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禚明亮、朱旭旭:习近平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禚明亮、朱旭旭 中社学人 2022-09-09


习近平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从全人类立场提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的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提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原则与方法,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走向复兴提供了行动纲领,也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信心。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革命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旗帜、中流砥柱,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开拓了一条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大大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潮走向复兴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处于低潮的现实,从全人类立场这一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真知灼见,是建立在其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长期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战略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加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携手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进入谋求复兴新阶段提供基本遵循与行动纲领。


一、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时代价值,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历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及其时代价值,有力回击了西方国家炮制的各种“反马”、“污马”言论,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建设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从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历程阐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意义。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苏联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苏联、苏共的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历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警示世界各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方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时代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他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世界各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民族化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诠释国际共运史上几个重要论断,坚定人们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复兴等曲折发展过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人们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信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共运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阐发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对凝聚人们思想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共运史上取得了开拓性历史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推动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一大批民族国家实现独立和解放,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全世界广泛发挥作用的普遍真理。针对世界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大大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平等交往、共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评价,能够帮助人们科学评价十月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历史意义,有效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定位和苏东剧变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苏联模式指出,“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丧失了理想信念,放弃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且,习近平总书记还从规矩和纪律视角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那还叫什么政党呢?那是乌合之众了。”这也给当今世界各国共产党,特别是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和借鉴。

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以苏东剧变为契机大肆宣传“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党灭亡论”的行为从来没有停止过,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压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破产,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具体实践路径的失败。任何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实践,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针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长期低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而且,“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这为我们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和“资强社弱”的时代特点,以及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入谋求复兴新阶段提供重要思想指南。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苏联模式的准确定位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提供重要遵循,也成为我们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法宝。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引领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视角,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针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呈现出“资强社弱”“东升西降”的时代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引领作用增添强大动力。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面对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冲击,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站稳脚跟,并实现浴火重生、枝繁叶茂,为世界人民展示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潮、走向复兴的希望。这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潮、走向复兴的信心。


三、剖析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于加速演变之中,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具有顽强生命力,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加强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变化的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资本化主义社会,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一)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出了新变化、新特点,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的观点已经过时

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生产方式矛盾及结构性矛盾表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新变化及其本质的科学阐释和高度概括,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矛盾表现形式具有重要帮助。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本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指明人类未来发展道路

近年来,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大量亟待解决的世界性矛盾不断加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并要求我们必须警惕当今资本主义在各领域对社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显示出资本主义已经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将在两种制度的合作与斗争过程中发展壮大。并且,习近平总书记还立足于全人类立场提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号召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明天,为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导致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有效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要时代之问,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道路。


四、明确新时代新型政党关系准则,团结世界各国政党共建美好世界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党际外交成为国家外交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构建新型党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超越不同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加强与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与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这对团结世界各国政党共建美好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进一步推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纲领。


(一)继承和发展新时期党际外交准则,深化世界各国政党“天下一家”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基础上,提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外交“四项原则”,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共产党、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发展友好关系指明前进方向。新时代,在继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际外交思想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开展党际外交工作的新理念,呼吁世界各国政党“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俄罗斯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尼泊尔共产党、统一俄罗斯党等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时,都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其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共识,相互借鉴经验的愿望。这对加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推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提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世界各国政党描绘出未来世界的新愿景,也为解决当前世界性矛盾、探索未来世界提供了新方法,为增进世界各国的国家间、政党间合作增添强大动力。


(二)破除中国“输入”、“输出”模式论,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担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已经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地位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在中国积极与世界接轨过程中,西方国家炮制出了中国“国强必霸论”、“威胁论”等,营造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舆论氛围,阻挠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事业的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各国政党明确表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而且,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世界各国政党共同做国际秩序维护者、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世界各国政党深入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构建与高层对话机制,打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巩固和发展政党间“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会议形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国要和平不要霸权、中国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是伙伴不是对手”,表达了中国对推动中欧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也表现出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决心和担当,为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政党外交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党际外交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求同存异的优秀政治文化和政治智慧,为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与世界各国政党关系、确立新时代党际外交奠定了文化基因。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等蕴含着差异性、多样性是世界发展源泉的哲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蕴含着对差异性予以充分包容的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强调,“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阐释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新格局,为进一步促进党际外交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各国共产党来华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我们愿同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加强对话、深化交流、开展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决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世界各国政党开展党际外交的信心和希望,为世界各国政党深化党际合作领域增添强大动力。

截止到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交往与联系,与世界上100多个重要政党构建起稳定交流机制,初步形成“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合法在野党和政党国际组织为主要交往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党际外交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党际外交新格局,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活力,也激发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潜在活力。


五、坚持以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等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多边主义、多边贸易体制。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地缘政治危机、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等全球危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蒙上一层阴影,威胁着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走何种发展道路,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球治理问题,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多边主义是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明确表态,中国笃定坚持多边主义,为促进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发挥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当今世界各国处理好国际关系,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提供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家间伙伴关系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讲话时指出,“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世界各国共同掌握本国前途命运,一律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坚决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要求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国民生活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国际层面、区域层面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及处理好大国关系、强国与弱国关系提供基本遵循,指明未来构建国家间伙伴关系的前进道路。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指出,世界各国需要“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以增进共识、化解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世界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再次指出,“世界各国要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平等协商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与分歧。”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年11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处理国际事务时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和弘扬多边主义,不能由个别国家或者少数国家来决定。这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起一个持久和平、长期共同繁荣的世界提供行动指南,也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走向复兴增添强大动力。


(二)践行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多次从世界整体角度、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等论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为实现世界共同繁荣指明前进方向,这也是推进世界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明确表明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这大大增强世界各国与中国团结合作的动力。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关于世界发展道路的一系列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自觉站在全球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指明人类未来发展道路,明确世界各国需要遵循的共同理念和准则。这为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提供行动纲领。


(三)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依靠加强军备、巩固军事联盟来维护国际安全、世界和平的传统安全观已经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要求通过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多边外交来应对当前全球性危机的挑战。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引导世界各国发扬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精神,增强世界各国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安全的国际环境。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指出,“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与安全置于同等地位的新型国际安全观,以及倡导走以可持续发展带动可持续安全、以可持续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责任与使命担当,有效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引领作用,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在走向复兴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特别是针对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政治引领为核心巩固双边关系,继续秉持“十六字”方针和“四好”精神,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古巴表达继续遵循“三个坚定不移”,有效强化两国关系;对朝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贯彻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的方针”。这对加强社会主义力量团结,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小  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仅从理论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科学真理性、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还从实践层面提出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态度及处理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以及处理当今国际社会中党际关系、国家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走何种发展道路”的时代之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充分彰显出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决心和使命,这也是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精神实质。总之,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战略思想,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它既反映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出当今世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客观需求,为中国共产党加强与世界各国共产党及其他国家政党、政府的合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潮、走向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说明:公众号在推送时略去了原文中的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禚明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旭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

文章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的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