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3年1月出版了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先生撰著,冯克利教授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译校的《邓小平时代》。该书的出版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中央有关媒体刊发了出版消息,对作者进行了专访,有的报刊发表了书评,有关方面还召开出版座谈会。相关评论和报道,都对该书给予很高评价。据出版者介绍和媒体报道,该书英文版获得好评,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荣获2012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2011年最佳图书和《纽约时报书评》2011年编辑推荐书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3年1月出版了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先生撰著,冯克利教授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译校的《邓小平时代》。该书的出版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中央有关媒体刊发了出版消息,对作者进行了专访,有的报刊发表了书评,有关方面还召开出版座谈会。相关评论和报道,都对该书给予很高评价。据出版者介绍和媒体报道,该书英文版获得好评,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荣获2012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2011年最佳图书和《纽约时报书评》2011年编辑推荐书目。
美国一些前政要纷纷发表评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说:该书“是一部重要的邓小平传记,读之难忘”。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说:“我们最优秀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傅高义先生以这部独特的研究性传记,把邓小平描画得栩栩如生。”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说:“本书不仅是一部论述世界一流领导人的扛鼎之作,而且为1978年美中两国秘密进行的战略性和解,及其如何推动了中国国内的变革,提供了极为权威并引人入胜的解读。”中文出版者在该书提要栏中介绍说:“本书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和中国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式描述。”“全书史料丰富,奠基于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被评论者称为是一部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
傅高义先生是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成果颇丰。他长期从事中国、日本问题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学者,有哈佛的“中国先生”之称。2013年8月,傅高义先生凭借《邓小平时代》一书获得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笔者认真拜读了傅高义先生倾注十年心力所完成的这部著作,获益匪浅。笔者以为,正如有的书评所说的那样,该书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生平事迹有分量、可读性强的著作。但是,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或是作者对原始材料的理解问题,或是翻译问题,抑或是校对问题,该书中文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存在着诸多史实错误和文字的不准确表达。下面,笔者将阅读当中所发现的错讹之处,按照该书的目录和页码顺序一一标出,就此作一探讨和交流,供该书今后修订再版时参考。 1.第18页,书中写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引者注,下同)大学在过去10年里基本上被关闭。”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中国的大学招生是在1966年停止的。这一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改革大学招生办法。但由于“文 化大 革 命”开始,各大学当年均未招生。(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第65页)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开始试招生。以后全国各大学陆续开始招生。 2.第19页,书中写到:“简言之,邓小平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当时还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不用说这个有着十亿人口、处于混乱状态的国家。”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78年底我国全国总人口是96259万人,1979年底是97542万人。书中应该使用“近十亿人口”的说法才比较准确。(《当代中国的人口》,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年,第465页) 3.第24页,书中写到:“他(邓小平)曾3次受到错误批判:先是在江西苏区,然后在1966年‘文革’中受到猛烈批判,1976年又一次挨批。”据史料记载,197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有130多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参加的打招呼会议,宣读了毛泽东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此后,所谓“反击右 倾 翻 案风”运动便从北京逐渐扩大到全国。(《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946页)邓小平第三次受批判的时间应是从1975年年底开始。 二、对第一部分《邓小平的人生经历》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4.第37—38页,书中写到:“1921年底,就在这些留法中国青年开始在工厂打工时,传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年7月1日成立的消息。这个党最初很小,1921年它在国内只有大约50名党员,1922年时也不超过200人。”据中共党史专家研究考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7月1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二者不可混淆(邵维正:《“七一”的由来》,《党史研究》1980年第1期)。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为50多人。次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195人。(《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4页)书中所说中国共产党在当年(1921年)7月1日成立时国内党员只有大约50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50多名。 5.第43页,书中写到:“1927年8月7日,中共21名领导人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对付国民党的剿共。22岁的邓小平并不是正式成员,他担任书记员并负责处理会议文件。”邓小平是1904年8月22日出生的,这一年他的年龄应该是23岁。(《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2页)按照中国人(非组织人事部门)通常的年龄计算方法,一般是以跨年增加一岁来计算当年的年龄。所以,《邓小平年谱》在每一年的一月便列出他该年的岁数。其他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年谱也大多是如此。 6.第47页,书中写到:“(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边区时只剩下不足10000人”。“长征开始几周后的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邓小平不是遵义会议的正式成员,但他作为书记员得以出席会议。”第391页写到:“邓小平完全支持这个方案。他对习仲勋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延安时期对陕西、甘肃、宁夏的简称)开始就叫特区嘛……’”这里出现三处错误:一是根据地名称的错误;二是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身份的错误;三是红军长征时间的错误。(1)据中共党史资料表明,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的根据地叫陕甘革命根据地,后来由于根据地面积扩大,涵盖了宁夏一部分后,才开始改名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概念是后来出现的。1937年9月,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即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11月至翌年1月曾称陕甘宁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34—35页)。(2)在遵义会议上,邓小平是以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会议的。据史料记载,1934年12月,邓小平被调离《红星》报,接替生病的邓颖超担任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第115页)。(3)中央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出发的,到1935年1月的时侯,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而不是书中所说的“几周后”(《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组织史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9页)。 7.第51页,书中写到:“此外(淮海战役期间)中共还动员了100多万农民为部队运送粮草军需”。“邓小平在淮海战役期间与延安保持着密切联系”。据有关军事资料记载,淮海战役支前民工达到543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年大事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100多万农民”的数字说少了,当时的支前民工主要是农民。另外,淮海战役进行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而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已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与中央后方委员会会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60、58页)。书中在这里所指的是邓小平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保持密切联系,即用延安代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所用概念是不准确的。 8.第54页,书中写到:“1956年,邓小平被任命为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是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通过预选和正式选举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而不是任命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17—1318页)。 9.第56页,书中写到:“(中共八大在提出远景规划时指出)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不复存在,阶 级 斗争已经结束。”事实上,中共八大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尽管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为继续肃 清反 革 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96页)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 级 斗争已经结束,但阶 级 斗争还存在。书中使用“阶 级 斗争已经结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10.第56页,书中写到:“(反 右 派斗争)把大约55万名知识分子划为右 派。”1957年在反 右 派斗争中,全国共划右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但是,不是所有的右派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不能用全称判断的概念来下结论。 三、对第二部分《曲折的登顶之路1969—1977》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11.第69页,书中写到:“亚洲其他一些地区的经济在1969年时也已开始起飞,当中不仅有韩国,还有同样以华人为主的地区——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对台湾、香港两地应该用地区之称,但是,对新加坡则应该用国家之称,因为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12.第70页,书中写到:“邓小平的另外一些想法来自于孩子们的经历。除了瘫痪的邓朴方,邓小平的4个孩子都被下放农村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邓小平共有5个孩子,在表述中应加“其他”二字,否则,语句表述就出现了语病。 13.第73页,书中写到:“(1971年9月12日)林立果调来飞行机组和一架飞机,载着林彪夫妻、他自己和几个追 随者连夜 逃往苏联。”对这一事件不能笼统说除林立果、林彪夫妇之外的其余人都是“追随者”。据中共党史研究最新材料表明,机组人员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上的飞机,并不都是追随者。对飞行员潘景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已于1981年12月22日,向其家属颁发了《革命军人病故证明书》。(《百年潮》2000年第8期) 14.第75页,书中写到:“在1970年8月组成政治局常委的5个人中,林彪已死,其同党陈伯达也锒铛入狱,康 生因患癌症失去了工作能力,剩下的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了。”中共九届一中全会是1969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108页),所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组成应是1969年而不是1970年。如果是为了表述1970年8月政治局5个常委发生了变化,那么,在政治局常委前就不能使用“组成”二字,否则,会使人产生误解。 15.第79页,书中写到:“直到1973年2月,即林 彪 死亡16个月以后,毛泽东仍没有让邓小平回京。”林彪是在1971年9月13日死亡的,那么,到1973年2月就应该是17个月而不是16个月。如果不包括1973年2月,文字应表述为“1973年2月之前”,即不含2月。 16.第83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在1973年逐渐成为地位更加显赫的领导人,先是获准出席最高层的会议,接着成了周恩来的助手,然后在1973年8月10日的中共十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中共十大是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召开的,从会议的议程来看,邓小平是在8月28日当选中央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第877页;《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978页)。 17.第83页,书中写到:“从1971年到1972年9月,他(毛泽东)把3个有前途的省级年轻干部调到北京在党中央工作:先是华国锋,然后是王 洪文和吴德。”从华、王、吴的履历看,吴德是1966年从吉林调到北京工作的。所以,此时被毛泽东从地方调到中央工作的3位省级干部应该是纪登奎、华国锋、王洪 文。 18.第87页,书中写到:“基辛格在1973年2月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发现,毛对美国以损害中国的利益为代价同苏联合作很不高兴。”从有关史料来看,基辛格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应该是1972年2月21日,也就是他在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见到的毛泽东(《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35—1636页)。所以,书中关于基辛格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间有误。 19.第92页,书中写到:“在1974年7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警告江 青、王 洪文、张春 桥和姚文 元不要搞‘四 人 帮’。这是他第一次用这个词来称呼政治局常委中的4个激 进派。”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王洪 文、张春 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而江 青和姚文 元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第877—878页)。书中说他们4人是“政治局常 委中的4个激进派”是不准确的。 20.第100页,书中写到:“1974年12月,周恩来离开病床飞往长沙去见毛泽东,两人要商定北京关键领导岗位的人选”。这里应该用“国家领导岗位”,因为他们商谈的是四届全国人大的人选。如果说“北京关键领导岗位”,容易与北京市的领导岗位相混淆。与此类似,第223页写到:“1954年他(谷牧)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建委副主任后,一直是经济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在“建委”前须加“国家”二字,这里也有国家建委和北京建委之别。(《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1,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21.第103页,书中写到:“将近一年以前,从1974年5月邓小平赴美参加联大会议时起,他就主持接待外宾,替周恩来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当时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出发的时间是1974年4月6日,回到北京的时间是4月19日(《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2010、2015页)。书中的时间表述有误。 22.第120页,书中写到:“要求各省市党委履行对钢铁厂的领导责任,确保它们完成指标。”应在“省市”之后加“区”,因为中国省一级的建制是省市区。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包头钢铁厂,这是我国当时比较大的钢铁企业。 23.第122页,书中写到:“实际上,王洪文曾做过一系列的努力以承担起主持党的日常工作的职责;有些了解他的人觉得,他并没有参与‘四 人 帮’犯下的罪行。”当时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指的“四 人 帮”是:江 青、王洪 文、张春 桥、姚文 元。王洪文本身就是“四 人 帮”的一员,书中的这种表述是自相矛盾的。 24.第127页,书中写到:“为了加强党的团结,邓小平采用了毛在1945年抗战结束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上的做法。”书中第354页还写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中共即将进入新阶段时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中共领导层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总结了过去25年的党史。”中共七大是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的。日本天 皇裕 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是在9月2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49、50、51页)所以,书中所说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为“抗战结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是不对的。而且从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到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时间应该是24年而不是25年。 25.第128页,书中写到:“1975年5月5日,毛泽东主持了他的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后不久,邓小平又去医院看望了周恩来。”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是在1975年5月3日深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5月4日上午,邓小平前往三〇五医院同周恩来谈话,就贯彻落实毛泽东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交换意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0—41页) 26.第129页,书中写到:“在正式担任了第一副总理后的第二天,1975年1月6日,邓小平把胡乔木叫来,提议由他和吴冷 西、胡绳、李鑫等人成立一个研究理论问题的写作小组。”据史料记载,1月5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发出1975年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被决定任副总理,在副总理的排序中名列第一。(《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2、5页)书中所说邓小平正式担任第一副总理的时间有误。 27.第136页,书中写到:“他(胡耀邦)宣布,中国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实现包括科学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四个现代化作了重申。在以后中共所讲的四个现代化中,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为了准确表述,应在“科学”之后加上“技术”二字。 28.第143页,书中写到:“邓小平领导着《人民文学》与‘四 人 帮’的斗争,但他在(1975年)10月上旬开始受到批评后,保守的文化部又占了上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75年10月23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六人会议,传达毛泽东对清华大学刘冰等来信的批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21页)。所以,“10月上旬”应改为“10月下旬”。 29.第149页,书中写到:“根据毛的指示,邓小平在(1975年)10月23日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了毛的指示。”第161页写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在10月25日向政治局传达了毛对邓小平的批评”。据史料记载,邓小平主持召开的这次会议不是政治局扩大会议,而是有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吴德、谢静宜、迟群参加的六人会议。这次会议的情况由邓小平、李先念、吴德、汪东兴联名于10月27日向毛泽东书面报告。他们在报告中还建议将毛泽东的指示原原本本地向中央政治局传达,毛泽东表示同意。(《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21—122页;《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17页)所以,书中所说的会议名称是不对的。另外,从时间上说,在毛泽东还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召开政治局会议传达他对邓小平的批评,“10月25日”的开会时间也有误。 30.第150页,书中写到:“毛泽东的新联络员毛远新,1975年10月—1976年4月”。据有关史料考证,毛远新做毛泽东的联络员,时间应该是从1975年9月到1976年9月,即毛泽东逝世后结束。这里书中表述的时间有误。 31.第164页,书中写到:“周恩来去世的当天(1976年1月8日)下午4点,邓小平向毛汇报说,很多外国代表请求前来表达他们的敬意。”而第161页写到:“毛泽东于1975年12月2日会见了福特总统,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陪同毛泽东会见外宾,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毛。”这样,书中的表述就出现了前后矛盾。161页讲邓小平最后一次见到毛泽东是1975年12月2日;164页又讲在1976年1月8日邓小平向毛汇报,而对此次汇报是当面汇报还是书面汇报,书中语焉不详。据史料记载,邓小平最后一次见到毛泽东是1975年12月2日。而1976年1月8日的汇报是书面汇报,即下午6∶30时将同日下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周恩来丧事问题的讨论情况致信毛泽东。(《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41页)书中应将这一情况详细交待清楚后,才能清除和避免读者的误解。 32.第183页,书中写到:“(1976年10月6日晚)叶剑英在西山自己家中召开了一次没有‘四 人 帮’的政治局会议。”有关史料表明,10月6日这天晚上,叶剑英在玉泉山9号楼他的住处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书中所述会议地点不确切。 33.第196页,书中写到:“1977年3月10日至22日,在为筹备8月的中共十一大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反对‘两个凡 是’的人也开始大声疾呼。”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77年3月10日至20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56页),而不是至22日。 34.第202页,书中写到:“(1977年)7月17日,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议需要得到一个月后召开的党代表大会的正式批准,但邓小平在全会上已正式恢复了他在1975年4月5日以前的全部职务: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党的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和解放军总参谋长。”书中在叙述恢复的邓小平职务中,丢掉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职(《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162页)。恢复的职务应该是“1976年4月7日以前”的全部职务。 35.第203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讲话说)必须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把他的教导正确运用于每一种实际情况。”这里丢掉了“思想”二字,因为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的是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页)。 36.第205页,书中写到:“他(邓小平)的5个孩子中有3个上了大学,一个在北大学物理,一个学医,还有一个女儿因病不胜课业繁重的理科转而学了艺术。”事实上,有关资料表明,邓小平的5个孩子都上了大学,邓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邓朴方毕业于北京大学,邓楠毕业于北京大学,邓榕毕业于北京医学院,邓质方毕业于北京大学。 37.第213页,书中写到:“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后,他的正式排名在华国锋主席之后”。事实上,当时中央军委共有5个副主席,邓小平排名在叶剑英副主席之后,在5个副主席中排名第二,而叶剑英排名在华国锋之后。 38.第213页,书中写到:(中央党校恢复后)“中央党校的名义校长是华国锋,第一副校长是汪东 兴”。据有关资料,当时,华国锋兼任的是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而不是名义校长,时间是从1977年3月至1982年4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四、对第三部分《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39.第229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去东北时,三个月前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和‘两个凡是’之间的争论刚刚热起来。”这里的时间表述应该是“四个月前”。因为,邓小平在东北的视察是1978年9月13日至18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373—388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正式公开发表,时间是5月11日。两件事情的间隔时间是4个月。 40.第236页,书中写到:“接着,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3位媒体干部——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胡绩伟和《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他们还同时兼任中宣部副部长——大胆地决定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北京日报》的文章内容。”从曾涛、胡绩伟、杨西光3人的履历看,他们都从未兼任过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对他们3人的兼任职务表述有误。 41.第251页,书中写到:“1978年11月19日,即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不到一周后”。这里的时间概念是错误的。因为,中央工作会议是1978年11月10日召开的,到11月19日就不是不到一周,而是已经9天了。 42.第254页,书中写到:“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前夕的12月13日,邓小平把他的政治研究室成员、也是为他写三中全会讲话稿的笔杆子之一于光远叫到一边,让他草拟一篇支持西 单‘民 主墙’的讲话。”第355页写到:“邓小平在1978年三中全会上的简短讲话是改革开放的集合号”。事实上,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没有发表讲话,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由于意义重大,后来被认为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121页)。因此,书中这两处表述是不准确的。 43.第256页,书中写到:“(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这里的时间表述有误。中央工作会议是12月15日结束的。按照会议原定的议程是13日结束,但由于邓小平于当天发表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要求进行学习讨论,于是中央决定会期延长两天。 44.第263页,书中写到:“在1979年10月底的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大会上”。书中对大会名称的表述不准确,规范的表述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45.第278页,书中写到:“在东南亚寻求盟友,1978年10月5—15日”。第279页写到:“邓小平担心这些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感到只能向苏越强权让步,从而损害中国的长远利益,因此他认为,努力让南亚各国疏远越南至关重要。”邓小平对东南亚几国的访问是1978年11月5日出发的,第一站访问的国家是泰国。于11月14日晚结束对几国的访问后回到北京。(《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19、430页)书中对邓小平出访的时间表述有误。另外,“南亚各国”应该是“东南亚各国”,在此处丢字了。 46.第307页,书中写到:“1977年8月24日下午,邓小平作为政治局常委正式恢复工作一个星期以后,就会见了美国国务卿万斯。”邓小平是在1977年7月17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的,从恢复常委职务到会见万斯,相隔时间不是一周而是一个多月。如果这里指的是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8月19日),那么,相隔时间不到一周,应该是5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2004年,第162、185页) 47.第324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星期二的上午会见了伍德科克,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1978年12月13日是星期三,不是星期二。 48.第329页,书中写到:“(中美建交公报公布)6个星期之后,邓小平和妻子卓琳、伍德科克和妻子莎朗以及邓小平的随行人员登上了飞往美国的波音707飞机。”第331页写到:“邓小平的访美安排进行得极快。他在1月28日抵达华盛顿,离12月15日两国达成协议只有不到6周的时间。”这里前后表述的时间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是6周之后,一个是不到6周。实际上从1978年12月15日至1979年1月28日计算时间,共计44天,“6个星期之后”的说法比较准确。 49.第346页,书中写到:“虽然华国锋主席的权力已被削弱,他还是在(1979年)5月18日开幕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是1979年6月18日至7月1日召开的,有关资料表明,华国锋在这次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是1979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124页)。 50.第349页,书中写到:“邓小平与陈云、李先念属于同一代人(分别出生于1904年、1905年和1907年)。”李先念出生于1909年6月23日,书中所述的出生时间有误(《李先念年谱》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51.第351页,书中写到:“叶帅的国庆30周年讲话,1979年10月1日”。叶剑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间是1979年9月29日,不是10月1日(《人民日报》1979年9月30日。)。 52.第352页,书中写到:“叶帅是宣读这篇讲话(国庆30周年讲话)的理想人选。他是有监督政府工作之责的全国人大的委员长”。叶剑英在全国人大职务的表述应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理,第501页“他可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一句中,“全国人大”后应加“常委会”字样。 53.第355页,书中写到:“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书中对讲话标题多加了字。邓小平讲话的标题应该是《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9页)。 54.第356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日发表讲话)他说,‘经济上的发展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书中对讲话的原文引述有误。邓小平讲话的原文是“经济发展上”,而不是“经济上的发展”。书中还写到:“实现经济现代化需要做些什么呢?邓小平提出了4个要求”。实际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0、248页) 55.第364页,书中写到:“1981年3月19日(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工作接近尾声时,邓小平对有关‘文革’期间毛泽东作用的讨论表示满意。”据史料记载,1981年3月18日,邓小平听取了邓力群、吴冷西汇报胡乔木对历史决议稿的修改意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21页)。书中所述时间比史料记载时间晚了一天。 五、对第四部分《邓小平时代1978—1989》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56.第377页,书中写到:“作为有12年戎马生涯的军事领导人,邓小平很看重权威与纪律。”从邓小平的履历看,1929年12月11日,他与张云逸等人领导了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他任前委书记(《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第56—58页)。从这个时候起,邓小平经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在军队中任职,到1952年7月,调任政务院副总理后暂时离开军队。所以,书中说邓小平“有12年戎马生涯”,是不准确的。另外,书中第382页写到:“陈云和在军队中与邓小平共事13年的刘伯承相似,以办事慎重而闻名,属于‘举轻若重’的人。”此处已否定了“12年”之说。 57.第380页,书中写到:“他(邓小平)经历过无数变故,他领导的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自然会对国力的盛衰持一种长远眼光。”据我国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本世纪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研究成果显示,距今6000年前,中国文明进程加速;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进入古国文明阶段;夏代后期,中国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以往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杨雪梅、蔡华伟:《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人民日报》2012年7月13日。)书中说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不正确的。 58.第381页,书中写到:“1981年‘文 革’后的第一批中国大学生毕业时,邓小平继续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叫77级,由于当年招生的时间推迟了半年,所以,这一届大学生毕业的时间也相应推迟了半年,他们的毕业时间是1982年年初。 59.第404页,书中写到:“副省长王全国同时兼任广东省计委主任,他来自河北,之前在提拔省长时没能如愿。按照常规,当选省长的人应是像王这样的中央委员,但任仲夷为了获得当地大批干部的全力支持,选择了早年在当地打过游击、本人不是中央委员的副省长刘田夫。”从历史资料来看,他们两人之间谁当省长与是不是中央委员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王全国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的,刘田夫是在1981年当省长的。刘田夫当省长在前,王全国当中央委员在后。另外,从刘田夫任广东省委书记、副省长的时间看也早于王全国。刘田夫1977年9月任广东省委书记、副省长。王全国1978年4月任广东省委书记,1979年12月任广东省委书记、副省长。 60.第424页,书中写到:“一胎化政策在城市地区无条件执行,但是由于政府没有钱为农村提供养老福利,因此允许第一胎为女孩的农村家庭生第二胎,以便父母上了年纪后能有一个儿子照顾。”书中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解读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该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我国各省区市的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根据这个法律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具体规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川、重庆6省市的农村居民基本都实行生育一孩政策。河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19个省区实行一孩半的政策,即农村夫妇生育第一个孩子为女孩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青海、新疆等5省区实行二孩政策,即农村居民普遍可生育两个孩子。辽宁、安徽等7省市规定,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农民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三孩政策,即少数民族农牧民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西藏自治区实行特殊政策,藏族城镇居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藏族及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农牧民不限制生育数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5页)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农村家庭如果生育的第一胎是女孩,都允许生育第二胎,这个政策并不是在中国所有的农村都这样实行。 61.第431页,书中写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对宪法做了修改,确保农户享有无限期的承包权。”中共党的代表大会对宪法修改有建议权,但不能直接修改。修宪的职权是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62.第431页,书中写到:“这些文件(关于农业、农村的中央文件)每年1月初作为中央政府一号文件公布。”当时下发的这些文件不是以中央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的,而是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下发的。但有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如1985年、1986年的一号文件。 63.第436页,书中写到:“1955年至1956年实行了集体化之后,城市私有企业被消灭。”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书中表述的时间不完整。 64.第439页,书中写到:“在1981年12月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讨论‘六五’计划(1981—1985)和1982年的年度计划时”。这里应在“全国人大”之前加上“第五届”的字样,不然,会使读者产生混乱。 65.第455页,书中写到:“经邓小平同意后,赵紫阳在1987年十三大上的重要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说法。”第632页又写到:“(中共十四大)大会的主要发言,即江泽民所作的政治报告”。这里使用的“重要讲话”和“主要发言”应改为“报告”。因为在中共历史上,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代表上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是“报告”,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另外,从中共六大至十一大,大会的报告称政治报告,从十二大开始,以后党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不再称政治报告,而称报告。 66.第474页,书中写到:“1978年11月,尽管邓小平正忙于出访东南亚以及为成为头号领导人做准备,他还是抽空接见了香港船王即当时香港最有名大概也是最有钱的商人包玉刚。”“邓小平和包玉刚专门讨论了香港商人在中国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据史料记载,1978年11月,应廖承志的邀请,包玉刚等人到达北京,华国锋、叶剑英会见了他。邓小平第一次会见包玉刚是1981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755页)。这里书中引用的材料有误。 67.第484页,书中写到:“许家屯在香港的正式身份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他以这一身份出席公开场合,但他的权力却来自他的中共港澳事务委员会书记一职,这也是公开的秘密。”这里对许家屯党内职务的表述不准确,准确表述应该是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书记。 68.第494页,书中写到:“毛泽东在1950年代曾与藏民建立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他在1951年让刚满16岁的达 赖喇 嘛在统治西藏上享有相当大程度的自由。和汉人聚居的中国其他地方相比,在只占人口7%的少数民族地区,毛泽东愿意暂缓对控制权的掌握。而与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他也愿意给藏人更多的耐心”。书中所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准确。据1953年中国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3532万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6%(《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273页)。 69.第495页,书中写到:“大约400万藏人中有一半居住在这里(西藏)。”“西藏本土以外的200万藏人大多居住在四川、云南、青海和甘肃等地。”第500页写到:“据1950年代末期的数字,在西藏自治区的全部200万人口中有15万僧人。”书中两次直接讲到西藏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数字,一次间接讲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总人口是105万人,1959年西藏总人口是120.62万人,1969年是148.05万人,1974年是166.12万人,到1988年末是212.31万人(《西藏人口》,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第5页;《当代中国的西藏》(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24页;《当代中国的西藏》(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494页)。书中所述西藏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人口数字是不准确的。 70.第503页,书中写到:“(十世班 禅大师圆寂后)达 赖喇 嘛接到了以宗教 领袖身份前往北京参加葬礼的邀请。”1989年初在北京举行的是班 禅大师的追悼大会。当时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北京和拉萨各召开一个追悼大会。班 禅大师的葬礼按照藏传 佛教仪 轨进行,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程序。所以,书中使用“葬礼”的表述不准确。 71.第522页,书中写到:“华国锋(1980年12月)正式卸去中央军委主席一职后”,“1980年12月华国锋靠边站后,邓小平成了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是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正式辞去这一职务的。当时,中央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书中表述的时间不准确。 72.第535页,书中写到:“(1980年)12月25日,在为筹备六中全会和十一大而召开的一次为期10天的会议结束时……”中共十一大是1977年召开的,这里所筹备的会议应该是中共十二大。而且,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会只开了三次全会。 73.第560页,书中写到:“大会(中共十三大)还批准了一些程序上的改革。为了能更及时地了解情况,中央委员会全会将从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中共党的组织如何设置,如何召开会议和开展活动,党的章程会作出明确规定。中央全会召开会议的次数要变动,首先会对党的章程作出修改。中共十三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这个规定沿用了十二大党章的表述。十二大党章是从十一大党章修改而来。十一大党章的表述是:“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召开几次没有规定。十二大党章规定的中央全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与书中所说的“一年两次”含义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一大到十七大》,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144、115、102页) 六、对第五部分《邓小平时代的挑战1989—1992》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74.第567—568页,书中写到:“他(胡耀邦)曾长期担任团中央总书记,能够与他所培养和提携的年轻人打成一片。”新中国成立后,在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职务设置中,从来没有设置过团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胡耀邦在1952年至1957年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7年至1966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书中关于胡耀邦曾长期担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说法不准确。 75.第584页,书中写到:“(八 九政 治 风 波后)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还在考虑新的政治局常委成员。……宋平既有经验,人缘也好,善于处理困难的组织问题,根据陈云的建议将进政治局。”书中对宋平“将进政治局”的表述有误,应该是“将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因为宋平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已经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后来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76.第591页,书中写到:“(1989年)6月4日之后,有关中国已处在内战边缘的说法,仍然频频出现在西方媒体上,甚至直到6月9日邓小平会见各大军区领导人时仍是如此。”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首 都 戒严 部队军以上干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279页),这是规范准确的表述。 77.第615页,书中写到:“(1965年11月12日至1966年7月18日)71岁的毛泽东乘专列去了南方的杭州、韶山和武汉等几个城市,为1966年发动的‘文 化 大 革命’点火。”“(1992年)他(邓小平)以87岁高龄,乘专列南下,先去武汉,然后是深圳、珠海和上海,他在这些地方成功点燃了扩大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大火。”按照毛泽东的出生年月,依照书中所说的时间,他的年龄应该是72岁和73岁。按照邓小平的出生年月,依照书中所说的时间,他的年龄应该是88岁。 78.第620页,书中写到:“列车于当天下午抵达长沙火车站,邓小平花10分钟时间接见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熊清泉等省级干部。”第623页写到:“邓小平的下一站是珠海,该市市委第一书记梁广大来到深圳,陪同邓小平一家人和省里的官员”。在熊清泉的个人履历中没有任过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92年他陪同邓小平的时候,任职是湖南省委书记。在梁广大的个人履历中也没有任过珠海市委第一书记,1992年他陪同邓小平的时候,任职是珠海市委书记。书中对他们两人职务的称呼是不准确的。当时从中国各地党委领导人的任职情况看,已经取消了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79.第627页,书中写到:“确实,从(1992年)2月20日邓小平离沪回京到3月6日,《深圳日报》的人对邓小平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当乐观,大胆发表了8篇详细报道邓小平南行的系列文章。”“郑必坚整理出的邓小平特区讲话概要完成后,江泽民经政治局批准,把稿子发给了人数有限的最高层干部。”书中把《深圳特区报》误写成了《深圳日报》。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表述也不准确,因为这个“讲话”不仅有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谈话内容,还有在长沙、武汉、上海的谈话内容,所以,不能使用“特区讲话”的概念。中共党史学界对这一讲话通常表述为“南方谈话”,这一概念比较准确和规范。 80.第628页,书中写到:“在(1992年)3月9日至10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全部15名政治局委员讨论二号文件时,形成了一致支持文件的意见。”这里准确规范的表述应该是政治局14名委员、1名候补委员形成一致意见。因为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共选出政治局委员17名,政治局候补委员1名。由于胡耀邦逝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将赵紫阳、胡启立的政治局委员职务撤销,这时的中央政治局就还有委员14名、候补委员1名。 81.第633页,书中写到:“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再次当选为新一届领导人,他干完了10年任期,外加赵紫阳留给他的两年。”这里“两年”的时间表述不准确。从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至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时间计算应该是三年多。 82.第634页,书中写到:“朱镕基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国务院总理。”书中的这个表述是错误的。朱镕基是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决定为国务院总理的。 七、对第六部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若干史实及文字考订 83.第644页,书中写到:“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头号领导人时……”这里应在“1978年”后加个“底”字,因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邓小平是在这次全会上实际上成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 84.第651页,书中写到:“预计到2015年,即邓小平退休20年后,估计将有7亿人,即一半人口将成为城市居民。”按照书中所讲的邓小平1992年退休,那么,到2015年计算,他退休时间应该是23年。如果我们按照1989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时间算起,那么,他的退休时间就应该是26年。 85.第655页,书中写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场所的建设步伐要远远快于其他大多数国家。例如,在广州或兰州这样的城市,沿江十几公里的区域,政府在几年内就能拆掉全部老建筑,将其改造为公园。”这里对广州、兰州都用“沿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在“沿江”之后加上“沿河”两字,因为穿越广州的是珠江,穿越兰州的则是黄河,对广州可用“沿江”的说法,对兰州就不能用“沿江”的说法了。
本文作者:曲青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4,(01)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