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书声:《马恩全集》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

综合整理 中社学人 2022-09-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2016年10月重印)




《马恩全集》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


宋书声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


近来,不少读者的书架上已增添了三卷《马恩全集》。这部巨型著作集的最后三卷,一卷正在印刷厂紧张地排印,两卷也已摆在出版社编辑同志的案头,年内亦可出版。正好在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卡尔·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一百个年头,两位科学巨匠的宝贵遗产——整整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即将全部出齐,变成十亿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 * *

《马恩全集》中文版是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翻译的,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新华印刷厂自始至终承担了全部印制工作。


《马恩全集》基本上是在全集俄文第二版的基础上翻译出版的。卷次的划分和文献的编辑原则,中文版与俄文版相同。中文版增加了马克思的一篇未完成的著作《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编在第44卷中;1875年7月14日马克思写给英国女作家玛蒂尔达·贝瑟姆·爱德华兹的信,俄文版发表的不是全文,中文版根据我国保存的手稿第一次全文译出发表,收在第34卷中。考虑到我国读者的需要,对俄文版的注释作了较多的增补和修改。绝大部分著作和书信是从俄文转译的,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其他各种外文版本;一部分著作,主要是重点著作,则是根据原著文字(德文或英文)直接翻译或校订的。


《马恩全集》俄文版编者原来设想这个版本是“供广大读者阅读的”,只收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最成熟的”著作,本来计划出版30卷。不久,编辑方针有所改变,扩大了选材范围,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文献,于是从30卷增至39卷从1968年起,又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马克思的大批经济学手稿以及新发现的材料编为第40-50卷,陆续出版。经过这两次扩编和增补,50卷本的《马恩全集》就接近于名副其实的全集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遗稿中,除了摘录、提纲、笔记、草稿等这些写作过程中的准备材料外,他们已经完成的全部著作以及到现在为止发现的全部马恩书信和很大一批重要的手稿,都收入了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编入两位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文献6,000多件,其中著作2,000多篇,书信4,000多封。此外,还有其他文件大约400件,如马克思的亲属受马克思委托写给别人的信、未经他们本人审阅过的讲话和发言记录以及在他们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文件等。整个《马恩全集》,包括附在每卷后面的注释、生平事业年表和各种索引,共约3,200万字。到现在为止,这个版本是世界上最完备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了。


* * *

按结构来说,《马恩全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一22卷)是哲学、历史、政论、经济及其他著作。第二部分(第23—26卷)是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在内的《资本论》。第三部分(第27—39卷)是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来往信件和他们写给别人的信。第四部分(第40—50卷)是补卷。卷次的划分以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分期为依据。卷内的著作和书信严格按照写作或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


第1卷到第4卷属于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第5卷和第6卷收入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的著作,主要是他们发表在《新莱茵报》上的文章。从理论上总结1848—1849年革命经验的著作编在第7卷和第8卷,其中有《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收入第9卷到第12卷的著作属于欧洲十年政治反动时期。这四卷有500多篇著作,绝大部分是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德国《新奥得报》写的政论文章。第13卷到第15卷的著作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从五十年代末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到1864年建立第一国际以前的活动。马克思多年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第13卷占有显著的地位。第16卷到第18卷是第一国际时期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为历史上第一个群众性无产阶级国际组织起草了大量文件,包括《成立宣言》、《临时章程》以及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名著《法兰西内战》。以下两卷是第一国际停止活动后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前的著作。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文献《哥达纲领批判》收在第19卷中。第20卷是恩格斯的两部重要哲学著作《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第21卷和第22卷反映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世最后12年的活动。虽然恩格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整理出版马克思的手稿和著作上,但他仍然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光辉的论著。


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编为第23—26卷。前三卷是《资本论》第1、2、3卷,第26卷是《剩余价值理论》(一卷三册),按照马克思生前的计划,也称为《资本论》第4卷。


第27卷到第39卷是13卷书信集。这些书信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地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活动和革命斗争实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许多书信具有独立的理论意义。


在11卷补卷中,前两卷(第40—41卷)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第42卷到第45卷是新发现或者未编入前39卷的1844—1893年的著作。最后五卷(第46—50卷)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而准备的大批草稿,其中包括1939年和1941年曾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为题,用德文原文在莫斯科出版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 *

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历来受到我们党的极大重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是在筹建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出版的。从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先后成立过几个出版机构,翻译出版马列著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利用各种形式冲破敌人的文化“围剿”,翻译出版了多种马列著作。抗日战争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中心转移到延安。在敌人严密封锁和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立了马列著作的翻译机构和出版机构。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给凯丰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出,整风之后要设立一个大的编译部,“大批翻译马恩列斯”及其他书籍。毛泽东同志对翻译工作给以高度的评价:“学个唐三藏和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1943年5月,毛泽东同志又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了关于翻译工作的决定,指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翻译工作者以"对党最负责”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这一任务。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老一辈马列著作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到全国解放前,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有500多种,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 论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而且译文质量相当好。其中包括陈望道、成仿吾和徐冰、博古的《共产党宣言》三种译本,郭大力和王亚南合译的三卷《资本论》,吴亮平翻译的《反杜林论》,以及《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老一辈翻译家的这些译本和他们翻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经验,为《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开创了一个新阶段。1953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其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这样,《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就提上了日程。1955年,开始翻译《马恩全集》第1卷,1956年,第1卷问世。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出版了21卷。林彪的干扰破坏使工作停顿了四年。在毛泽东同志针对林彪一伙的胡言乱语、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列的形势下,编译局于1969年恢复了业务工作。只是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和直接关怀,《马恩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才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1974年前,39卷出齐。从1977年 起,又用了七年时间译完了11卷补卷。整个《马恩全集》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前后延续了28年。


《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1—50卷各卷初版年月如下(笔者整理):

卷次
出版时间
卷次
出版时间
1
1956.12
26(Ⅲ)
1974.12
2
1957.12
27
1972.6
3
1960.12
28
1973.3
4
1958.8
29
1972.6
5
1958.11
30
1974.9
6
1961.8
31
1972.6
7
1959.4
32
1974.10
8
1961.10
33
1973.12
9
1961.12
34
1972.6
10
1962.4
35
1971.6
11
1962.6
36
1974.10
12
1962.8
37
1971.6
13
1962.11
38
1972.8
14
1964.8
39
1974.11
15
1963.12
40
1982.2
16
1964.2
41
1982.12
17
1963.11
42
1979.9
18
1964.10
43
1982.12
19
1963.12
44
1982.5
20
1971.3
45
1985.12
21
1965.9
46(上)
1979.7
22
1965.5
46(下)
1980.8
23
1972.9
47
1979.10
24
1972.12
48
1985.2
25
1974.11
49
1982.12
26(Ⅰ)
1972.6
50
1985.12
26(Ⅱ)
1973.7


说明:1955年开始翻译《马恩全集》第1卷,1956年9月译校完毕并付排,同年12月问世。《马恩全集》中文第1版分纸面精装和布面精装两种,布面精装的全集书皮为蓝黑色,纸面的为浅灰色,封面和书脊烫印大红色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字样,封面上凸版印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双人侧面头像。全集的装帧精细,印刷精良。第1卷出版后,又经过18个年头,39卷本的中文版《马恩全集》于1974年全部出齐。从1956年—1965年的九年中,共出版全集21卷,约一千万字。在1966年至1969年期间《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停顿下来,直到1969年才恢复全集的翻译工作。在1972年一年内,出版了8卷,1973年和1974年又陆续出版了9卷。中央编译局从1977年开始翻译11卷12册的补卷。】

* * *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翻译好,是一项十分重 要的政治任务,它涉及到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广泛,思想深刻,语言精炼,要把原著的思想和风格用规范化的中文充分地、准确地再现出来,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学工作。在《马恩全集》的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强调把保证译文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求译文必须做到“意思正确,文字通顺”。既反对那种读起来很流畅、实际上“背叛”了原作的所谓宁顺而不信的“乱译”;也反对那种死搬硬套、字字句句都对上号、实际上貌合神离、诘屈馨牙、谁都读不懂的所谓宁信而不顺的“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本,应是精确的科学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为了把《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做好,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每一个参加翻译的同志都必须努力钻研马列主义基本著作,懂得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在着手翻译每一篇著作时,必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熟悉产生这篇著作的历史背景,通读原著,弄懂原著的理论观点,查清文中涉及的各种事实。译校的时候,不仅要吃透一字一句的意思,而且要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思想、风格和逻辑关系;反对那种不读全文、不查资料、自己还没有弄懂就动手翻译的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把翻译工作建立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既是保证译文质量的根本条件,也是培养干部的有效措施。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从事翻译工作的过程,同时就是干部锻炼成长、不断提高的过程。


《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是一项集体劳动。由于数量大,难度大,要求高,完成这一任务不是少数人力所能及。前后参加过《马恩全集》翻译工作的有200多人。一卷书一般由一个业务组完成。每组六到十人不等,配备两名定稿员。基本工序是:翻译——定稿——复查。译员分头翻译,必要时译员之间互校,完成初译稿。初译稿交定稿员逐字逐句对照原文仔细核订,这是整个译校工作的决定环节。定稿由另一名定稿员核对复查,对译文质量起保证作用。《资本论》第1卷的工作过程是:翻译——互校——初定稿——定稿——最后校审。此外,还有专人负责译名统一、规格统一等各种技术性工作。有些重点著作和重点章节,单独组织力量,参考各种中外文版本,逐字逐句集体讨论,集体定稿。特别重要的段落和句子以及疑难问题,则召开各级业务会议讨论解决。


《马恩全集》翻译工作的完成,不仅是编译局同志们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编译局和局外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密切合作的结果。老一辈马列著作翻译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译作。在利用他们的译作时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尽可能把他们的成果吸收到全集中来。校订已有译文的要求是“只许改好,不准改坏”。不少著作就是在原有译本的基础上直接校订定稿的。有些稿子校完后又经原译者审阅。不少大学的教师、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直接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翻译、校订、审稿等工作。质疑的范围更广泛,许多方面的专家都是译者经常求教的老师。没有前人的劳动,没有局外各方面的大力协作,今天完成《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尤其是使译文具有相当的质量,是难以做到的。


* * *

《马恩全集》出齐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苏联和民主德国的两个马列主义研究院正在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 (MEGA ),预计100卷,全部用原著文字发表,不仅将收入全部论著和书信,而且将发表大量没有发表过的摘录、提纲、笔记和草稿。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新文献以及收入国际版的其他有关材料陆续翻译出来,对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很有意义的。另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字重新校订从俄文转译过来的中译文,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相当繁重的工作。从长远看,编辑出版《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二版,也是值得考虑的。所有这些都还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翻译工作者作出新的努力。




榜样故事 宋书声:执着翻译家


原文链接:

https://www.12371.cn/2018/11/08/ARTI1541665426455556.shtml?from=groupmessage



宋书声,1928年出生于河北新河。1980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曾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审稿工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

“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

鲐背之年的宋书声向共产党员网《同学》工作室记者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情形。1942年,那个时候很艰难,华北地区旱灾、虫灾严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存,宋书声选择到自行车铺当了学徒,修自行车。1946年,共产党的部队把他带离了自行车铺,让他有机会进入北方大学学习俄文。大学毕业后,宋书声就被分配到位于辽宁大连的实话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翻译,就在这里,他向实话报社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党员。他在自己的申请书里动情写下:“党为我找到了出路,如果没有党,还不知道,我今天又在何处。党就是我的家,让我感到更大的力量。”1951年实话报社停刊之后,组织安排宋书声到中宣部翻译室工作,后来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在那里,宋书声待了一辈子,直到退休。

用一辈子做一件事

从1949年起,宋书声一直从事俄语、德语翻译工作,主要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除组织领导工作外,他直接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部分卷次的翻译、定稿和审稿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论国家》,重校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第2编(大部分)、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篇重要书信,主持编辑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等。其中,他带领重校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除少数地方需要修补外,一直沿用至今。除了将国外的马列著作翻译至国内使用,源源不断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力量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传播出去,也是宋书声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

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学习翻译研究过程中,宋书声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一生。宋书声认为,在编译局这几十年没有虚度年华。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精神支柱是什么?宋老说,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二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


(《同学》工作室 阮玉秀)






人物简介:宋书声,中共中央编译局第四任局长(1980.08-1996.07),52-68岁,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外语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在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进修,1958年回国。2018年11月19日,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摘自百度百科)

文章来源:宋书声.《马恩全集》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J].翻译通讯,1983(03):2-5.

榜样故事 宋书声:执着翻译家——《同学》工作室 阮玉秀


原文链接:
https://www.12371.cn/2018/11/08/ARTI1541665426455556.shtml?from=groupmessage


本次转载来源:“Marxforschung und Zeit”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