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酒闻茅台镇上的故事

李葉飛 植物星球季节店 2022-12-12



贵阳至仁怀,一路浓雾,车速如龟行。从仁怀至茅台,十二公里,全线下坡,迅速抵达赤水河谷,如同一头扎入酒坛,满镇酱香。 


赤水河不赤,碧绿清澈,因为来的不是时候。当地人说要在汛期雨季,河水才会变红。 

茅台乡土地理上的解释是,当地地层由沉积岩组成,为紫红色的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这类岩石具有非常好的渗水性,红颜色就进入水中,所以在夏季雨水多的时候,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两岸红层渗入,于是河水变红。因此人们称此河为赤水河。 


这个叫法很早就有。在唐朝天宝年间,唐南征南诏的一篇檄文中就出现了"赤虺河"的名称,而赤的解释就是"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这个雨涨的时间差不多是农历三到九月,另外半年时间,赤水河的水量出奇的少。 


这些渗入河水中的物质,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人说这些微量元素对茅台酒的酿造起到了不小的贡献。河水至今清澈无污染。早在1972年,周恩来就明确指出:在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而影响酿酒用水。河流的周边山里,有很多矿产,但至今开矿都没有影响到它,因为在这条河流,不仅酝酿了茅台酒,一路过去还有潭酒、习酒、郎酒、董酒、怀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实在毁不起。 


但对能酿出茅台酱香酒起到根本作用的,还是茅台镇所处的特殊小环境。茅台处在河谷中,风速小,冬暖、夏热、少雨、少风。当地的酿酒师傅说,这地方就像是一只大酒窖,是少有的优质酿酒地。特别是到夏天,镇上的气温可以到五十度,又没什么风,所有男人都光着膀子, 太热了,穿不上衣服,这样高温的气候非常适合酿酒。 


大概也因为这个独特的气候环境,茅台的酿酒历史非常悠久。 不专业的推测如此:闷热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微生物群的繁衍生息,粮食不易存放,时间稍一久即刻发酵,便出现了原始的酒。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濮人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川黔地区特别多,有一个说 法:现在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是濮人的后裔。 


赤水河边的这些濮人擅长酿酒,到了汉代,当地就出现了一种 叫“枸酱”的酒,这是一种由构树的果实酿造而成的酒。因为古人酿造果酒无下胶、精滤过程,酒体浓厚不清,故称为“枸酱”。这个酱却不是我们现在所谓茅台酱香酒的酱。这个浓稠的酱酒非常有名的。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公元前135 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 “甘美之”。 


虽说这种“枸酱”与现在的用高粱酿的茅台酒没什么先后继承 的关系,但是为什么其它的地方没人做“枸酱”酒,或是做的 “枸酱”酒没有出名到让使臣专门绕道取酒来拍皇帝马屁,说明了茅台这个地方实在太适合酿酒,哪怕是构树果实酿的酒, 也比其它地方甘美许多。 


茅台镇上适合酿酒的地方并不大,超过一定范围,所酿的酒,质量就下降了。比如海拔稍高了一些或距离远一些,就相当于离开了这个天然大窖坑,所酿的酒会差一截。茅台镇上的酿酒师,轻易就能喝出这酒是赤水河东岸还是西岸的酒厂酿造的。 


所以,在适合酿酒的范围,有地就做酒,一寸都舍不得浪费。 比如,镇上的路都很窄,一是山路难修,二就是土地昂贵。拓宽马路自然还不如多留点地挖窖坑酿酒。小小的茅台镇,堵车几乎是常态,除非进镇办事,否则一般车辆都走外环。外环一圈就好比是绕着酒缸底走了一圈,闻着镇里几百家酒厂的酱香味。除了占据这镇中心的巨无霸茅台酒厂,其它酿酱香酒的酒厂大部分散布在周围一圈。 


若在茅台镇上行走,到处都是茅台酒厂的影子。但在百多年前,酱香型酒的发展却是由好几家烧坊之间的竞争而得到推动。 


清代以前的茅台,酒业并不发达,但是盐运业发达,是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水路的终点,陆运的起点。盐运的发展与酒业的发展逐渐扯上了关系。 


当地有饮咂酒之俗,清道光时仁怀直属厅同知陈熙晋到任后写过这样的诗句:“浅筒深汲酒,厚薄箬包盐。”前一句说明当地人喝酒尚咂酒,以竹管吸之,后一句就提到了盐。在清乾隆 年间治理赤水河之前,赤水河流域人烟稀少,场镇不多,酿酒业不发达,人们酿酒多为自酿自饮,极少出售,场镇所出售的酒,均来自四川江津的松既、白沙、朱沱一带,且量不大,多由经营者雇人从产地挑回。 


当时运酒的装具非常有意思,叫作“酒卮子”。酒卮子采用赤水河下游盛产的竹子为原料来制作,它一般高一尺六七,为 底部、口部小、中腹大的圆柱形,底部直径约一尺,腹部一尺 二三,口部约四五寸,用竹篾丝编织成型,内用皮纸糊实,再 刷上熬过的熟桐油数道,使之坚韧而防漏。同时,在编酒卮子时,要在其腹部用竹蔑绞织成四个耳朵,分列四方,以便搬运 时拴绳子挑走。另外,每个卮子还要竹丝编盖子,仍用皮子糊 好刷桐油而成。由于桐油是经过熬制的,因此没有生桐油的异味,装酒也不窜味。一般每个卮子可装酒五六十斤,方便长途 挑运。酒卮子装好酒后,还要用猪尿脬封其口,再用细麻线扎紧,再盖上盖子,以免挑运过程中酒从卮子口荡出和酒跑气。 


这种用酒卮子挑酒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在交通困难与包装不先进的古代社会,茅台村所产之酒,大抵也是通过酒卮子装运到各地销售。而且这种酒卮子中的某些工 艺,比如用猪尿脬和麻绳封扎口,就成为早期茅台酒包装上用的一项封口技术。

 

之所以在这么不方便的情况下,还要费尽心思往来运酒,因为 那些盐运工人长年累月在潮湿的环境中超负荷工作,都不同程度患有风寒关节疾病,酒可以缓解疲劳,用酒泡药也可治疗那些风湿疾病。随着运盐业的发展,酒的销量越来越大。不少商人发现了商机,开始在茅台本地酿酒。据清代《旧遵义府志》 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这已是一个非常大的规模,并且有着响亮的名声。1843 年,清代诗人郑珍就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但现在意义上的酱香酒,是在清光绪时期,承担盐运的四大号 之一的永隆裕老板华联辉进入酿酒业之后才诞生的。他在茅台开设了酿酒作坊——“成裕烧房(后改为成义)”,从泸州请 来酿酒师,按照赤水河中下游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摸索总结 出一套酿制工艺,并通过不断完善,酿制出名扬四海的蒸馏型白酒——茅台酒。清末民初遵义人赵恺(乃康)在他的《近泉酒因》中记道:“其品之醇,造法不易,他处难于仿制,故独立茅台称之。” 


成义酒房酿制出来的茅台酒,随着其质量不断提高,以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气的特殊风格,被往来于赤水河上的盐船,往来于盐运道上的客商,带到泸州、重庆等川江沿岸,传入遵义、贵阳、安顺等贵州内地,逐渐引起人们的认识与接受。这就是后来有着盛名的“华茅”。 


其它酒坊也开始造类似的酒,王姓出资建立了荣太和烧坊 ,后改为荣和,被称为“王茅”。赖姓掌控了“恒兴烧坊”,并将生产的茅台酒商标改为 “赖茅”。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登上世界名酒宝座,其实是华茅和王茅两家的酒,两家后来为争到底是谁获奖,一直闹到贵州省政府。正因为在巴拿马获奖,茅台酒的名气越来越盛。 


此时华、王、赖三家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各种手段使尽。赖茅针对成义的“百年老窖”商标,特别在自己的商标上注明是“用最新的科学方法酿制”。成义酒厂则大登广告,宣传华茅的传统特点,并且把酒的售价始终保持在赖茅之上,表示华茅的质量比赖茅高。随后,赖茅就提价,而华茅也跟着提价。 市场上一度出现了几家酒厂竞相提价的现象。 


现在再来看,白酒市场的提价现象,几乎就是当时茅台酒价格 竞争的翻版。在茅台镇上,能看到不少酒厂,宣传他们的或传统或科技的酿造工艺,仿佛就是当年华茅和赖茅。 



53度陈年酱香型白酒(20)

超低价格只在年前,只能整箱(六瓶)团购

这样的价钱只是临时来一下,很快就会下架

这是我们第二次“助兴”活动

很多人领教过一次,就是价格低的吓人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进店购买

受不了53度白酒,现在也有超美味的无酒精香槟



曆 和 書 本 | 茶 與 食 物 | 自 然 之 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