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人的中秋节:古时最热闹,70年代最团圆,90年代最新潮!

2017-10-04 辽宁21点


又是一年月色最明夜。


中秋佳节,向来是我国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众多习俗中,一家人围炉赏月吃月饼,是最不可或缺的。


对于中秋节的记忆,相信每个不同年代的沈阳人都有不同的回忆和经历。


还记得以前是怎么过中秋的吗?

历史上的中秋节

历史中的沈阳人是如何过中秋的,你了解嘛?


据文献记载,在辽沈地区,中秋节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古时过中秋节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官与民同乐”


清同治年间,刘世英所著的《陪都纪略》一书中曾提及中秋的欢庆盛况:“中秋佳节,钟楼以南,时常鱼行,果木俱全。 ”



清光绪年间的沈阳名士缪东霖曾写过一本书叫《沈阳百咏》,书中有一首与老沈阳人过中秋节有关的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提浆作馔趁秋风,月饼居然出沈中。终是枣泥滋味好,痴人偏买自来红。 ”


可见老沈阳人最喜欢的月饼,叫做“自来红”。


自来红,是用植物油烤制成的,面皮颜色很深,表面还有一块黑红色的圆圈,馅料以清一色白糖、冰糖渣、果仁为馅。



谈到月饼,除了是传统美食,在古代月饼还曾经是传递军事信息的工具。


元朝时期,朝廷对百姓统治严酷,退耕还牧的政策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很多人甚至被饿死了。老百姓忍无可忍,决定揭竿而起。为逃避蒙古兵的监视,老百姓借着家家户户赠月饼的机会,将约定起义时间的字条夹在月饼当中,成功起义。 



在沈阳历史上的中秋故事中,还有一个传说很新奇。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第一次东巡来到沈阳祭祖时,正好赶上中秋节。他乘兴微服私访,在四平街(今中街)看到一家既没匾额又无楹联,显得死气沉沉的店铺,便好奇地进去观看。


康熙见是一家鞋店,便对正做鞋的老两口说:“我想买双靴子,没带钱咋办?”老两口为人厚道,说:“你尽管拿去穿好了,什么钱不钱的。”康熙很受感动,便说:“不能白拿你们的靴子,我给你们写一幅楹联,算作报酬吧!”于是,康熙挥毫撰写了楹联:大鞋楦小鞋楦打出穷鬼去;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横批:店内金生



写毕,康熙皇帝还盖上印章。此后,老两口就将店名改叫“内金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历史上的中秋节,那应该就是“热闹”了。


50年代的中秋节

在50年代,资源还很匮乏,那时的人都很盼望过节,因为只有过节才能吃到月饼。


那时的月饼质量很好,大小和现在差不多,只是没有太多的样式,馅儿里只有花生仁和青丝玫瑰。外包装也没有现在的精美,土黄色的包装纸,在上面包一张印有月饼图案的红纸,再用纸绳系上。



那时吃月饼,有时候还要将一整块月饼分成几块,一家人分着吃。一口咬上去,细细嚼,还舍不得咽。


那个年代,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舍不得”。

60年代的中秋节

自1959年下半年开始用粮票了,到1960年,拿着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了,还得凭糕点票。据说那会儿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在当时就是天价,在那时一个月饼可能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个月工资了。


这一代人吃的最多的是手工月饼,如果刚好有家人在机关工作,那么机关食堂都会自己做月饼。那时候面粉、油都是紧俏货,舍不得放多,所以月饼皮很薄,吃起来很干,咬起来比较硬。


即使月饼馅会出现板结的情况,在过中秋节的时候也少不了要吃月饼,因为这可能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几次补油水的时刻。


那时,最深刻的中秋节记忆,便是兄弟姐妹几人坐在院子里一起赏月,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还真的会相信月亮里有嫦娥、玉兔,长大后才知道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那个年代,中秋节最深的回忆,就是广寒宫、嫦娥、玉兔的传说了。

70年代的中秋节

70年代,一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中摆上饭桌,除了摆上月饼,还要再配些毛豆、山里红等简单的吃食。借着皎洁的月光边吃月饼边赏月。



如果是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在中秋这个讲求团圆的节日里,是一定要全部聚集在一起的。张灯结彩,一起欢庆佳节。


那个时候的月饼盒长这样:


70年代的中秋节,最深的印象就是,“团圆”就好。


80年代的中秋节

到了80年代,生活水平好了些,娱乐活动也多了些。除了全家赏月,有条件的家庭还会一起看看电视,比如那时风靡的《霍元甲》。



市场上月饼的种类也多了起来,除了五仁等传统风味的品种外,还增添了什锦、豆沙、蛋黄等新品种。


那个年代的中秋,讲求的就是“欢乐”。


90年代的中秋节

到了90年代,沈阳人的中秋就变得更多元化了。


央视中秋晚会也在1991年应运而生,沈阳人不仅可以在中秋节吃月饼,还能看晚会。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不再是紧俏货,不用再一家几口人同分一个月饼,无形中也少了点旧时的节味。



那会儿,流行“下馆子”,过节也不用再局限于在家里聚餐,一家人找间小饭馆,吃顿好的,就把节过了。


这个时期,沈阳人过中秋,讲究的就是赶时髦了。


21世纪的中秋节

现在过中秋,可以说是形式多元化的同时,节味却越来越淡了。


月饼品种越出越多,但却不再只是节日的特供,平日也吃得到,反而就不想念了。中秋晚会每年都有,像春晚一样,但也越来越讲求明星的加盟,反而多了很多吐槽。



虽然中秋仍然象征着一家团圆时,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全家一起赏月谈心了,都是看电视、上网,就把这个节过了。


沈阳的灯会这几年开始复兴,给节日添了份复古的传统气息,好似身处于张灯结彩的灯会中,才又追溯到了一丝古时中秋佳节的热闹气氛。



现代人过中秋,最深的记忆应该就是,法定假期了吧……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时代已经有了巨大的变迁。


你还记得几十年前,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吗?


传统节日,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可以庆祝的日子,更是一份古老的文化,需要人们代代传承,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特殊的日子心怀一份纪念,传统的东西,无论过多久都不能忘。



快餐阅读

这才是沈阳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每一张都能做壁纸了!

正宗沈阳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来趟沈阳吃好饭!

沈阳活动一网打尽:展览、庙会、画展,最好玩的全在这儿!

“你活该生气,我只管让自己开心!”

这7个地方太“色”了:距离沈阳不远,国庆秋游就去这儿了!


资料综合自:辽沈晚报 沈阳新社区

执行主编:彼岸鱼



只爱大学生


出品:大笑传媒

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总监:杨梓 | 运营总监:庞佳琪

投稿或意见反馈

QQ/微信:970073839(小仙女庞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