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晓松:清华和技校没啥区别!大学生,你真的有理想?

2017-05-17 辽宁21点


三年前,《奇葩说》第一季预选赛上,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的视频在当时轰动不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401s49k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中,一位名叫梁值的选手,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校园“风云人物”,校方眼中的最优秀学生之一。法律学学士、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他一上台,就说自己拥有三项清华学历,但现在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三位导师支招。


结果这一开口就惹怒了导师,同是清华出身的高晓松直接批评他:“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这件事那会儿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热议,有人说高晓松上纲上线,有人说梁值智商高情商低。


视频中,高晓松还说“清华现在的校风,其实就跟技校没什么区别,就教你个技能找工作。那要名校干嘛……这不只是清华一个学校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


并提到了此前曾回母校演讲,讲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结果现场的学生问他:“应该去国企还是外企?”


这几天有大V将这个事情发在了微博上,本是想批评现在的大学教育“老师无风骨,学生不求知”。



然而下面的评论和这个观点产生了分歧。



有人将评论区的观点做了总结,很犀利:


不得不说,评论区现实的很,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从小被灌输的观念都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上大学不就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吗?没钱,没能力,甚至都无法生存的时候,还谈什么胸怀天下、改造国家?


名校亦被高晓松批为“越来越像技校”,那普通本科院校呢?大都在忙着向“应用型”转型吧,为了培养出更多迎合这个社会的人才。


而百年前的大学,却不是这样。百年前的知识分子、学者、青年,也不是这样。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校长的就职演说上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那个年代,重才气轻学历,学者多傲骨,学术多自由。对学问尊敬,对知识敬畏。


现在的知识分子,多是指学历较高的人。而知识分子这一称谓,从前是用来形容古代读书人的,在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论,现代怕是已无知识分子。



现代人追求文化多是重学历,轻阅历。所以也难怪高晓松会对那位从百年名校清华出来的高材生叹息。一个拥有着本硕博三重学历的人,依然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自己想要什么。


有人说如果高晓松也是个穷人,他就不会说要去看诗和远方了。事实上,高晓松也曾是为了梦想退学远飘经历过穷苦日子的人,或许是从困苦中闯了出来,他才会更为那些只看眼前苟且的人感到遗憾吧!


毕竟他是个因酒驾入狱,还能在狱中翻译马尔克斯《昔年种柳》的人。所谓“名校情怀”也就体现在这儿了吧——即便在最灰暗的时光,也不忘心中的点滴理想,一旦有些许机会实现,就全力以赴快马赶上。



如果说不用考虑钱,毕业后你可以衣食无忧,你就能够知道自己怎样活才是有意义、就能够胸怀天下了吗?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也不确定。


小主只觉得,高晓松他经历过穷苦和成功,所以他有资格说教,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没什么好喷的。


当年五四运动时期,那些大学生能够以家国为己任,游行、抗议、被捕甚至致死,依然满腔热血。当下,和平年代,不需要所有大学生都冲锋陷阵,但并不是所有从高校走出的学生都能称得上成材。


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的人依然存在。经历过大学教育,依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拿再高的学历,也没什么用不是么?


 


高校学子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风采?


学者刘瑜曾经说过: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


毕竟我们所追求的,即使不是改变世界,也不应该被世界所改变。


资料参考自公众号 听明明吹牛皮 读呀读

执行主编:彼岸鱼

90后日报 用更年轻的眼睛看世界


出品:大笑传媒

合作: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

内容总监:杨梓 | 运营总监:庞佳琪

投稿或意见反馈

QQ/微信:970073839(小仙女庞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