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孝虹: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探索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回应“第二次结合”的理论探索任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后“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内涵和路径进行了主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前期探索和理论准备。
关键词:毛泽东;第二次结合;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第二次结合”,基于对国内问题和苏联经验的分析,毛泽东开创性地提出了“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对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前期探索和理论准备。
一、毛泽东对“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理论探索任务,提出既要以俄为师,也要根据现实国情思考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提出了“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的命题。
(一)对“第二次结合”任务的回应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经验。新中国一成立,毛泽东就开始思考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了,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有“上下篇”,认为民族民主革命是上篇,社会主义革命是下篇,上篇是下篇的必要准备,下篇是上篇的必然趋势。1930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①。在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时,他多次强调根据不同革命阶段的国情状况及中心任务的变化进行革命转换,适时选择不同的革命策略。而所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都是为了建立自由、平等、富强、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1956年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命题,但事实上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个问题,毛泽东“几年前就开始考虑”②了。
新中国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三年时间基本恢复国民经济后,就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2月,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③的号召。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怎样根据中国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思考的问题。苏共二十大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后,1956年4月,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泽东很清醒地意识到不能迷信苏联经验,“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④。他向全党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自己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⑤。这就明确向全党提出,在开启中国革命的下篇文章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任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⑥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多次重申独立自主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⑦可见,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不仅是理论探索任务,更是必须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拉响了思想的前奏。
(二)对“大跃进”失误的反思和努力纠“左”的需要
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提出“以苏为戒”,立足中国自己的国情,以一贯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精气神,思考中国何时建成、建成标准是什么、怎么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对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革命的转变需要具备条件,“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①,在这个过渡时期,虽然毛泽东也曾设想像苏联那样,过渡时期结束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早在1950年6月,他就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②。因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设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时,预想的完成时间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③。正是在这样较为慎重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局中,我们在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能成功地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创新,更是为我们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随着“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急于求成所导致的“大跃进”的失误以及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泄露、“波匈事件”发生等诸多因素,使毛泽东清醒认识到要重新思考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毛泽东着手全党纠正“左”倾错误。毛泽东组织读书小组,认真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要求全党再次认真思考“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多次批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急于求成的做法。他说,“他们误认的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④,这样必然引起干群矛盾和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此,他要求全党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号召全党认真研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醒全党思考,“什么叫做建成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很有文章可做。过渡时期包括一些什么阶段,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也包括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另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只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究竟怎样说法才对,要好好研究”⑤。他对“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和“共产风”进行了反思,努力纠正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二、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内涵的思考
毛泽东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必胜”⑥,“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⑦,“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⑧,社会主义是一个战胜了资本主义且比资本主义更美好的社会。1958年12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要点》综合从郑州会议到武昌会议的讨论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什么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达成了一些共识①。概言之,毛泽东认为建成社会主义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首先,毛泽东认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在推翻旧的剥削制度的前提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②,为“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③。(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该极大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强调,“财政经济工作已成为中央和中央局的主要议程”④,要求把工作中心从“军事转到经济与土改”⑤,做好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做好准备。1956年1月,他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⑥。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民才能有好的生活。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用主要力量搞生产”。他说:“有些人讲,到了社会主义,大概是要过好生活了。这就是不懂什么叫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好。”⑦1963年12月,他再次强调:“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⑧
其次,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⑨1959年5月,毛泽东再次提到关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衣食住行,改善人民生活,他要求各级党委本着“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原则做好各项民生工作。
(二)社会主义是民主的、文明的,人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文化权益
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10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勾画了美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文化发展蓝图。
首先,擘画了民主政治的愿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将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①。其后,中国共产党把为之奋斗的理想变为现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②。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专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赋予中国公民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③,是优越于资产阶级的宪法,贯穿着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④。(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时,毛泽东还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境界是“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广大的民主”⑤。同年7月,毛泽东再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⑥
其次,勾画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蓝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豪迈地宣称,中国“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⑦。9月30日,毛泽东庄严宣告,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⑧。1957年3月,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中,明确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目标并提。他指出:“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⑨
(三)总体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更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①。“一五”计划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②的方针,同时也对我国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农民生活的改善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规划。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首次写入“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③1957年3月,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④1959年年底到1960年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⑤
三、毛泽东对“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在对“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初步探索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进一步对怎样建成社会主义进行了路径探索,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并对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建设路径进行了艰辛探索。
(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怎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艰辛努力中,逐步提出并形成了至今依然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1955年7月,毛泽东在谈农业合作化问题时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⑥他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的按语中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⑦(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还要坚持人民是权力的主体,要为人民负责,让人民监督。党的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以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此前毛泽东在对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初稿进行审定时,对初稿中中国共产党特别需要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的文字旁边加注批语,“首先是阶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⑧。1968年10月,《红旗》杂志刊载的社论,用黑体字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①
第二,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对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大关系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辩证考察,他指出辩证把握这十大关系,目的就在于“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②。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所论及的十大关系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不仅关注了国内经济建设上产业布局、利益分配的关系,我国政治建设上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些关系进行了宏观辩证思考,目的就在于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而且从国际视野出发,基于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客观把握,毛泽东强调:“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理论探索,曾指导了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系统阐述了矛盾学说,正确分析了新民主义革命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各种矛盾的关系,制定了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策略,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一方面,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另一方面,关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说服教育和协商解决。一是说服教育。“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④二是协商解决。(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各地群众还创造了一些至今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都有积极作用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比如著名的“枫桥经验”,不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白手起家,一穷二白,各方面的基础都非常薄弱,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却自信全中国人民只要下定独立自主的决心,“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⑥,中国就会屹立于世界之林。一方面,毛泽东多次强调独立自主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他说:“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⑦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强调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一些人以为革命成功了就可以享乐不再奋斗的倾向,更有甚者与资产阶级的不法分子相勾结贪污腐化、脱离群众,开展了“三反”“五反”①运动,倡导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957年2月,毛泽东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②。1975年11月,中国代表团在参加联合国大会第三十届会议全体会议上发言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③此外,毛泽东也不排斥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顺应国际大势,在维护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的同时,我们党积极拓展国际交往空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新中国的朋友圈。毛泽东提出:“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④同时他还强调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点和长处。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⑤
(二)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首先,提出中心任务的转移及实现工业化战略目标的路径。在毛泽东看来,不实现工业化是不能叫作“建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与土改上来,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工业化发展战略。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使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⑥。(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次,提出按价值法则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提出我们不能采取苏联忽视商品经济的做法,而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⑦。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对“集中搞粮食,忽略了副业和经济作物”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指出,“谷贱伤农,农民就不种粮食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⑧。1958年1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过早废除,“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⑨。再次,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1956年年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利益,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①。同年5—8月间,就中央集权过多的问题,国务院专题召开全国体制会议进行研讨,会议还对改革经济体制问题拟订了初步方案。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是通过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对敌人实行专政与改造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工农联盟。二是用教育、说理等办法让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实现人民民主。一方面,毛泽东认为要用和平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也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各民主党派的大团结。三是提出并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党还开创了许多发挥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协商民主的方式。如,1950年3月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的双周座谈会,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参与,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定期共商国事。四是通过加强法制来保障人民民主。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②。此后至1966年,中国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一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社会主义科教文化建设。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1951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③为此,我们党组织发动了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新中国坚持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储备了品学兼优的人才。(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④二是坚持文化事业的“二为方向”。1961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化部召开的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指出:“毛主席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是我们的政治标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肯定的,至于表现形式,是多样的。”⑤三是文化事业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⑥党的八大明确指出:“为了保证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行政的方法对于科学和艺术实行强制和专断,是错误的。”⑦四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的文化教育方针。为了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党和政府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采取了灵活办学的方式,把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通过大力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在一般的乡都建立中等学校、在一般的地区都建立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等一系列措施,新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执政党建设。围绕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的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从严治党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明确提出“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京赶考”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战略预警,并说明了执政后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面对党在执政后所面临的条件及任务的变化,我们党面对种种新考验,诸如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被权力、地位和各种捧场、诱惑所腐蚀等。1962年11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党要管党的要求。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严管党治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思想建设上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党员质量;在作风建设上进行整党整风;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把整党工作和“三反”“五反”运动相结合。
第五,国防军队建设。首先,明确提出了国防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原则。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提出了建设一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的具体目标。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建设一支近代化的革命军队”①,“把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精神,贯彻到所有部队中去”②。其次,形成了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略。一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在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基础上,阐明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③。二是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战略武器装备。四是国防现代化建设要“两条腿走路”。毛泽东认为,国防建设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既要军民结合,也要平战结合;既要发展国防尖端武器,也要发展常规武器。这是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国防发展的道路。
第六,对外交往。首先,明确提出新中国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多此强调和平为上的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④,把它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一个基本准则,不仅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而且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和平共处。其次,根据国际格局和世界各种基本矛盾及政治力量的消长制定适合国情的外交政策。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根据当时国际上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新中国彻底割断同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关系,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及其影响打扫干净,和一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①的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二是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判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隔着一个中间地带,也就是广大亚非拉的国家和地区,我们看出它们其实并不属于帝国主义阵线,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争取的同盟军。三是作出“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大动荡、大改组的世界局面进行了科学研判,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②毛泽东据此提出号召联合第三世界国家起来反对霸权主义。
四、结语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主要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前期探索和理论准备。
首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作出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③。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是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为我们后来接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思路、价值观和方法论。最关键的就是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前,我们要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也必须秉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入新的辉煌。
其次,对当前如何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依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立足国情认清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是党确立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对“建成社会主义”所进行的主要探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站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迈进的当下,我们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