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言摘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

学习时报 中社学人 2022-09-09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11月17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校(院)相关教研部门的12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学科专长和研究领域,着重交流了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体会。学习时报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微同步转发,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文明意义


校(院)委委员,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文堂

《决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历史叙事,从理论上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危难中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折射出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在前两次飞跃形成的革命、民族与现代化三大叙事话语基础上,强化文明叙事话语,使中国道路与民族复兴更加突出历史主体性与文明的内在逻辑。这是我们党建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重大成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与文化成果。这一成果呈现出强烈的文明意识与文明关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有机性与历史性都有深刻的理论自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觉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有机的整体,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机的互动协调关系,明显具有中华文明的有机性特征,而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多元制衡模式。新的飞跃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与中华文明基本精神出发,将社会基本矛盾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新形态由历史演化而来。新的飞跃将党的百年奋斗史纳入文明史视野,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蒙尘”的历史记忆,继承了毛泽东讲的“光复旧物”的坚强决心,强化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形成了文明史的叙事话语。在中华文明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人民走向文化变革与文明更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文明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以中国为中心,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现代化道路与民族复兴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四个走出来”、关于中国特色的“四个讲清楚”、关于“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等重要论述,对国家治理体系历史内生性演化的强调,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史形成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体现了新的飞跃对中国道路文明根源的高度自觉。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张志明

《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党在革命、建设时期走向成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党对领导的事业即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制度安排,把握了规律,形成了自觉;二是对作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的党的自身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制度安排,把握了规律,形成了自觉;三是在领导全党探索并逐渐把握以上两大规律并形成全党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了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救国救民救亡的奋斗探索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艰难复杂问题,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并带领全党探索出了一条独特国情条件下有能力和资格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党的自身建设成功道路,在中国革命的洗礼中锻造出了一个任何力量无法战胜的党;特别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中,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在前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理论、实践和制度的高度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带领全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特别是在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主动自觉地作出了“两个维护”的重要安排,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最大成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保证。


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前提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韩保江

《决议》科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成就,也深刻揭示了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理论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创立并发展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中国经济引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以之作为“指挥棒”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良方”。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不见”和“看得见”的“两只手”,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为此,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是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方法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彻底摒弃“GDP崇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增长速度区间调控,采用“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拳,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


坚持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民主道路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   周佑勇

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民主道路,科学指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理念。这一重大理念集中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式民主道路的本质要求。中国式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有效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并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坚持党对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各级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忠实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证人民群众以不同方式、不同角色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从而实现当家作主,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得以有效实施。


新时代党领导社会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褚松燕

《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一条线索,就是党以自身强有力的组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组织社会中建设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自身的严明组织,发展、指导工青农妇等群众组织,形成党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组织社会的基础,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通过政权建设加强对社会的集中组织,实现和巩固了全国人民大团结,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社会建设基础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组织和社会的横向组织快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社会的协同组织,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形成一系列社会建设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一是狠抓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牢牢把握了组织和建设社会的主动权。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精准扶贫,组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使中华民族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不可破的基础。三是以党的全面领导统领对社会的协同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协同体系。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加强党建;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不同主体全方位协同发力,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了极具韧性和活力的强大社会基础。


新时代更加自觉弘扬坚持独立自主重要原则

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高祖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重要一条是坚持独立自主。这在党领导对外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尤其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谈判再建交,开创了国际法上“逆条件承认”的历史先河。通过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收回有关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权力,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我们党强调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外交上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独树一帜的战略力量,获得了远超出自己实力的国际地位,迎来一个外交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风云变幻中,顶住外国制裁的压力,不断发展壮大;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把我国作为独立的“一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实际,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其他国家,更不会通过掠夺其他国家来发展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们党领导对外工作,进一步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国家核心利益、民族尊严问题上决不退让。在理论上,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们党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支持其他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尊重,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化政党交流合作,加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建设。在机制上,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以加强驻外机构党的建设为核心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驻外机构管理体制,等等。这些外交领域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更加自觉地弘扬坚持独立自主这个宝贵历史经验,更好地领导对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


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张太原

《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精神气质。

传统的读书人,对身处在中国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特别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以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抱负。但是,在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前,这样一种优越感和抱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以毛泽东为例,十六岁左右,他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书中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在得知国家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若干年后,毛泽东都还清楚地记得,这本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在近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形成过程中,中国处于弱势地位,由此逐渐产生出一种独特的世界主义。1918年,毛泽东与几个友人创建新民学会,提出其宗旨就是“改造中国与世界”。1920年,时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的毛泽东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小礼堂里面:“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面对小学生,告知这样的道理,提出这样的希望,可知那时中国人的世界眼光到了何等普遍与深入的程度。

稍后,毛泽东致信旅居新加坡的张国基,主张湘人往南洋,应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不难发现,毛泽东的世界主义隐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二是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这样一种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念和担当,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从不依附别人,也从不掠夺别人,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具体地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通过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为引领者和维护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把这些情况与共产党人最初的世界关怀相对照,就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历史逻辑。

面对中国日益在世界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些国家的担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反而应该是世界的幸事——“愿大家好的主义”来了!


指导党史研究和书写的权威性文件


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庆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回望党的历史,前两个历史决议作出后,党史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有了评判的准绳。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出台,必将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史研究和书写的权威性文件。

第一,明确了党史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去我们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决议》在此基础上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要从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角度来展开。《决议》在此基础上指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史及其重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历史及其重大成就,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提炼。其中对新时代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13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作的总结,全面准确。这为写好“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提供了最权威指引。

第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党的历史看,一个新思想的确立,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坚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卢  毅

《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将坚持敢于斗争单列一条,极富新意,同时也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回顾百年历程,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也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建立新中国,靠的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伟大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靠的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伟大斗争;实行改革开放,靠的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伟大斗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靠的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伟大斗争。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坚持不懈的伟大斗争史。

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一条历史经验,不仅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还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提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伟大斗争。他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00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坚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宝贵经验


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沈传亮

《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不仅为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成就所证实,还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当下探究的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把它放到党的奋斗史中看,又有很多新的元素。

坚持中国道路不仅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智慧结晶,也为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证实。一百年前,中国曾试验多种方案以图民族独立,但都没成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付出较大代价后,才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我们党都认识到必须走自己的路,并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坚定不移走这条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才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道路具有人民性、合规性、先进性、创新性等鲜明特质,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中国道路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和合文化传统出发,体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性;中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奉行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是为人类谋进步之路,蕴含强大的道义力量,具有显著的先进性;中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通往现代化的新路。因此,中国道路能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深化中国道路研究,就要在这些鲜明特点和普遍意义上下功夫。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实践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看,都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成就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成就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牢牢掌握现代化道路选择主动权


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   董  洁

《决议》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一百年置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大坐标系当中,指出这一百年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历史篇章,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决议》纵贯古今、肯定成就、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决议》总结的十条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像中国面临着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几经奋斗、不懈努力,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通向的目标是:对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外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现代化道路遵循的路径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出发,坚持人民至上,将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说叙述历史是为了现在和未来,那么总结历史经验更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百年优异答卷,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事业的行动指南。正如《决议》所指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百年奋斗史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党的建设教研部世界政党比较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郑  寰

当今世界政党数量众多,与世界其他政党相比,无论是管党治党的水平,还是治国理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都是最有资格自信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阐述了党的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充分展现了世界最大政党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决议》强调,党和人民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来叙事总结,体现了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有宏大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抱负。1921年,毛泽东在新民学会的发言就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一百年来,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决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对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和援助。

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生动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功实践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从人类文明进步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党,我们要善于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决议》,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不懈追求,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决议》的深度解读,更好团结世界人民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汇聚起磅礴力量。





原标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要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11月29日第2—3版


本次转载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