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任洁: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伟大成就与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任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核心观点
更多精彩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70多年来,从一种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现实社会制度,并且随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推进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2013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将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划分为六个时间段,系统梳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追溯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中,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五个时间段中,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占据了其中两个时间段,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已经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道路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01
成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的早期社会主义实践深受苏联影响。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角度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从方向、精神、方法等方面都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苏联的建设经验。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和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发生变化情况的观察分析,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中国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最后一次讨论修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稿的会议上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里提出的“第二次结合”“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为后来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重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回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回答,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体地说,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的问题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思想突破,这些思想直接关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对破除教条主义、解放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破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02
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表征为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生活领域的世俗化和城市化,文化哲学领域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之途,然而现代化却并不等同于西方化,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唯一。各个国家应当根据本国实际,追求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事实证明,各国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也只有结合本国实际走出的现代化道路才是通向现代化的正路。
按照现代化的定义、动力和模式划分,中国的现代化是外生后发、防御型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是因为社会受外部冲击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力量来自外部环境,呈现为自上而下的、相对激进的变革过程。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最初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学习的结果非但没能使中国强大,倒是先生经常欺负学生。这激励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要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
回顾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苦历程,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推进‘一化三改’、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到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从新起点到新阶段,从新世纪到新时代,中国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纵览人类发展史,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完全通过外援、模仿他者而强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历尽艰辛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中国版”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和平发展之路。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发动战争的血腥方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一定意义上说,不发达国家的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共同构成了同一段历史,是同一段历史的“正反面”。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侵略掠夺的现代化过程恰恰就是非西方国家走向贫穷落后,在世界体系中趋于边缘化的过程。西方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的事实重构了世界格局,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已经不可能在同样的历史前提下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同时,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中国走出了一条对内求发展、对外促和平的和平发展之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顺利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成功,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多元的现代化模式可以并存。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这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而且激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03
成功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彰显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和制度优势,扭转了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提出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制度成为调节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规制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放眼国际,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变量,争夺规则制定权和制度掌控权是“两种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竞争焦点之一。因此,构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最具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政治任务。
经过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接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配套、有机衔接、分层对接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统一性的特征,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治国理政的许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中国的政党制度在确保国家政权的稳定有序交接、目标政策的稳定可持续执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效避免了政党频繁轮替更迭带来的无序和混乱。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中国政府着眼长远制定政策和目标,一般都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并不断根据形势调整和修改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最大程度地代表了人民利益。与西方国家政党受特定利益集团操控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决策时能够防止受资本力量或利益集团的干扰,从而作出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之治、西方之乱”的对比中彰显出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效能。这种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充分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来的优越性和治理效能,打破了西方制度的治理神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04
成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我们的党”的问题。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赋予党的建设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时代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从根本上确保了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政党曾经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一个政党曾经纯洁不代表永远纯洁。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承担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要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两个大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严紧实”的治党基调,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强调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把制度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制度治党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过程、全领域,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规范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集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展现了世界大党的良好形象。在苏联共产党瓦解、发达国家共产党日益分化严重、影响缩小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焕发的生机和展现的形象,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得到国外左翼政党的充分肯定,吸引国际社会从关注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转变到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在奥秘。
相关阅读
原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伟大成就与世界意义》(微信有删节)
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任洁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11月(下)
原文责编:赵鑫洋 新媒体责编:王礼鹏 视觉:王洋 (图片来自网络)
本次转载来源:“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