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晓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刍议

王晓霞 中社学人 2022-09-09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刍议


摘 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构建起的精神坐标,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党史”教育活动、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尝试,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在融入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怎么样”的问题,注重从宏观的视角、中观的章节、微观的概念三个维度来把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纲要”课;教学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这既是“党史”教育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又是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故而,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什么要”、“为什么能”、“怎么样”融入“纲要”课教学显得非常的必要。




一、“为什么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一批又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建起的一个又一个精神坐标,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蕴含着“何谓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命题的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风华正茂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源所在。因此,研究“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厘清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建构逻辑及其价值,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关键。而在经典党史教学中“往往呈现为一组组宏大的论题”;“宏观论题被平面化、脸谱化,而大道理不让人完全、彻底地信服”;“未能褪去简单的线性解释”;未能讲清楚“伟大实践”是怎样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未能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超凡的政治魄力和攻坚克难的政治勇气。因此,讲清楚党史的来龙去脉,深挖历史背后的逻辑成为党史教学亟待突破的问题。

 故而,有必要回到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中,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命题中去定义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梳理精神谱系的脉络,阐释清楚各种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深挖每一种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有理有据的逻辑论证,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论证清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命题,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和研究不无裨益。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该文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政课教学中要着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指出:“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强调弘扬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指出在“四史”教育和讲授中,注重以“奋斗精神”为内容的理想信念的阐发。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该文件要求各高校陆续开设“四史”系列课程,将“党史”列在首位,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性。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将“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了解“四史”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这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既要开设作为独立课程体系的“四史”类课程,又要思考将“四史”教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上可知,近些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弘扬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到从党的理论创新的角度强调革命精神与“四史”相结合,再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调整,设立“四史”课程,丰富了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载体,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三)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2019年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通过了解“四史”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这两个文件强调思政课尤其是“四史”为重点的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因此讲好思政课,尤其是“党史”为重要内容的系列课程,成为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讲好思政课,意味着“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都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深挖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深挖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讲好民族英雄的故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即是需要深度挖掘和凝练的内容,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和重点内容,是“纲要”课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途径。

 可以说,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无疑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为什么能”: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可行性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并非毫无根据地、牵强附会地“融入”,而是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同源性、教学内容的相融性、价值引领上的契合性。理论上的同源性是“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前提;“精神谱系”的主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与“纲要”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问题,阐释着“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深刻命题,与“纲要”课的价值引领高度契合。


(一)理论上的同源性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学科归属上来说是中共党史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畴,主要研究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纲要”课旨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讲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引导学生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命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教学的角度回答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的理论命题,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

 可以说,“纲要”课并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程,更是一门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其学术归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讨论的理论问题是相同的,学科归属上是相同的,可谓同根同源。这是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纲要”课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讲述历史过程的演进来论证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认识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其主流和本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感人至深、感天动地的史诗,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优良工作作风,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中形成的;遵义会议是反对“左”倾错误过程中的关键转折;长征精神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精神的写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14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精神的凝练;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全国执政党的思考;红岩精神是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写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精神的真实写照;“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研奋斗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精神的写照;特区精神是改革开放时期一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中国人改革先锋的写照;抗洪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洪水无情人有情人间大爱的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是新世纪中国政府对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部署和承诺;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生命至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的写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过程是“中共党人的先进性革命实践”,“作为一条逻辑红线,自红船精神源起,串起了其基于不同历史使命与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的序列历史时空、序列具标志性历史坐标中所生发的革命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共革命精神整体的精神链条与精神谱系,统一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这深刻地回答了“纲要”课教学中“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更“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可以说,“纲要”课讲述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的过程;“纲要”的主流与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过程;“纲要”课的核心问题“四个选择”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中找到答案。


(三)价值引领上的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中,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世界,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这“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富有极强的价值引领意义。

 而“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价值性的引导,“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纲要”课作为本科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价值目标是“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要在“纲要”课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必须在教学中凸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把握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重点的教学内容,通过革命精神的塑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纲要”课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以精神谱系为重点展开“纲要”课教学是实现课程价值引领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了课程价值目标实现的方式,提升了“纲要”课教学的理论深度和情感厚度。




三、“如何融入”: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可操作性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需要关注宏观维度的视角聚焦、中观维度的章节融合、微观维度的观念解析。


(一)宏观维度:视角聚焦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质、精神品格、精神风范的体现,蕴藏着丰富的建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的历史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从宏观维度上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纲要”课的课程属性,充分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化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体系。首先,要坚持大历史观。从更广阔的视野,“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刻含义。具体来说,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局限于“中共党史”的范畴,也不能局限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框架中,应放到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来认识和把握,更应该放眼国际,从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视野中,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历史维度中,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相比,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实对比中去把握,着重回答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刻意涵,特别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本质的内核。其次,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李大钊强调:“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要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必须“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价值引领和认同增强。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史料堆砌和整合上,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要敢于亮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歪曲与解构的观点进行批驳,“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既不能把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精神讲“浅”了,流于文件的机械宣讲,照本宣科地“读”,更要“深入”精神背后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注重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

 唯有从宏观视野角度注重多重维度的思考和阐释,方可更全面、更深入地阐释和体认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把好“伟大精神”的脉搏,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命题。


(二)中观维度:章节融合

 从中观维度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要实现内容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必须深耕教学内容,确定融合的重点,根据“纲要”课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正确把握“纲要”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从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进而解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绪论”部分,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历史现象,在扎实的历史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规律特点”,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让学生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藏的精神力量,形成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认识。在“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章节中,重点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强调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均不能完成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为讲授中国共产党“红船精神”进行知识和理论上的铺垫。在“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重点分析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一大代表们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阐释“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中,重点分析白色恐怖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以武装斗争反抗的实践,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难探索历程,阐释“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左”倾错误多次干预之下,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议题以及重要意义,阐释“遵义会议”精神;分析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及伟大意义,引导学生深刻体认“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通过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重点解析“要不要抗日”“如何抗日”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给出的不同答案,凸显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在分析大量中国军民抗日的案例中,向学生呈现抗战精神的形成过程,深刻体认抗战精神的伟大。“为新中国而奋斗”,重点介绍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历史背景,向学生阐释“西柏坡精神”;在讲述国民党离心离德过程中,讲述国民党对渣滓洞中国共产党人的残酷态度,凸显“红岩精神”的伟大。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点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抗美援朝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抗击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事实,阐释“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通过讲述第一代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为核武器事业贡献毕生的案例,阐释“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阐释“特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讲述1998年洪水的严峻考验,中国人民解放军不顾生死,不怕苦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典型案例,阐释“抗洪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讲述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动案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阐释“抗疫精神”的内涵。


(三)微观维度:概念解析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研究和讲授的基础,要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解析。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的过程中,要讲清楚一些核心的概念。首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概念解析。重点解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实质、构成、逻辑结构等问题。需要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区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各个精神之间的关系,建构起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框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从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其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指向。党的精神谱系并不局限于党史学科,而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党的精神谱系的深度解析中,厘清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通过扎实的史料搜集,严密的逻辑论证,确保得出的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而准确回答重要的理论和时代命题,不断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最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每一种精神之间的关系。根据革命精神形态主体不同,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精神划分为地域类、事件类、人物类等,不同的精神共同构成了精神谱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每一种精神的解析,认真收集材料,“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全面的分析来使人心服地表明我们对历史的判断”,讲清楚每一种精神的深刻内涵,更要讲清楚不同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精神谱系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只有理顺这些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的诉求,才能建设起“纲要”教学的学术品质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纲要”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说明:公众号在推送时略去了原文中的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学习时报编辑部:传承弘扬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列举48种)

林建华:学史崇德 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每一个都超燃(列举17种)

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明确阐述概括的45种)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多少种精神?中央党史研究院:91种,还在梳理



作者简介:王晓霞,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引用格式】王晓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教学刍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文章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