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情感意蕴

中社学人 2023-08-28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情感意蕴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党的二十大报告

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担当、对政党的自信和对世界的奉献从情感维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特质和价值追求。为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全面系统总结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厘定新时代的“三件大事”,以大历史观对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进行定位,表达了党对历史的尊重。强调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彰显党对人民的推崇。诠释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的担当。厘定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高度评价新时代党自身的发展变化,提出“三个务必”,重申自我革命展现了党的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揭示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国际意义,力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诠释了党对世界的奉献和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从一个方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情感意蕴;尊重历史;人民至上;政党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饱含深厚的情感意蕴,从情感维度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质、价值追求和党的历史、党的建设,是拓展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担当、对政党的自信和对世界的奉献之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情感的多维内涵。诠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情感意蕴,既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情感面相的认识。



一、对历史的尊重之情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的默哀仪式,党的二十大对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系统总结和客观评价,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之情。


党的二十大开幕之时,全体与会同志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这一仪式的背后,蕴含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态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默哀仪式始于党的六大,大会开幕式第四项内容即是追悼牺牲同志;党的七大没有举行默哀仪式,而是在会后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党的八大和党的十一大举行了默哀仪式;党的十二大后为已故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烈士默哀成为一种惯例。[1]缅怀已故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铭记他们为党、国家和民族作出的杰出贡献,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


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认清历史是把握现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素有尊重历史的传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2]708党的历史上,先后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以统一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党的二十大报告继承了尊重历史的传统,秉持大历史观,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方法,总结了过去5年的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之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历史的总结,实现了关键性历史事件与整体性历史概括的统一。一方面,报告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的“三件大事”,通过标志性事件凸显新时代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迎来成立100周年从党自身发展而言具有节点意义,从此进入百年大党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开启了党的历史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绝对贫困,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准把握新时代标志性事件,为科学评价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赋予新时代里程碑意义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第三个历史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进行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新增三个方面,分别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部署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事实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机制、体系、主题、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作为新时代十三个方面成就和变革发生的理论基础,没有单独作为成就和变革的一个方面,如此更加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程中的地位。此外,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方面成就来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作为两个方面的成就来总结;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全面依法治国独立作为一个方面成就来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并入政治建设一起进行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大历史观对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进行评价,对新时代作出新的定位。大历史观强调以唯物史观从历史的长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人类文明进步与制度竞争的宽视野去评价历史。[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运用大历史观审视历史、把握历史。他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5]15这是基于大历史观对新时代的定位和评价。从党史角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并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从新中国史角度看,新时代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倍多,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改革开放史角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使世界社会主义走出困境、重现生机和活力,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转变;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看,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定位,立足历史长程,从政党发展、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发展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等多角度切入,是历史分析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既折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



二、对人民的推崇之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运用和借鉴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贯穿始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力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推崇之情。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位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9,这是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诠释和表达,生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地位靠的是人民支持;人民支持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能长期执政。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71,“阅卷人”是评判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绩效如何由人民来评价,体现了人民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总结和评价,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如“党和人民事业”的表达,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成就和变革之一,彰显了人民地位和人民本色。


唯物史观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尊崇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时,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5]15,是对人民作用、人民力量的尊重。“党团结带领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5]4等表达,同样诠释了人民在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时,创新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5]18,这是对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作用的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造,其中蕴含的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的理念、规范、准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肯定了人民创造中华文明的作用,更突出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更是人民主体地位的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总结历史,得出“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5]70,既强调了“团结奋斗”的作用,也诠释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面向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5]70,同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力量的尊重。


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的利益,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阐释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署,饱含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切。比如,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22;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5]23-24;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都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体现。[5]27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谋划,对实现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体现了对人民利益、人民诉求的关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实践路径的谋划,同样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比如,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5]37、46进行专门论述。在阐释其他各个方面目标任务时,处处着眼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辉煌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取向。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谋划的各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



三、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诠释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


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独特贡献,创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础、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7]61。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新时代“三件大事”的意义时,强调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5]4。这一历史性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经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是一场接力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2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从历史过程来看,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也是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二者统一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向前发展、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已经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重要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设计者和实践推进者,现代化目标的厘定、步骤的设计,现代化战略的谋划、重点的把握,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实践的推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担当。


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维系、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建立、成长的基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是民族立场、民族情感的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时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45、46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历史积累、文明积淀基础上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润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文化土壤,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实际上是建构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以利于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让世界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华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担当,是基于国际视野的担当。



四、对政党的自信之情


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严密的组织体系、坚强的领导核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充满政党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的厘定、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的肯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提出“三个务必”,重申自我革命,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600多万党员、领导14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63。这一定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史上的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事实上,随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举办、党际交流的拓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方略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一系列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新时代10年,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就,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5]14特别是“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5]15。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坚强领导核心。[5]15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而对党的自身发展所作的评价,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郑重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1438-1439。这是毛泽东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的重大历史转折之时,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自觉。2013年7月,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重申“两个务必”的重要性,强调“对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我们要不断学习领会。我们要不断向全党严肃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9]26。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即宣告:“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5]1“三个务必”沿用了“两个务必”的表达方式,保留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内涵,将“不骄不躁”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表述,更立足国内外形势增加了发扬斗争精神的内涵。“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清醒意识的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流露。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提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0]61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11]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论断。新时代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勇于刀刃向内,并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五、对世界的奉献之情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政党,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视野和对世界的奉献之情。


习近平一再强调,“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2]436,指的就是作为世界大党的责任与担当。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7]68。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借鉴这一历史经验,将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之一,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5]21这里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国担当和国际视野、国际定位。正是基于胸怀天下的立场,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创造条件,“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在深刻改变中国人民面貌、中华民族面貌的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评价新时代的“三件大事”时,认定它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5]4。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5]16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担负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世界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贡献与国际担当。


现代化是任何国家、民族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和阶段,既有各民族的特色和个性,也有现代化的规律和共性。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对现代化内涵与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从有限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的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引领型的演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123-124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任务进行了系统阐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立场和情怀。



情感既作用于个人,也深刻影响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情感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形象、赢得人民支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面相,从一个方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参考文献:

[1] 王光鑫.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默哀仪式源流考[J].北京党史,2018,(2).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杨凤城.大历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4).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陈金龙、张兹欣,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基金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项目编号:2020MYB078)阶段成果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12)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