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温铁军、王茜、张俊娜:新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扶贫与生态转型
【导读】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但由于近期俄乌冲突热点影响,其中的重要信息并未引起公众重视。有评论指出,该文件意味着,中国内部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
温铁军通过对三次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并不只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度收益与成本严重不对称,导致发展中国家“制度性致贫”。类似地,在城乡关系上,发展产生的收益先被资本积聚的城市和收益相对较高的产业占取,贫困地区和农村承担其发展代价,客观上造成乡村的“制度性贫困”。中国借助一以贯之的举国体制,通过三次大规模的“制度性减贫”,直接把长期流出的资金要素回推到贫困地区,最终解决了脱贫难题。
解决脱贫之后,未来中国向何处转型?温铁军指出,在乡村振兴上对应着的主要经济基础,是生态经济。由于乡土社会的资产是非标的,不能用一般市场交易去定价,必须形成诱致性制度变迁,把现代资本市场的交易方式引入农村资源性资产定价过程中来。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上可采用“双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国家投资是公共投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成员集合对内收益分配是量化到户,相对具有私有性质,由政府财政投入和量化到户的集体投入合作运营资产,构成生态资源开发的PPP结构。
温铁军认为,如果把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结合,将数字乡村落实到乡村绿色发展之中,很可能会改变已经形成的金融资本利益群体走向西方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的发展模式。如果向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转型能够成功,中国或许能避免资本主义一般演化规律(从产业资本异化社会到金融资本异化实体)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
以下是文章全文:
新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扶贫与生态转型
关键词:制度性致贫;新举国体制;扶贫;生态经济
难解的世界性贫困: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
(一)前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球化
(二)产业资本全球化及矛盾转嫁
(三)金融资本全球化加剧制度性贫困
新举国体制:理解中国扶贫及战略意义
(一)基于国家安全理性的扶贫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策略
生态转型:重构新型经济基础
(一)贯彻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1. 中国的战略调整与新经济的两个领域
2. 新生产力要素结构性扩展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二)着力推进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城乡融合
原标题:新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扶贫与生态转型
本文作者:温铁军,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王茜,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张俊娜,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减贫视角下的益贫性合作社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CKS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