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4


同事最近在准备考研,办公室里经常能听到她的感慨:


“上学的时候那么闲,不好好学这些知识,上了班却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出来学这些,你说我这是何苦呢?”


想起一个前辈曾经教育我的话:

以后流的泪,就是当初想不好好学习时脑子里进的水。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宁愿进入社会后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在上学时吃学习的苦?


题主的两个朋友,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就是说,当我们生活不如意时,得过且过也能过得去。但当我们学习不如意时,就真的会意识到自己有多差劲。


所以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会选择前者伸手可得的欢愉吧。

 

 

觉得学习苦的,一定没挨过现实的耳光


上中学的时候,临近高考时,班里有个男生忽然辍学了,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就想早点步入社会打工赚钱。


因为文科班本来男生就少,所以我们其实关系都还不错,他辍学后我们也没有断了联系。


他现在的生活还不错,做了程序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当初辍学后的一段经历,算是十分坎坷了。


刚开始辍学的时候,他还踌躇满志的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但很快现实就给他上了一课。


因为没有学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找一份可以生存的工作都成了问题。他做过服务员、推销员、在酒吧当过学徒,但每样都做不长久,频繁被开除。


在酒店当门童被客人嫌弃没文化不给小费,在餐厅做服务员的时候因为一次常识性错误还差点酿成大祸。


总之,就是特别坎坷了。


后来学了开货车,成了一个跑长途的大货司机,经常十几个小时都在路上奔波。


有次送货到外地,在货站见到一个小孩埋在一堆货物中学习,过去问是货站老板家的小孩,周末的时候会来帮爸爸一些忙,但在帮忙的间隙中也不忘学习。


我那位同学问那小孩为啥这么刻苦,小孩回答他:“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会像爸爸那样又累又忙,更辛苦啊!”


可能从那个小孩这句话开始,我那个同学就开窍了。回顾了他辍学的这段时间,仿佛吃尽了人间的苦,再想想上学的时候,学习哪还是什么辛苦的事情啊?


再后来他就报班学习了计算机编程,成了一个程序员,前阵子因为业务能力出色,又升了职。


以为学习是件苦差事,但现实会告诉你,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生活的苦被迫要吃,习惯习惯也就习惯了


为什么生活的苦让人麻痹,学习的苦让人清醒?


因为学习是需要我们主观意识的,而生活的苦往往是客观得来的。没有人会主动去找苦吃,所以宁愿“被迫”接受生活的苦。


而习惯习惯,也就习惯了。


我采访过周围的朋友,包括我本人在内,都觉得生活或多或少是不如意的,而大家都觉得会有这种不如意是正常的现象。


说到底,是我们大多数认为的苦,也没有到达让我们忍无可忍的程度。


因为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你会自发地挣扎起来改变现状。


与其说是苦,不如说是一种来自生活压力的烦闷。而改变这种烦闷的方式有90%的人都会用娱乐来转移。


打一盘游戏,追几部剧,就可以化解我们这种烦闷,谁会想到用学习这种长远的方式呢?


虽然这种烦闷之后还会卷土而来,但我们已经习惯且麻木了呀!

 


必须吃生活的苦,让我们无暇顾及学习


无论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学习过程,最终都会要步入社会,就一定要面临生存。


当我们疲于为生计奔波时,很容易忽略学习这件事。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己曾经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是很难过的,所以终于脱离的时候就不会想再主动回去。


恰好这时又有生活所迫的压力,让我们反应不过来,更无暇顾及学习。


吃生活的苦,耗尽了时间、钱财、精力,也让人没了吃学习的苦的机会。


很多人曾羡慕咪蒙有一夜爆红的机会,虽然对于她的一些观点很多人反驳,但听说过她的遭遇后,对于她会红这件事我还是很信服的。


首先,她吃过生活的苦。


童年坎坷,父亲外遇,母亲软弱,难觅庇护,阅尽世间冷暖。


其次,她还不忘学习。


7年中文系苦读,看过的哲学、文学、历史书,摞在一起比20个郭敬明还高。12年南都首席编辑,火眼金睛阅稿无数。时至今日,在高强度的自媒体工作下,还不忘保持一周一本书的习惯。


学习的苦,是枯燥的,是短期没有回报的,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绝望的,是长期没有出路的,看不见,摸不着,谁都不想吃。


但即使生活艰难,学习仍然是改变它的最好方式。



我们常以为生活是痛苦的,学习也是痛苦的。


其实真正苦的并不是学习和生活本身,而是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你可能还想看


在沈阳月薪多少才能有安全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异地友情

母亲节,别在朋友圈说爱她

从18岁到28岁:5.12大地震后的生死十年
结婚请帖,其实真名叫“红色罚款单”


▍资料综合自:知乎、网易公开课  ID | open163、 富书(ID:zhongchoudushu)作者 Ray先森

执行主编:彼岸鱼


只爱大学生


出品:大笑传媒

辽宁龙源教育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总监:杨梓 | 运营总监:庞佳琪

投稿或意见反馈

QQ/微信:87124497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