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故事|考一考沈阳人:沈阳历史上的“第一次”,你都知道不?

2016-10-27 辽宁21点

沈阳一直是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对沈阳的文化意识仿佛都停留在那些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中。


只知道历史遗迹,却不了解历史事迹的话,小主只能说作为一个沈阳人你也太不应该了。在沈阳的发展长河中,经历过很多历史上的第一次,它们都见证着沈阳的光辉岁月,沈阳人不可不知。


首迎皇帝


如果问你,历史上第一个来沈阳的皇帝是谁,你能答得出吗?


可别以为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论对沈阳建设贡献最大的皇帝,努尔哈赤和他们儿子们至少要比这位晚了700年。




最早来沈的皇帝是这位,叫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君主。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后改称辽代。在契丹民族的历史上,对沈阳古城建立作出贡献的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机也就成为了来沈的首位皇帝。




大约在汉光帝年间,东北地区的骑射民族放火烧毁了候城县。后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把从河北三河、蓟县掳来的民众,安置在这座古城内,并新建了“沈州”城。


当年,新建的“沈州”城城址与原有的古城城址几乎一致。“沈州”城就是沈阳城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神册六年10月,阿保机率军进居庸关,攻占古北口,攻略檀……三河……等十余城……”这里提到的三河,据考证的遗址就是在现在的沈阳大东区八家子。


首建砖石城


在明代以前,沈阳城还是夯土城墙的构造。为了让城墙更坚固,防御能力更强,时任沈阳中卫城指挥使的辽阳人闵忠,向朝廷上奏改建城墙。


朝廷获准之后,闵忠随即着手改建沈阳城墙。将沈阳城原有的夯土城墙改造成了砖石结构,并增砌城楼、垛口等设施。




改建后的城墙四至范围,与元代“沈阳路”城墙变化不大。城池规模并没有扩大,但结构比原先更严谨。


改建后的城墙上宽一丈有余,可通行军旅、架设炮械;下宽两丈有余,横截面呈梯形,基础稳固坚实。城墙外设有两道护城河,都引用了浑河水,但不行船,只是用于城垣外围屏障。


城墙四面各设一座城门:东为“永宁门”,西为“永昌门”,南为“保安门”,北为“安定门”。




闵忠还在城外南侧另设了“南关小城”,作为“沈阳中卫”城池的军事互动设施。“沈阳中卫城”的结构,主要是出于军事卫戍功能的需要。


首次陪都


大家都知道沈阳是清初的国都。不过后来清军入关后,沈阳便成了清朝的陪都,这也是沈阳历史上的首次陪都经历。


1644年9月,顺治帝驾车由盛京出发,迁都北京,同时废明陪都南京,正式以盛京为陪都。当时在国家设立的六部中,陪都盛京有五部:户、礼、兵、刑、工。




古代王朝对于陪都的选择还是比较讲究的。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经过清太祖、太宗两代30余年的着力经营,盛京地区已成为满族统治者稳固的根据地,又是“八旗”兵民的故乡战兵源补充地。


对于一个人口极少的民族,统治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后方的稳固战发展对于巩固中心政权至关重要,尤其在入关初期更是如此。因此选盛京为陪都是很明智的做法。



康熙年间,在沈阳城外筑起郭墙,设有8个关门。其中小西关是历代清帝来盛京必经之路,铁制关门上立有“陪都重镇”匾额,门椽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民间称之为龙门。


迁都北京后,清朝统治者可谓是倾全部精锐兵丁及家属入主帝都。同时也对镇守盛京作了适当安排。史料记载:“分命何洛会等统兵镇守盛京等处,以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此后,陪都还成为皇家“后库”,许多重要的典籍、珍宝都被送回盛京“敬谨恭贮”。


首修沙石路


在沈阳北部,有两处颇有古意的地方——大御路和永安桥。对于永安桥,知道的人不少,但提起大御路,能说出详情的人就不多了。


大御路,曾经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而有着370多年历史的永安桥,则是大御路上的必经之所。



永安桥


这条路开始是只是一条土路。当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战略目标直指辽西和关内明朝中央政权。但是当时的蒲河、辽河水流湍急,到雨季更是泛滥,附近都成了泥淖。想要从沈阳进关,必须从辽阳、海城及牛庄绕路而来。


为了军事上的考虑,努尔哈赤便下令修筑沈阳至辽河的大道,又称叠道。崇德六年,皇太极又下令在蒲河上修建永安桥,又将叠道延伸至广宁(北镇),这便是初具规模的大御路。




大御路从北京发端,经过黑山、兴隆台、新民等地区,到达沈阳。修路的时候均匀的铺上黄土,洒上净水,把路压平后再撒上黄沙。这条路便成了沈阳的首条沙石路。


清朝的皇帝们自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曾有4位皇帝共10次东巡,16次走在大御路上。其中康熙皇帝玄烨3次东巡,乾隆皇帝弘历4次东巡,嘉庆皇帝颙琰两次东巡,道光皇帝旻宁一次东巡。




在沈阳北塔法轮寺内有一幅《清帝东巡图》,从图上看皇帝祭祖的队伍十分庞大:皇舆、坐骑、车辆、差役、御卫队、辎重祭把物品等,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首位翰林


在沈阳历史上,有一位文学泰斗,对沈阳历史名人比较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他叫缪公恩,曾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


当时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多在朝鲜文人中享有威望,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


缪公恩有个曾孙,叫缪润绂,是沈阳的首位翰林。沈阳著名的翰林路就是因为这位缪翰林而命名。




缪润绂14岁便开始创作,年轻时就表现出极高的才华,与韩小窗和喜晓峰并称为“沈阳三才子”。缪润绂24岁时考中举人。26岁时出版了《陪京杂述》和《沈阳百咏》两部专著。


之后,他曾多次赴京会考,但均名落孙山。于是,他便在沈阳八王寺内借读,潜心攻读3年后,终于在42岁时中壬辰科进士,授中宪大夫、翰林院庶吉士




缪翰林在出仕前一直在现今的沈河区翰林路居住。沈阳著名的“盛京八景”就是出自缪润绂所著的《陪京杂述》。


首任市长


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督府。1923年4月30日,奉天省长公署令委任曾有翼为奉天市(1929年4月奉天市改称沈阳市)市长。是沈阳历史上首位市长。


曾有翼上任后开始计划市政要事。1923年8月成立奉天市政公所,使沈阳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市”的建制




不仅如此,曾有翼还是第一位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按照当时京师大学堂的要求,奉天省共考选了五人,曾有翼名列第一。1907年他顺利成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


首建兵工厂


沈阳首座兵工厂,是东三省兵工厂(今黎明公司)。这里早期以生产枪支和步兵炮闻名,建国后,以生产飞机发动机以及相关配件为主,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21年左右, 张作霖在造币厂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 称为奉天军械厂。由丁超任厂长。1922年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 重新辟建筑枪, 炮弹, 炮等三厂。




1923年韩麟春任总办,增加会办一职,由翁之麟担任。增建枪弹,炮弹二厂。所有机器购自日本, 并聘请日本技师,担任设计指导。并增建炼钢厂,机器厂,锅炉房,水塔及水道等设备。



日本92式重机枪


沈阳兵工厂为1946年3月至11月间短暂名称,以此为通称。1947年成立辽阳、文官屯、抚顺三个分厂。位于大东区长安路,产权归黎明机械制造厂所有



当年的水塔


1949年东北局军工部想生产步枪36,000枝,轻机枪1,000枝,88式俄式转盘枪500枝,试造卡宾枪500枝。沈阳兵工厂是当时最大的枪枝生产中心,其余华东西北各厂都没有这种生产能力。


 

这些都是沈阳历史上的第一次,无论是政治还是工业上的第一次,对于沈阳来说都是象征光辉岁月的历史痕迹。这些事迹,作为沈阳人是应该了解并知道的~


执行主编:清欢

值班编辑:彼岸鱼


90后日报 用更年轻的眼睛看世界


出品:大笑传媒

合作: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

内容总监:杨梓 | 运营总监:庞佳琪

信息图片整理自网络

—商务合作—

QQ/微信:970073839(小仙女庞庞)


点击“阅读原文”,碧生源秋季养生不能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