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及学科群建设

陈秉公 中社学人 2022-09-09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及学科群建设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要经过“三种境界”:“启航境界”“续航境界”和“理想境界”(也即“五名”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最基本的路径是,依据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方针——“马魂、中根、西鉴”,结束“马中西”隔裂和孤立研究的局面,建立“1+3”基本学科群,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系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和自我超越,实现“领航”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三种境界”;“马魂、中根、西鉴”方针;“后学科时代”;基本学科群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担负着为中华民族提供“理论思维”和精神信仰的历史责任。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供给侧改革”,以深刻的富有理论魅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理想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的涵义

  一般而言,学科指一种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及其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包括这个领域的研究队伍、教学队伍、教学科目以及培养学生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研究领域,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队伍、教学队伍、教学科目和培养学生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②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概念和要求,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世界文明发展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理论魅力(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内社会思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众生活意识、智库咨询以及当代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潮流,从而在理论上有力地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和谐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立足于高校领航,又不局限于高校领航,要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发挥领航作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主要标志应当是:

  (一)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首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和学理支撑,科学地回答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理论难题,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也要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困惑和难题。
  (二)引领国内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科学地回答国内社会思潮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社会形成正确的理论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主动与哲学社会科学对话和交流,形成理论共识,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理论意识形态。
  (四)引领大众的生活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密切联系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科学地回答每个人必然遇到的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和人伦关系问题,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目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当大有作为。
  (五)引领智库咨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为各类智库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领智库咨询。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也应当成为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智囊和智库,关注现实,面对挑战,科学地回答当代社会发展和稳定遇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六)引领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潮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最高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而且必须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参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对话,拿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原创性理论,建立世界范围的理论共识,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和自我超越带来前途和希望。
  一般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内)领航”,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世界)领航”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世界)领航”,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内)领航”的基础和条件。(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领航”具有关联性和内在同一性,只有同时实现上述两种“领航”,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理想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三种境界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速战速决,一蹴而就,只能打“持久战”。一般而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大体要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启航境界”——“点燃梦想,整装启航”。这个“境界”的主要任务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宏伟理想,扎实做好“领航”的一切准备,整装启航。2005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启航,至今已有11年。这一学科的设立,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创造大批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启航做了充分准备,可称为“点燃梦想,整装启航”。(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然,在“启航”与“领航”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截然分开的鸿沟。在“启航境界”中,必然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领航”。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大众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一定程度的引领等。只是“启航境界”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特点是“点燃梦想,整装启航”。

  第二境界:“续航境界”——“坚持梦想,比肩续航”。整体而言,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必须经过艰难困苦、卧薪尝胆的“续航境界”。“续航境界”的主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宏伟理想,克服万难,一往直前,力争做到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杰出成就看齐,“比肩续航”。“续航境界”要求“坚持梦想”,坚守方向,立足实践,努力向学,海纳百川,综合创新,不断超越,努力达到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进步发展的同一水平。“续航境界”为“理想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为更大范围、更难问题和更高水平的原创性系统突破和超越做了准备。“续航境界”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当然,在“续航境界”中必然也包含着“领航”,而且“领航”的范围会越来越大,“领航”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只是“续航境界”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特点仍然是“坚持梦想,比肩续航”。

  第三境界:“理想境界”——“实现梦想,破浪领航”。经过“续航境界”的长期艰苦努力,必然达到领航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主要任务是,在若干重要领域,以创新性和原创性理论成果,领先解决中华复兴和人类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引领当代中国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潮流。在“理想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造了领先于国内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智库”和“智囊”作用巨大,影响力非凡,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贡献卓著(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后起之秀茁壮成长,某些理论不仅能够引领国内社会思潮,而且能够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潮流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世界性的理论共识,支撑中国成为世界“软实力”强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现梦想,破浪领航”境界。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理想境界也可以换一种描述方法。对于一所大学或一个研究院而言,可以将“理想境界”概括为“五名”境界,即具有“名论、名事、名人、名所、名长”境界。所谓“名论”是指,具有创新性的,甚至是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著名理论,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持久的理论影响力。创造“马克思主义著名理论”是实现学科领航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面对挑战,系统提出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或原创性理论,回答和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理论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所谓“名事”是指,组织或做出了具有“正能量”的重要活动或举措,并产生了国内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北京大学的“六马工程”即属于“名事”。所谓“名人”是指,提出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特别是原创性理论,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持久影响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没有“名人”,不可能创造“名论”。所谓“名所”是指,具有“名论”“名事”“名人”和强大学术梯队,人才济济,在解决中国和世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成就巨大,理论系统,产生国内外广泛影响,并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著名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所谓“名长”是指,热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事业,理想远大,意志坚定,善于制订和执行学术战略和策略的高等学校的著名校长(书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研究院的著名院长。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导者、规划者、执行者和参与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关键与核心。

  以“三种境界”观之,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普遍处在第一境界,即“启航境界”——“点燃梦想,整装启航”。个别处在第二境界,即“续航境界”——“坚持梦想,比肩续航”。整体上还没有达到第三境界,即“理想境界”——“实现梦想,破浪领航”。而且学科建设差距不小,困难很大。但是,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撑,有各级领导和本学科学者的不懈努力,前途光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理想境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1+3”基本学科群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后学科”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必须下大工夫进行“学科群”③建设,特别是着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马”“中”“西”三大知识体系的学科群建设。

  在“马中西”关系上,过去存在,至今仍然存在着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和“研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关系的不良倾向。普遍存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往往不研究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不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不研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反之也是如此。这种倾向严重违背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后学科”时代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式,离开了“马魂、中根、西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融合之路,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视野,窄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结构,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创造力,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成为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严重意义障碍和思维障碍。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④今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最基本的路径就是突破割裂“马中西”关系的意义障碍和思维障碍,实行“1+3”基本学科群建设。所谓“1+3”基本学科群指,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必须遵循我国近百年“马魂、中根、西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立紧密的“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3”(“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研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的学科群,以当代中国和世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进行“马魂、中根、西鉴”的深度融合和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丰富发展和自我超越。

  进行“1+3”学科群建设,要以“1”为学科群的“学科主体”,以“3”为学科群的学科“基础”和“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1+3”学科群建设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战略工程,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基本路径。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包含“基本理念”“基本结构”“研究机构”“研究方针”“专家队伍”和“人才培养”等内容。

  (一)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必须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方针——“马魂、中根、西鉴”,并对其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和超越。所谓“马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为思想理论指导,为主体和本体。所谓“中根”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理论为根基,为“根”和“根源”。所谓“西鉴”是指以西方(包括其它文明)优秀思想理论为借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理论为根基,以西方思想理论为借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超越,实现“领航”的理想境界。
  “马魂、中根、西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贯主张,也是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方针,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的基本方针,不可违背。在理论上,毛泽东曾提出过许多文化建构理论,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提出著名的“古今中外法”理论。他说:“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徐特立曾非常通俗地解释过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他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也要,现在的也要,外国的也要,中国的也要。把古代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中国的结合起来,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把它变为我的肉,这就对了,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就变成了狗肉。”⑤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理论为“马魂、中根、西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从实践上看,“马魂、中根、西鉴”是中国共产党处理“马中西”关系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方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尽管当时社会上仍存在着古今中西思想理论的“体用”之争,然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展开了“马中西”思想理论关系的大讨论,进行“马魂、中根、西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构,持续了近百年,至今仍热度不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马魂、中根、西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构获得了超乎一般想象的伟大成功。在理论上,创造了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指导和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可以说,在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设中,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以“马魂、中根、西鉴”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包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这样说,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构,从来没有离开过“马魂、中根、西鉴”的指导,都是其产物和结果。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也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古今中外法”理论和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魂、中根、西鉴”成功经验和基本方针,树立坚定的“马魂、中根、西鉴”基本理念,并依据这一理念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学科群。

  (二)学科结构。所谓学科结构指依据“马魂、中根、西鉴”成功经验和基本方针,组建“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学科群。这里的“1”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六个)和三级学科(研究方向)。这里的“3”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实现“领航”密切相关的三类学科。主要是:第一类,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他马克思主义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美学、艺术学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第二类,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儒学”“中国佛学”“中国道学”“中国文化学”“汉学”“国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学等。第三类,研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包括:研究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西方法学、西方社会学、西方管理学、西方传播学、西方文化学、西方人类学和西方心理学等的学科。上述三类学科既包括国内的学科,也包括国外的学科,都应依据“马魂、中根、西鉴”方针,组建“1+3”学科群,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学科群。
  在“1+3”学科群结构中,“1”是学科群的“学科主体”,“3”是学科群的学科“基础”和“资源”。组建“1+3”学科群,应十分注意“1”与“3”的学科地位和功能,既不可混淆,更不能颠倒,否则就改变了“1+3”学科群的性质,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群。
  组建“1+3”学科群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研究方向)层面同时建构,以便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1+3”学科群的系统结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3”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六个)“1+3”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三级学科(研究方向)“1+3”学科群。组建“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系统结构,实现“马中西”学科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丰富发展和理论创新,快速走上“领航”之路,更早地实现领航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机构。所谓“研究机构”是指,建立“1+3”结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研究机构”是组建“1+3”学科群的基本形式、基本方式和关键环节,没有“1+3”研究机构就不可能建设“1+3”学科群。“1+3”研究机构可以在一级学科层次上建立,也可以在六个二级学科层次上建立,还可以在三级学科(研究方向)层次上建立。(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般而言,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方向)层次上建立,特别提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上建立研究机构,研究对象相对有限和具体,更有利于突破和创新,取得成就。

  (四)研究方针。所谓“研究方针”指“研究机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主要是:
  1.严格遵循“马魂、中根、西鉴”基本经验和基本方针。应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只有充分吸纳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超越,进行科学的“领航”。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的本体和主体,中国传统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的根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它们是思想理论本体、主体与根基的关系。只有科学地扬弃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能获得更大的丰富发展和自我超越。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理论根基的滋润和养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难以实现自我超越和“领航”。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包括其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关系。它们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本体、主体与思想理论借鉴的关系。西方(包括其它国家)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借鉴对象。只有科学地批判吸收西方(包括其它国家)优秀思想理论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能获得丰富发展和自我超越,实现“领航”。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人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创造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批判吸收,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自身。
  2.以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⑥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人类文明发展实践,直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建“1+3”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以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优势,提出对策,创新理论。
  3.积极开展“1+3”学科群的对话和交流。要在国内国际范围展开“1+3”学术对话和交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海纳百川,熔于一炉,创新超越,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水平和能力。
  4.建立“1+3”学科群的学者互访制度。要主动向“3”,即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和研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派遣访问学者,加强理论沟通,培养骨干人才队伍。也要邀请“3”,即其它马克思主义学科、中国传统思想理论学科和研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做访问学者来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5.提倡学术创新和超越。组建“1+3”学科群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综合性知识结构,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创造性能力,推动学术创新和超越,特别是产生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言:“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⑦近百年来,我们遵循“马魂、中根、西鉴”基本经验和基本方针创造了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今天依据“马魂、中根、西鉴”基本经验和基本方针,组建“1+3”基本学科群也一定能提出和建构系统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的思想理论。

  (五)专家队伍。组建“1+3”学科群,要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马中西”通式的学术领军人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一项有着难以想象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专家队伍。这样的专家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精通中国传统思想理论,也应深入了解甚至精通西方思想理论,兼通“马中西”思想理论。以往那种只通“马中西”之中一种理论的专家,难当此重任。因此,要下工夫发现、培养、支持这样的专家,形成一支无论在水平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堪称世界一流的专家队伍。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培养出这样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历史任务才能完成。

  (六)培养方式。建设“1+3”基本学科群,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本、硕、博)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主要进行两方面改革:1.进行“1+3”课程体系改革。要依据“1+3”基本学科群建设模式,重新设计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的课程体系。2.进行“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有必要参照医学专业,试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原则安排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活动。实行严格的“调专业制度”,无论政治思想、品德、学业或专业能力不合格,均须中途转专业。以此保证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对高标准人才的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及学科群建设的原则与条件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及进行“1+3”基本学科群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与条件:

  (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置于优先建设的战略地位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必须加强领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1+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优先、优势、优质”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正确方向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建立“1+3”基本学科群,必须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做到“言马信马行马”。

  (三)首先服务于“立德树人”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建立“1+3”基本学科群,首要的目标是以“高势位”的学术理论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

  (四)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启航到领航,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建设战略制度化,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鼓励创造,支持超越,给理论创新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保障条件。

  (五)树立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建立“1+3”基本学科群,必须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今天,西方文明正陷入严重的文化“内卷”,丧失了文化反省和自我超越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必然的。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海纳百川”,大胆创新和超越。(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时,也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不仅要看到本学科的成就,更要看到本学科的差距、问题和不足,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实现学科领航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陈秉公,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匡亚明特聘教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学术界》2016年第11期;

本次转载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