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看《芳华》:他们在坏的年代洗尽铅华,我们在好的年代虚度光阴

2017-12-20 彼岸鱼 辽宁21点


《芳华》上映之初,就提出一个概念是“带着父母去看芳华”。


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基调定在了父母辈那一代人的青春时代中,电影上映以来,网上也有很多影评,讲的是爷爷奶奶们、父母们看了电影之后的感想。有人说,电影放到最后,影院里很多长辈都跟着片尾的那首《绒花》一起哼唱。



去观影前,我一度担心自己身为90后,与电影中讲述的年代故事摩擦不出什么火花。但看过之后,觉得抛却年代的限制,里面的情节也并非完全没有共鸣。


比如何小萍这个角色,加入文工团的时候,受到大家的排挤,在寝室里也挨欺负。这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现在很多大学寝室关系也都很紧张,跟甄嬛传似的。


再比如文工团解散的时候吃散伙饭的场景,也像极了我们毕业之前最后的狂欢。



看完电影之后,朋友说,你看人家50后的青春叫“芳华”,我们90后的青春却成了“佛系”。


如果说父母辈能用这部电影找回自己的青春,那我们90后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什么?


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


生活在有战争的年代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


上一秒载歌载舞,下一秒周遭可能就成了废墟。


拍那个年代的戏,避免不了战争的场景。本以为讲文工团讲青春年华,会弱化战争场面,但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还是被这6分钟的镜头震撼到了。



弹片横飞,血光四溅,人一瞬间就可能炸成一道血花……这样的场景,与前面文工团看似象牙塔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才让我反应过来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在那个动荡年代,许多人的一辈子,都永远停留在了17岁。


刘峰、何小萍,曾经的文艺青年,转眼投身于战场。他们的青春,于战火中洗礼过,见过了生与死。最后一个成了断臂,一个精神出了问题。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影片末尾两人依偎在一起的场景,旁白说,“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因此有人说,他们生在混乱的年代,却洗尽铅华。我们生在最好的时代,却虚度光阴。


我们不愁吃穿,可以上学读书,可以工作,可以追星,可以与喜欢的人谈恋爱,也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晒生活。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在好好珍惜,还是经常虚度光阴?


未来,当我们也到了该回首青春的年纪时,是否能骄傲的说一声:我没有辜负那段岁月?


善良是每个年代都需要的东西。


电影中的刘峰,代表了一类人,是善良、是好人,是文工团里最热心的人。出差回来给大家带东西的是他,帮别人修表的是他,炊事班班长结婚帮人家做沙发的是他,连猪跑了都要叫他去追。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是纯粹的善良,大家会把他当楷模当榜样。


在如今的90后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


有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时代和平,物质富足。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离经叛道,温室花朵。有人说,我们是冷漠的一代,自私自利,佛系生活。还有崇尚自由、特立独行、敢爱敢恨……


但就是没有人再提到“纯粹的善良”。当下,如果还有像刘峰那样的人,一定会有人说他傻。



电影里,那些善良的人,在历经污蔑、战乱、瞧不起,内心还依然是平静温和的。电影外,我们看到刘峰因为抱了喜欢的女生就从“活雷锋”跌入“耍流氓”的行列中,有多少人在唏嘘:你活该吃亏啊,谁让你每次都只考虑别人不照顾自己……


就像网上那个最经典的提问帖,“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了,你会不会第一时间去扶?”大多数的回答,都是怕讹人,不愿扶,要扶也要提前拍照留证。


冷漠,并不是专属于我们90后的名词。50后与90后,都有人见义勇为;50后与90后,也都有人杀人放火。但善良一定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品德。


身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可以责怪社会的冷漠现象,但一定不能丢掉为人善良的本能。


无私的奉献者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名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说青年不应该暮气沉沉,在思想上应该超越物质主义,做有理想有献身精神的年轻人。


什么叫献身精神,无论是在《芳华》里还是在任何一个战争年代的戏中,那些革命者的身上,就是献身精神。在动荡年代,当国家和生命都受到威胁时,一定会被激发出献身精神。



但到了现在,90后却变成了没能继承先辈良好品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就显得自私、自我。


有人用这样一段话来批评90后:他们既缺乏5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6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是精神缺钙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


90后虽没经历过保家卫国的动荡,但因学业、求职、房价、教育等巨大压力下,身为年轻人却已倍感沮丧。大家都想着如何能在时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社会淘汰,都修炼成“佛系”,就更谈不上所谓的献身精神了。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个性不是原罪。


在《芳华》中回看50、60年代人的青春,在现实中90后正经历着青春。


你看电影中描绘的那些年轻人,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再对比当下90后的关键词,不是“丧”就是“佛”。在一篇网文中看到有位50后的长者这样说:我们那个年代啊,这个年纪都在积极投身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哪像你们现在这样没斗志。



于是有人说,90后真是最差劲的一代。


因为我们没有每天打鸡血一样的状态,没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没有时刻胸怀天下,我们就是最不好的一代吗?其实不然,因为每一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90后的个性与前辈有差异,却并不是原罪。


根本就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然我们的社会怎么能还是朝前进步的?只不过是这个年代不再是盛产伟大民族英雄的时代了,90后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社会贡献价值,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为什么我们看着怀念老一辈青春的电影也会觉得触动?因为我们能看到电影中那些人后来的命运,但我们自己的,因为正经历,所以才会时常忐忑不安。但正因为没有人能永远青春,青春才有了珍贵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在时代变迁中把握住自己命运。


50后的青春与90后的青春,不尽相同,又存在共同,我们也能在回顾前辈青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我觉得作为90后,现在的人生经历才是最为珍贵的。


因为回忆起的是“芳华”,正经历的才能叫青春!


快餐阅读

沈阳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3次地震:最高5.5级,震中在故宫附近!

中国的大学生用脑洞征服世界?认真起来自己都怕!

“因为一顿早餐,我得到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佛系90后日常:嘴上高呼阿弥陀佛,内心默念mlgb

个人可以有多抠?你占便宜的样子真丑!

执行主编:彼岸鱼


只爱大学生


出品:大笑传媒

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总监:杨梓 | 运营总监:庞佳琪

投稿或意见反馈

QQ/微信:8712449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