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书单推荐】20年经典巨献,24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福利活动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点击图片,浏览更多内容)
匠心独具,旨在引进当代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绕不开的一套书长销不衰,先后被评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经典巨献,出版二十年,全景式呈现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潮流作者权威,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颇富盛名的学者,其中多位为大师级人物
该译丛涵盖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即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二是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方面的新成果;三是有关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如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态问题、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人的发展问题、共享发展问题等;四是海外有关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研究,这是近些年来国外学术界研究的新亮点。
“译丛”自2002年问世以来,得到我国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同人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有的译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套丛书还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际著名学者表示愿意将自己的新作列入丛书。
迄今为止,丛书已出版近30种,2022年最新出版了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Н.И.拉宾的代表作之一《青年马克思(第三版)》,
世界知名“马克思学”专家马塞罗•默斯托的代表性著作《另一个马克思:从早期手稿到国际工人协会》,
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保罗·威瑟利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国家:一种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
[俄罗斯]Н.И.拉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青年马克思》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Н.И.拉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部生动描述马克思青年时代学术思想的著作,本书第一、二版出版后成为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文本的重要书目之一。在第三版中,作者在对当时最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特别是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和1844年巴黎手稿群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研究,在文本编排、文献写作时间等内容上得出了与MEGA2编者不一致的结论。这无疑是最新的研究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马克思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起源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
[意]马塞罗·默斯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另一个马克思:从早期手稿到国际工人协会》是世界知名“马克思学”专家马塞罗•默斯托的代表性著作。它旨在用生动的文字与严谨的历史考察,重新建构马克思思想传记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或经常被误解的历程。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影响与早期写作”,研究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创作;第二部分聚焦于马克思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介绍了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到为创作《资本论》而完成所有预备手稿的艰辛历程;第三部分“政治斗争”,介绍了国际工人协会诞生、发展及解散的历史过程,以及马克思在该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此外,本书还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政治组织和革命理论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英]保罗·威瑟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国家:一种分析的方法》是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保罗·威瑟利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做出了新阐释,不仅阐明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和国家理论之间的关系、工具主义和结构主义解释国家的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区别,而且拓展了一种分析的方法。本书借鉴了科恩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功能解释,但也对其提出了批评。作者认为,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详细论证相比,科恩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证是相当有限的,并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本书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基础为什么需要上层建筑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的答案。
[英]戴维·麦克莱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英语世界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美]大卫·M.科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新自由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和分析性的论述,这一论述以美国为中心。全书内容涉及新自由资本主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兴起、如何运作的,以及新自由资本主义的严重缺陷和未来前景。本书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和特点,以及美国政府对危机的反应过程;深入研究了美国的未来,从资本主义以前的制度形式和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型中寻找教训;分析并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未来可能的变迁方向。
科兹认为,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它是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它不能在当前的结构形式中得到克服。即使精心选择的经济政策也不能克服结构性危机。这需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
[英]特瑞尔·卡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特瑞尔·卡弗教授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著的、于2018年出版的具有“论文集”性质的专著。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基础,通过对作为全球资本主义最尖锐的批评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思想的深刻阐释,作者把马克思的生活经历和我们当代的政治活动生动地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政治马克思的完整形象,让我们对马克思的主要政治思想有了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把握。作者认为,马克思作为我们“同时代”的政治活动家,仍在处理一些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政治问题。本书也是围绕着我们今天在思考全球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和马克思所使用的一些相同概念组织起来的。
本书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作者向我们阐释了我们是如何得出“马克思永远存在”这一结论的,并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是如何成为“马克思”的;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作者以“阶级斗争与阶级妥协”“历史与进步”“民主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革命”“剥削与异化”等概念为关键词,系统地向我们梳理和诠释了马克思的主要政治思想。本书凸显了我们在正确理解和阅读马克思时所遭遇的历史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困难,同时表明马克思极具挑战性的写作和针对资本主义所提出的尖锐批判也直接面向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
[美]戴维·哈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世界关注美国的人都被弄迷糊了。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突然从一种共识政治转向威压政治,这昭示的是美国的强大还是脆弱?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什么?伊拉克战争是否纯粹因石油而起,抑或涉及其他因素?在把美国推向对外冒险方面,低迷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美国的对外军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戴维•哈维这本引人注目又颇富原创性的著作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阐述。在这一论证严密、思路清晰的著作中,作为引领他所属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哈维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透视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解析剥夺性积累,揭示了在美国政策和政治中那些重大转折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些推动并促使美国权力在世界范围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幕后动力,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被揭露出来,大白天下。
[加]凯·尼尔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社会政策领域没有什么主题比“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来得更为纷繁复杂,也没有什么主题比它更能引起政治哲学家的论争。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平等与自由能够兼容吗?凯•尼尔森为激进平等主义进行了有力辩护。这种平等主义认为应当关注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是平等地关注。本书考察了不平等对人们的影响,梳理了流行的反平等主义理论,列出了尼采超人主义、精英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以及诸种反平等主义的观点,并系统地逐一进行剖析。作者将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的目标作为其正义观的核心内容,并有力论证了这种彻底的平等观不仅能够与自由相容,而且与自由不可分割。这样的系统论述拓宽了我们对自由、平等,特别是正义之内涵的理解。本书适用于政治哲学、政治科学和社会学领域中对激进平等主义及其供选方案的哲学性和实践性含义感兴趣的人阅读和参考。
[英]戴维·麦克莱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被誉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遍及各个领域,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异,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了。本书全面阐述了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英美式解读”。
[美]斯蒂芬·A·雷斯尼克 理查德·D·沃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作者25年来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解读的积极尝试,指明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方向和新进展。为了努力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作者面对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的现代版本之间的基本的不兼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似乎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一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决定论的思维模式批判相切断的事实。
书中阐明了以阶级为核心的、非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哲学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决定论和方法决定论的批判,提出了“多元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多元决定论”比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的表述更为系统、完善。
作者从剩余价值的角度来重新定义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详细论述了这种“多元决定论”的阶级理论,并以阶级来重新诠释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共产主义、家庭、性别差异、收入分配、市场和垄断等问题。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那些活跃着的、激动人心的、久违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在面对和试图解决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和不同的过程中,作者面对的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迥异的观点,并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予以了回答。
[美]小埃·圣胡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一种被称为“后殖民主义”的新学科和学术产业也随之兴起,其话语体系为彰显文化研究和人类科学等中心议题提供了契机。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并反对建构后殖民主义的传统,认为后殖民主义归根到底是一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话语权力和解构主义。在论证过程中,本书广泛引用马克思、葛兰西、巴赫金、阿尔都塞、弗雷勒,以及其他激进民主传统中的代表理论。作者认为,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往往与后殖民主义理论愿景相违背,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已经丧失了诊断现实的能力。为此作者提出了“超越后殖民理论”的论断。
[加]埃伦·米克辛斯·伍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争论。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最重要的历史解释以及围绕在这些解释周围的讨论,其重中之重在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通俗模式——所谓“商业化模式”——以及对这一模式的主要挑战。第二、三部分则呈现了另一种历史解释。由于这个解释是基于第一部分中的讨论,尤其是基于那些与普遍流行的传统观点不同的历史解释,故而作者希望能避免标准化的“避开正题”式的解释所具有的最常见缺陷。本书作为修订扩充版增加了一些全新章节,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在第一版中仅仅是点到为止,而在本版中则经过了充分讨论,包括非资本主义的商业活动、资本主义式帝国主义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匈]捷尔吉·卢卡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卢卡奇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与《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一起构成卢卡奇晚年思想的整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复兴,阐明和倡导社会主义民主化。中译本是根据诺曼·莱文的英文译本译出的。莱文教授为《民主化的进程》英文译本撰写了一篇题为“论对《国家与革命》的超越”的长篇导言,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卢卡奇的思想及其所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对复兴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做出的努力。
本书始终坚持总体性辩证法立场,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指出了变革时代国家的建设要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在社会主义民主化问题上,卢卡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化的有限性和虚伪性,反思和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性。
[美]罗伯特·布伦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 史) 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收录了罗伯特·布伦纳在《新左派评论》、《过去和现在》等西方知名新左派杂志上发表的系列关于马克思“过渡理论”的探讨性文章,包括:《马克思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第一种模式》、《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欧洲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等。该书作者立足于“社会财产关系”来解释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探讨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重新开启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学维度,在英语世界引发了令人瞩目的“布伦纳之争”,并被认为是20 世纪40-50 年代著名的“多布—斯威齐之争”的重要延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比利时]欧内斯特·曼德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集中反映了曼德尔在1947—1990年关于第四国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考,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革命家对劳动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和理论的深切承诺。全书的论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托洛茨基、罗莎•卢森堡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理论观点的论述;二是对先锋党和列宁主义组织理论的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理论——主要是第四国际的纲领(理论)——的阐发。相信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关心整个人类发展前景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美/法]汤姆·洛克莫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性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之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中诞生的。本书研究的就是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性观的态度和看法。本书开篇分析了马克思与哲学、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了探讨卢卡奇在意识形态理论的背景之下对马克思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随后研究认识论的非理性问题,作者将马克思主义者把资产阶级思想看成是意识形态与哲学上的非理性理论联系在了一起;之后探讨了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与新康德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最后三章探讨的都是卢卡奇晚期的著作,着重探讨了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强调实践、强调整体主义,用一种范畴的方法来分析知识,并且还是一种还原主义,是一种反体系化的倾向,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其重要意义在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争论以及卢卡奇自身思想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美]特雷尔·卡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第一小提琴手”。
本书的研究特色在于考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叙述,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框架的批判性质疑。本书的结论较麦克莱伦、克拉科夫斯基和莱文等人更具文本依据。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力图通过重新建构民主观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往往将民主等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治制度,而事实上后者在很多领域是反民主的。作者主张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目的,形成面对面的小群体,以普遍价值相号召,争取在社区、工作场所和第三世界的本土尽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和自治,建立自由空间,从而既可以代替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安排,又可以代替传统左翼的权威主义的组织方式。作者认为,这样的民主重建可以使左翼发现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并使左翼重新获得目标和号召力,这样,民主将再次和人民站在一起,有利于人民,这样的民主就是激进民主。
[美]戴维·施韦卡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中心论题是,尽管社会主义在东欧和苏联瓦解和崩溃,资本主义在经济和伦理的基础上也得不到辩护,但实际上,对资本主义还是存在某种替代方案,它可以承诺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增长,以及更多的平等、民主和富有意义的工作。作者把这种替代方案称为“经济民主”,它是一种带有非集中化投资计划和“车间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作者将自己的模式同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理念、凯恩斯的福利国家以及当代“新自由主义”等模式都做了对比,认为自己的模式几乎在每一点上都具有优越性,并分析了从发达资本主义、集中计划经济的遗留形态以及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向“经济民主”过渡的可能性。作者还展望了共产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英]梅格纳德·德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马克思在20世纪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全景式的考察。作者认为,20世纪存在两种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之外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权(指苏联),二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议会社会主义,但它们在全球化下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实践马克思的思想,只是借用了马克思的名义。因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另外从20世纪的历史发展看,虽然利润率下降趋势是一个根本要素,但全球化在抵制着这种下降趋势。市场与政府的较量,成为推动全球化运动的根本力量,它既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证明。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应该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主义。
本书作者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说明了以自由市场为本质特征的全球化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为大势所趋。自由市场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以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仅不能视为马克思的灭亡,而且恰恰相反,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的复仇。
[法]雅克·德里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法剖析社会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结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文本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德里达从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出发,寄望于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以挽救这个趋于破败的世界。
[美]乔恩·埃尔斯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广泛讨论,试图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对“马克思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做出评判。作者认为,马克思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是根据异化、剥削、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美]田辰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分析,配以充实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通变”哲学的观念。
[美]罗伯特·布伦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美国、欧盟(包括它成立之前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从1945年到2005年由长期繁荣到长期衰退的演变过程。《全球动荡的经济学》既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也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大量数据和极为详细的资料为基础,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去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跨越各个经济周期一直延续至今。资本积累与总需求长期衰弱的根源在于整个经济体系资本回报率严重而无可挽回地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持续过剩。
福利一:购书优惠福利
长按下方二维码
即可进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优惠页面
全场6.5折 一件包邮
如需更多咨询 可联系人大出版社编辑朱晓霞:15701209603(微信同号)
福利二:持续关注平台推出的福利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大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
持续关注后续赠书、打折等图书资讯活动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