总是来自从事金生产的工人的产品。“不论资本家以货币形式花掉的剩余价值,还是他们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本,实际上都是工人的产品,也就是从事金生产的工人的产品”。

二、工资变动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工资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工资的普遍提高,就是剩余价值的减少,反之则相反。因此工资的变动并不影响实现商品价值所必需的货币量。

2、批判认为提高工资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量的错误观点。第一,工资的提高不外是工人在其创造的新价值v+m中分配的比例略有改善而已,根本不影响商品的价值,因而也不影响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第二,资本家如果能够随意提高商品的价格,那么在工资不提高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这样做。其实,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待流通的商品价值总额,而与工资的高低无关。

3、所谓工资提高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量的说法。工资随必需生活资料价格提高而提高,因此生活资料价格的提高是原因,工资的提高是商品价格提高的结果。即使有些部门因工资的提高,其产品价格因此而提高,这也取决于多种情况。在工资普遍提高时,所生产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是不同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三、资本周转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二者的不同点。作为货币流通的货币,是经过一系列人的手不断离开它的出发点;而作为资本周转一个要素的货币循环,却是不断流回到它的起点,不断保留在它的所有者即资本家手中。

2、二者的联系。资本周转速度快,货币流通速度也一定快。

3、货币流通速度快不一定包含资本周转的加快。因为各种技术上、信用上或其他与再生产时间无关的条件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但这些条件与资本周转速度无关。

4、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充足的货币流通量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所需的货币,以及为实现追加商品所需的追加货币,就会有金或银的生产来提供。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这部分阐明了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赖以实现的货币的来源。主要讲了以下问题:一、 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赖以实现的货币从何而来。

1、现实的扩大再生产,不会在货币流通上引起任何新的问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要素所需要的追加货币,它不外是由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提供的。与简单再生产不同的是,只是资本家不是把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变成追加的预付货币资本。因此,不同的只是使用方法而已。由扩大再生产而增加的产品,在它和生产要素的价值相等的限度内,它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已由货币资本的追加预付提供出来了。可见,在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不会在货币流通上引起任何新的问题。

2、是实现在商品形式上存在的追加剩余价值的货币来源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决:(1)使支付等等互相抵消或加速同一个货币的流通;(2)把贮藏货币投入流通。如果还不能完全解决,就由追加金的生产来解决。

3、社会如何节省用于货币的金银生产的费用。社会为了保证流通货币的供给,用于金或银的生产上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一项巨大的非生产性开支。为了节省这一项开支,可以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

二、扩大再生产的准备金的货币从何而来。

1、现在考察的是把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逐渐当作货币准备金积累起来,为以后扩大生产规模准备资本。

2、从局部资本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国际交易看,可以输出的商品的进口金来积累货币;从国内看,只是卖出商品而不买进商品,使流通的货币转化为潜在的货币资本。这当然没有改变一个国家的货币量,改变的只是这个货币量中的流通货币和贮藏货币的比例。

3、从整个资本家阶级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资本家全体都从事货币资本的积累,那除了进口贵金属或增加生产贵金属外,就只能靠以下办法:(1)银行存款;(2)公债券;(3)股票,这几种办法都不过是货币在资本家之间不断地重新进行分配而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办法是现实可行的。

编辑:陈佳慧

审核:刘宁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