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度马理论10大热词及10位马院院长盘点文章

中社学人 2023-08-28



2022年度十大理论热词

  1. 两个确立
  2. 三个务必
  3. 人类文明新形态
  4. 共同富裕
  5. 两个结合
  6. 中国式现代化
  7. 五个必由之路
  8. 第二个答案
  9. 全过程人民民主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周刊荐读 | 十位马院院长盘点2022年度十大理论热词


编者按

告别2022年,迎来2023年,时间再次刻印下我们前行的坐标。2022年,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为全党全国乘势而上、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强思想指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担负起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理论是时代之光,思想是前行之旗。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标志性、原创性、引领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我们邀请十位高校马院院长,盘点2022年度理论热词,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两个确立”:新航程的压舱石

胡大平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航程中,“两个确立”是我们的压舱石。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根本利益。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重大原则,也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之同时,在国内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内“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现实地摆在面前。实现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人民情怀、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两个确立”是符合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的重要政治判断和决策,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航程上有了思想旗帜、理论武装和锐利武器,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两个确立”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每一个党员在新时代奋斗中的具体行动指南。坚持“两个确立”就是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确保全党在新征程中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全体党员都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统一的。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就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牢记“三个务必”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袁久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三个务必”是对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即将全面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踏上“进京赶考”之路提出了告诫与要求。70多年来,“两个务必”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赶考”的道路上取得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之上,中国共产党由执掌政权的“赶考”之路迈向了民族复兴的“赶考”之路。为深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当前将“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在一以贯之地坚持“两个务必”的原则上,确立了新征程之上全党的新要求与新期盼。
“三个务必”有机联系,相互贯通,从使命担当、优良作风、制胜本领三个方面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政治动员令,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奋斗“为了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三个基本问题。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共产党人“为了谁”而奋斗的根本问题,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仍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又要围绕这一目标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实现新时代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而不懈奋斗,以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指明了共产党人实现奋斗目标“何以可能”的保障问题,强调共产党人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在面对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继续发扬一贯的“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作风,既要在过去的辉煌成就面前不骄傲自满、安于现状、乐而忘忧,时刻保持“骄兵必败”的政治清醒,又要在面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时保持战略自信与坚定,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始终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持之以恒,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思想保障。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指明了共产党人奋斗目标“何以实现”的方法问题。当前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复杂多变、前所未有,为此,共产党人要做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准备,秉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既要在重大风险面前敢于斗争,主动迎战,积极掌握主动权,不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在斗争中赢得尊严、求得发展、超越自我,同时又要善于斗争,时刻注意提升斗争本领,遵循斗争规律、掌握斗争艺术,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的斗争策略,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秘诀与方法。
“三个务必”对于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实现自我革命。“三个务必”高度概括了党的使命担当、优良作风、制胜本领,体现了百年大党对自身建设的反思审视,为新时代如何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提供了思想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增加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三个务必”汲取了党百年历程中的宝贵经验,揭示了党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制胜密码,为共产党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未雨绸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维度

梅景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衷共济的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开创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包含着重要的思想维度和价值意蕴。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指向的文明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中,对人类文明形态特征的概括做了规律性的阐述,他们认为,以往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以往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都是以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统治和压迫作为前提,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主要目标,是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前提,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超越,通过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实质平等”,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坚实的文明形态根基。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也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处世之道,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为价值导向,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为精神气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生存理念,在新的时代创新发展中持续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作为基本价值指向的文明新形态。以往的人类文明形态关注于单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往往忽略了人类作为共同体的总体性价值。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虽然引发人们对于全球化和现代性问题的共同关注,但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的潮流也甚嚣尘上,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和平、发展、公平、政治、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新挑战,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共同富裕的价值与行动

戴 锐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确立的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价值原则紧密结合的充分体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价值目标视角看,它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核心要求,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性,同时倡导共享价值观和新发展阶段的新公平观,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还要特别关注、关心特殊弱势群体的需要和利益。从政治视角看,它必须也正在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微观的利益让渡或利益倾斜等制度安排,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保障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得以切实实施。从经济和社会视角看,它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统一,既要继续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保证社会、生态等领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就是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正确认识共同富裕,并为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时代,农业合作社的出现已让从旧中国走出来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共同富裕的曙光。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由此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将日益趋近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必须通过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刻把握,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和保障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共同富裕的社会既需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又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境界作为观念基础。夯实共同富裕的观念基础,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在社会主体层面,要让全体人民确立“共同富裕”的共同价值观。既要引导中高收入阶层关注、关心社会,关心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防止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共同富裕的阻滞性力量,又要保护他们的投资、生产和建设积极性;既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共同富裕”不等于“均贫富”,又要让他们在国家、社会的物质、精神利益关切、支持和援助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对共同富裕的信心。在共同富裕的内容层面,要让全体人民确立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协调的共富观。特别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所有社会成员享有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共同享有物质、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使获得感、幸福感更为稳定、持久。在共同富裕的现实动力方面,要让全体人民确立起团结奋斗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有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全体成员具有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体现出更好的时代风貌,前进的动力才更加强大,必胜信念才更加坚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王 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再次强调这一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了深入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出的问题,其旨趣在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早在建党前,李大钊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不能“置吾国情于不顾”,必须“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更是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此后,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一个结合”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我们党之所以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一个结合”,是因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要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中国实践”,更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其旨趣在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扎根容易,但要牢牢扎根却很难。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也曾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扎过根,但最终却没能牢牢扎根,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但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与所在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视角看,大多是没有解决好两者的关系。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由于包孕着民为邦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等因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使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如在社会观上,“民为邦本”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如,在天下观上,协和万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也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了“两个结合”,才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党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遇到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严峻,这给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ZD003〉成果)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 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也推动现代化这一西方“舶来品”在新中国长成美丽新样式。从毛泽东同志批判西方之弊且以苏为鉴,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鲜明宣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有了划时代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创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也因此成为2022年的理论热词。
党的理论与政策之深刻推进。2022年新年伊始,《求是》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强调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7月,《求是》第13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强调“十个明确”中的第二个“明确”增加“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求是》2022年第17期发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文章提出并阐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此论为基,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论断,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大内容。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
学界探讨与研究之深入发展。2022年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坛研讨、课题研究、论著产出均是方兴未艾。一是关于论坛,借助线上平台,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研讨会遍及全国,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端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首届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召开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讨会。
二是关于课题。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是重大理论热点变动的风向标。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选题,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贡献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底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研究、中国现代化实践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也同样立项了一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课题。日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专项开始招标,其中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选题。
三是关于论著。2022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篇名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章近千篇,全文有涉及到的文章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不乏《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2022年出版界首先要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20多册。此外还有人民出版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答问》、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式现代化论纲》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年度一时之热,势必是长盛不衰、常说常新的重大命题。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目标任务等,均有待于学理化阐释与研究的深化展开。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五个必由之路”:源于实践、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

田芝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一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奠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都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旧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欺侮,封建军阀割据,全国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奋斗,才使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发展有了坚实根基、强劲动力、强大合力。今天,党领导人民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就更需要团结奋斗,不断实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世界人民大团结。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正在并必将继续引发中国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切实使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地生根。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之举。党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才能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进程中经受住双重革命洗礼,才能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价值。“五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这是对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这是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制胜法宝。
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五个必由之路”是一个整体,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它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领导核心坚强有力,道路方向正确光明,团结奋斗凝聚合力,新发展理念科学有效,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动能强劲,这就抓住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深刻揭示了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机理。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22AZD024〉的阶段性成果)


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布成良
历史周期率,是黄炎培先生总结的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更替和各种政治力量兴衰成败所呈现出来的周期性循环现象。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第二个答案”是总结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77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给出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的成功秘诀。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决定了革命性是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经常自己批判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党保持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关键,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也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总结的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
“第二个答案”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答案。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直面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而提出来的。2015年5月,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自我革命”,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大局,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2017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此后,自我革命主要指向党的建设。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深刻论述自我革命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坚持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的概念不断丰富,举措扎实有力,打出了自我革命一套“组合拳”,成功书写了我们党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篇章。
“第二个答案”是长期执政的党走向未来的永恒课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交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永葆青春活力的优异答卷。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内改革发展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严峻,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重点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一方面,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居安思危,埋头苦干,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持之以恒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全链条、全方位和全覆盖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胡立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于中国土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演化出多种形态,但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被其拥护者奉为圭臬。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到今日表现出多方面的异化,其本质是少数人的民主、精英民主,已经偏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要义。作为人类民主实践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全过程”与“人民民主”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民主范式,能有效避免民主落入异化陷阱。
第一,以全链条避免空心化。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是以选举为核心的代议制程序民主,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所谓“多数人暴政”,但在多年的实际操作中,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沦为选举“真人秀”。这种民主演变为人民挑选统治者的决策程序,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挑选只有在既定范围内的接受或者拒绝两种选择。这实际上造成了民主的空心化,人民主权被颠覆,人民失去了对主权的控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链条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人民在参与投票的同时能够参与决策和监督,从而使民主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复合式的民主可以避免民主的空心化,避免民主仅仅强调投票的权利,确保民主环节的完整性,使得人民主权实至名归。
第二,以全方位避免碎片化。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撕裂,民主碎片化程度加深。由于权力的高度分散,社会内部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政党恶斗和党内纷争不断,政府治理效率低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表面上看是人民自己作出了选择,但在碎片化的影响下,人民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有利于人民的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意味着构建全面、有机的制度体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形成有序、规范的政治参与,在法治框架内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全体人民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人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重大决策,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在充分协商的过程中既参与顶层的制度设计,也参与基层治理。
第三,以全覆盖避免冷漠化。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冷漠化表现为民主在各方之间的利益斗争中沦为工具,社会中的不平等被忽视,民主往往只为特殊的利益集团、阶层的利益服务。这种政治投机性使得普通民众的诉求难以被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被资本裹挟,成为少数富裕群体的工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覆盖强调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事务中力求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意愿,给各种群体共同协商公共事务提供空间,并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超越了群体之间的因职业、年龄、地域、性别等产生的身份差异,可以有效避免民主的冷漠化。全覆盖性是对中国“民为邦本”政治传统的继承,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它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民生紧密结合,把评价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标准聚焦于是否满足民生福祉,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链条、全方位和全覆盖避免民主走向异化,达到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使得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种根植于中国的民主新形态是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的伟大创新,其“天下一家”的民主范式超越了西式资本主义民主的斗争思维和僵硬模式,不寻求输出和统一,以包容性和适应性寻求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意志,展现了中国智慧。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提供中国智慧

李 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科学回答,是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内容,更是引领世界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自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时代宣言和伟大构想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发展中彰显出远大发展前景,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一理念基于人类整体性视角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当前行动纲领、把国际主义原则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大同”思想的创造性结合和创新性发展,兼具世界视野、时代意蕴和人类情怀。其核心要义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价值旨趣表现为:为全人类谋福利,追求人类美好未来,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既深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关切,又深刻把握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普遍规律,为建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解决人类发展难题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实践方案,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自觉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凝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时代强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国际合作、普遍安全、文明交流、全球共同治理、总体稳定与均衡发展等基本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各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各国同舟共济、开放包容;各文明和而不同且和谐相融,各文化各美其美且美美与共;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将始终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坚持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引领国际秩序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人类社会共享文明成果,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开创人类社会更加光明的未来,谱写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作者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2023年1月3日 新华日报 思想周刊
编校:韩宗峰
审核:胡   波


相关阅读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理论之光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