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将“中共党史党建”列入法学门类一级学科,引起学界关注和热议。中共党史学科属性、发展定位如何确定,其二级学科设立、课程与人才培养如何推进,新时代党史研究怎样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刊特邀请三位党史名家,就这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述学立论,集智聚力,共同推进党史学科发展。
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定位
王炳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将中共党史党建设立为一级学科,是贯彻落实《决议》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需要深化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时代价值的认识,把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促进党史研究与党建研究的有机融合,处理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021年,全党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设好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定位,对于推进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维度认识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辉煌成就所蕴含的发展规律、宝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需要有完善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持之以恒地深化研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搞清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应建设好与执政党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学科,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道理。第二,从资政育人的维度认识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党的历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每一段奋斗历程都是一部生动教材。重视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视总结和研究党建理论与实践,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优良传统。建设好党史党建学科,突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创造实践启迪智慧,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用正确的党史观揭示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和本质,才能正本清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第三,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维度认识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必然性。党史党建学科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强的突出特征,当前社会实践变革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有历史根源,都是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范畴和研究对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对于研究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党史学科还是党建学科,研究对象是清晰的,研究内容是明确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然,把党史和党建合并一起成立新的学科体系,不是两个学科的简单相加,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科学规划、统筹谋划,重新探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问题。换言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二级学科。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需要加强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是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党自身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指导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党史党建学科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加强政党制度和政党比较研究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经过长期努力,中共党史学科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与时俱进拓宽研究视野,强化史论结合是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研究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深入阐释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发展规律。深入研究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构建厚基础、宽领域的党史研究格局。三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研究。研究党史党建的根本目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加强党的领导。党史党建学科应该把坚持党的领导的研究放在首位,深入研究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和提升领导能力等重大问题。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党史党建学科要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深化研究。厚植历史底蕴,深入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历史,深刻总结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深化理论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加强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及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等不同领域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是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一个独立的学科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领域,要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些问题的探讨属于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史党建学科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入探讨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还要有相关学科的支撑。党史研究和党建研究同根同源,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和目标一致性决定了党史党建学科合并的必然性。当然,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学科属性的不同,如何处理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中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学科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党史和党建的关系。过去由于党史和党建两个学科分开设置,研究中存在各自为政,交叉融合不够,存在着党史研究缺少党建的理论深度、党建研究缺少历史底蕴等问题。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研究力量,优化研究布局,突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推进学科发展,需要把党史和党建有机融合。党史研究是党建研究之基,只有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才能正确认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能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为党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才能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向。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中共党史党建设立为一级学科,如何处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是否会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从形式上看,中共党史党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两个一级学科,似乎会分散研究力量,但从实质上看,两个学科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在高校,两个学科都应该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建设。从现在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都需要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基础。两个学科相互促进,能够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两个二级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的学科属性有相近性,但研究内容有区别,可以并行发展,将来也可适当调整。从研究力量看,只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达到要求,完全能够支撑两个学科建设和发展。三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建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需整合研究理论,深化理论研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把学科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开设中共党史党建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党史党建研究人才,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把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宝贵资源,做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是学科建设的成功之道。(作者:王炳林,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以中共党史研究为基础,可以说,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与开拓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空间、开阔中共党史研究视野、更新中共党史研究方法紧密相关,这也是学术界需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历史主题是历史发展的主脉,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的展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坐标和指引,为“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需要学术界做出进一步的阐释。比如,确立历史主题的依据有哪些,历史主题与历史主线的关系如何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确立、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构、重大成就、历史意义,是确立历史主题的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是历史主题的展开和表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四个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历史成就和历史地位也并不完全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进行了总体性概括。各个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历史成就如何具体概括,历史地位如何具体界定,《决议》展开进行了具体论述,不仅为党史研究提供了遵循,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主题,为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要理论、制度体系提供了参照。如中国共产党诞生、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党的领袖人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党的历史上历次重要会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谋划和布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作用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释。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不了解历史难以把握现实、回答现实问题,关注现实、回应现实,是中共党史研究应有的取向,也是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空间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都是中共党史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历史地位、历史经验需要系统总结和概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文化底蕴,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内在结构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等,需要深入思考和阐释。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展如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特征是什么,如何实现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等,需要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是什么等,需要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现实,也是历史。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起,就开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始起步;改革的过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彰显中共党史研究服务现实的功能,也有利于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空间。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全过程,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总结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史与经验,有利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也是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需要关切的问题。中共党史研究创新的关键在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打开观察中共党史的新窗口,呈现中共党史的新面相。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历史,学术界研究较多;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的阅读和阐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史、阐释史,学术界关注较少。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经典文献,不同时期中国读者是如何阅读和阐释的,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阐释进行研究,揭示阅读、阐释的方法、视角和效果,说明从中提取的理论资源及其发展,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核心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细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共党史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对历史的珍视之情、对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国家的挚爱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和对世界的奉献之情,是中国共产党情感的主要面相。中国共产党情感史是以往学术界关注较少的领域,深化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的研究,揭示中国共产党情感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文化底蕴,阐释中国共产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有利于开拓中共党史研究的新领域。改革开放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丰厚的历史积淀,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立体研究改革开放史,既要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研究,也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既研究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史,也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思想史;既研究中央改革开放的决策,也研究地方层面改革开放的实施;还要将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发展大势结合进行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对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至关重要。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共党史,融入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共党史,开展中共党史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有助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底蕴和宽广背景,研究中共党史要有大历史观。一方面,将中共党史置于中华文明发展史背景下来考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的深刻影响,诠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揭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中华文明史发展传承的深远意义。同时,将中共党史置于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下来审视,诠释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担当和贡献。另一方面,中共党史是在世界背景下发生的,与国际社会紧密相连,研究中共党史,说明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注意考察相关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研究中共党史要置于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人类文明发展史背景下来考察,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共党史具有多重面相,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重要趋势。研究中共党史需要借鉴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学科交叉的优势,才能多维度呈现历史、揭示历史演进规律。学术交流是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党史研究要注重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一方面将国内中共党史研究的成果传播到海外,扩大中共党史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将海外关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译介到国内,及时把握海外中共党史的研究动态,搜集整理海外关于中共党史的资料,借鉴其中的合理观点和科学研究方法。(作者:陈金龙,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史学习教育不但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也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重要文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新时代党史研究和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在笔者看来,抓好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定位,二是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关系学科长远发展。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法学门类内新增的一级学科有“中共党史党建”,引起学界热议。实际上,对于党史学界而言,这是多年的呼吁和期盼。我们知道,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专业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时期以来,中共党史学科在高校呈现萎缩和边缘化趋势,亟须改变。中共党史学科,在21世纪之前的学科目录中,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政治学原理、外交学、国际政治等有所不同,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被放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主要是因为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政治学分离,成为法学门类里新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依然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后来学科名称又改为“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于是,问题产生了,中共党史党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由于学科性质、教学与研究内容等原因,“共同语言”较多,而与政治学其他学科交流较少。学科分立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无疑产生了一定影响。2017年,党的建设学科与中共党史分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分立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党史党建虽然在学术规范、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学科性质、作用与功能、历史渊源和主导原则等方面则是高度一致的,两者不能分离是学界共识。如何解决这一困局?显然,需要从学科定位入手。首先,中共党史所属的学科门类需要再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因为诸多学者不断强调中共党史的历史学基础或性质,有的甚至明确主张将之划归历史学门类。中共党史当然需要遵循历史学的基本规范,当然要以求真为基础,但仅停留于此不够,它是有着一百年奋斗历程、正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执政的党的历史,它有资政育人、服务于治国理政需要的特殊功能,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意识形态重任。因此,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函中,把中共党史党建依然放在法学门类是完全正确的。在明确法学门类的归属后,接下来是学科层级问题。党史与党建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现实关联上讲,都应该同处一个学科体系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的全面领导、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特殊性等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学科同中共党史学科具有相似的特点、地位和属性,实际上党史学者与国史学者的交流是最频繁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同一研究的两种面相而已。党史与国史目前分处于历史学与法学门类,也是值得商榷的。中共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辉煌最重要的部分,2010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文件,明确提出要使中共党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科支撑,事实上,中共党史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的交叉、融合度最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属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蓬勃生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看,社会主义发展史都与中共党史密切相关,可以相得益彰。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还将极大促进该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定型。中共党史党建作为一个学科即使从改革开放时期算起也有40年的历史了,经过40年发展,其在理论与方法、基本概念与范畴、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等方面,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轮廓清晰的体系,且已有学者在进行总结,有的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还开设了相应课程。一个学科需要有基本原理做基础,有了学科基本原理或者说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有了涵盖各有关领域的二级学科的架构,中共党史学科才能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匹配的学科建设规模与影响力。课程设置关系学科影响力和人才培养。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直接和其作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陆续开设中国革命史(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末改为中共党史课,1986年后改为中国革命史。20世纪90年代后期,毛泽东思想概论代替了中国革命史。在2005年的方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初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均与中共党史学科密切相关。但每一门课程对应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新的二级学科),对党史人才需求量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学科萎缩。背景与原因搞清楚了,促进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办法也就明确了,这就是,让中共党史进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体系(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并厘清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式,整合人才培养学科点。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设置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的课程,也可以设立“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将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整合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势在必行。欲振兴党史学科,须以中共党史学为主培养包括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在内的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需要对应课程,有课程才能有人才需求,有人才需求才能有学科发展。当然,完全回归过去的学科结构不可能也无必要,适应新的学科格局,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先行整合不失为一种思路。总之,建大建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好建强公共政治理论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都有百利而无一弊。(作者:杨凤城,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文作者:王炳林,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陈金龙,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凤城,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转载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