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推进

中社学人 2022-09-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推进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发展,实现了理论维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功能维度从政治主导到多元协调的立体演进;价值取向维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升华;世界维度从定位中国发展到寻求国际认同的质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实现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促互进、良性循环。
关键词:改革开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相辅相成,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刻审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发展,有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上一层楼”,实现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促互进、良性循环。



一、理论维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成果,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顺应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指导解决我国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现实问题,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飞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从新的实践和不断变化的国情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思想指导与方向引领,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一方面保持了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时期政治路线的保护、辩解、动员与政治凝聚功能”。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连贯性和发展性,才能保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坚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新中国的灵魂,也是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创新理论,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行助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失误的纠偏”。找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转折点,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引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旗帜鲜明地回击了当时企图消除、排斥、淡化、丑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统一了思想,使人民找准了方向,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四项基本原则以其特定的内涵、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核”。邓小平理论将“中国特色”设定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理念,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应对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提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敌对势力抢占全球意识形态阵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致使社会主义国家消极情绪弥漫。从当时的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的展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阶层、精神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积极抵御和批判错误思潮,破解西方国家对我国分化、西化的图谋,消除了人民的疑虑。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新兴阶层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导,提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


进入新世纪,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思想活动的多元化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增大、利益格局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凸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立足国情,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指出科学发展是新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保证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打造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环境。“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把为人民谋利益的目标更加具象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凝聚、稳定等功能,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范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国际局势看,世界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国经济文化相互交锋,矛盾错综复杂,但是世界格局朝着创新驱动、互信共赢的方向演进。从国内局势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形势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冲刺阶段。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世情、国情决定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价值理论”是意识形态世界维度的重要彰显。一系列新论断和新概念,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坚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保持理论的敏锐度和时代感。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次,积极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坚定理论自信。最后,“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总结经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时代性。



二、功能维度:从政治主导到多元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功能伴随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创新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转移,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侧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但是他过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犯了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脱离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重大转折,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将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意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从此从政治功能主导,向政治、经济、社会等功能多元协调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平等、自由、竞争的意识不断增强,随之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倾向。“但是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过程中,在思想理论界又出现了把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加以批判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为经济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调个人和集体利益,凝聚价值共识,最终明确了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上,维护政治环境的稳定,倡导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的经济价值观,将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有机统一,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为真正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进程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改革的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主线。在坚持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的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挥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通过文化传播凝心聚力,使全社会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和谐整体。“科学发展观”强调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影响人的思想,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的外在行为有序化,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引导人民树立发展的思维,激发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的稳步提升。意识形态本体的功能化是其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拓展和协调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才能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发挥到最大。


进入新时代,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想文化和人民需求日益多元。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作用,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多元协调,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系统性、整体性的发挥,对于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再出发,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首先,必须坚持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方法创新,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改革挑战的现实诉求,解答时代之惑。


其次,“必须坚定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它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贯彻到意识形态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引领,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基础。


最后,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在政治功能方面,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形成统一思想,保证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在经济功能方面,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驾护航;在文化功能方面,凝聚人心,通过思想教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在继承中发展先进的中华文化;在社会功能方面,保障和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形成全面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生态功能方面,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形成节约环保的普遍共识,动员人们参与到营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城市、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来。



三、价值取向维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取向从其表现形式看,是人们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追求。”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以维护和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本取向。同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共同参与、自我完善的方式,践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功能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侧重。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没有变,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始终体现着人本价值取向,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精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前进。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受“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影响,忽视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甚至出现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满足人民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党中央适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邓小平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激励人民进行生产生活,使改革开放每一步、每一方面都与提高人民利益紧密相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更高的生产力,体现在人民享有更富裕的生活,因此,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认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判断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价值目标和判断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增强信心。邓小平理论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本价值取向贯穿其中,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强调生产力的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领导干部追求“数字政绩”,形象工程泛滥,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增多;过分追求GDP,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立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核心价值,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我要求,为执政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它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人本价值取向,又兼顾好、协调好新兴阶层的具体利益,维护了新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层的根本需求,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体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凝聚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求发展的弊端显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得十分迫切。面对更复杂、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将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凸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主体能动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要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尊重社会主体多样性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坚定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普遍认同,“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拥护,充分激发社会主体活力,标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人本价值取向更加完善。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我国一贯坚持的人本价值取向赋予了创造性的诠释,突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人民性和针对性。首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对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反映,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其次,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最后,明确“以人民为中心”,针对人民的多样性需求,摸准时代发展的脉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现实、主动回应、解决问题,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巩固和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理论和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必须遵循的重要启示。



四、世界维度:从定位中国发展到寻求国际认同


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被认同,是因为它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内心期待,能让社会成员形成心理共鸣,自发接受这种观念。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长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人民拥护。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从实践层面论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优越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融通国际国内,不仅解决中国诉求,更要弥合全球境遇,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增强国际认同。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来看,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发展停滞,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国家贫穷落后。国际来看,我国错过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大潮,致使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残酷的现实激发了中国人民追赶时代的强烈决心,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主宰自己命运的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打破外部封锁,追求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中国逐步“富起来”。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与合作增多,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发言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预言“中国经济将于21世纪早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84然而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立无疑是存在的,西方国家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身上,视中国为其发展模式、制度的最大挑战,加紧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和刻意丑化。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崩溃论”等,企图诬蔑中国,通过“硬实力”“软实力”双管齐下打压中国。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侵略性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承认并尊重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认为“由于理念体系来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种族、语言、习俗、禁忌、神话、宗教及文化传统,就有可能出现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但是中国更多的主张求同存异,主张和平共处,主张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创共享美好未来。面对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国际环境,提出了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价值”等既突出中国价值又具有全球视野的思想。习近平指出“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抵制、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


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更好地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但也要正确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多元文化,充分了解西方的主流政治、经济现实。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寻求国际认同。必须注重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统一性、整体性、逻辑性,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公信力、说服力。要以中国历来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对待国际上的各种思潮。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继续坚持“洋为中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博采众长,综合创新。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使其成为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构成要件,更生动的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外传播不是为了争霸独裁,而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随着中国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取得更大的成就,世界上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宣传、欣赏或认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定能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中取得最终胜利,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需要全面审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和进取方向。意识形态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回应现实。要把握新形势、新挑战,努力寻求新突破、新方法。物换星移,改革开放再出发,还需在理论、功能等维度锐意进取,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富有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注:参考文献略,公众号推文与刊物原文有不同,若需要请您查阅原文。








作者简介:何美,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15ZDA00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18MLC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编辑:罗烨亭  徐凯翔   审 核:陈   雪

本次转载来源:“马岩文苑”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