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儿远嫁4000里,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泪点低的别看……

甘北 甘北 2022-01-13

本文作者:甘北
首发公众号:甘北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大润发发布《“老漂族”逛超市报告》。

忙着给咕咕喂饭,随便翻了下,没想到现在超市的洞察还挺深刻。提到了老年人的三点一线,也说到了老年人逛超市的惯常路径,其中一项数说七成随迁老人来逛超市,都会跟店员唠唠家常,我心里咯噔一下。 

咕咕一岁以前,都是婆婆在带。

那时婆婆跟我们挤在一套七十平米的二居室里,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给孩子穿衣洗漱、冲泡奶粉。
我和老梁八点钟就得上班,接下来的一整天,孩子都是她在照料。
我至今还记得她背着咕咕的样子。
一条80年代的红背带,上面印满牡丹花,咕咕被包裹着绑在背上,露出一个小小的头。后来天冷了,婆婆又从市场买了一张毯子,裹在背带外面防风。
她不打牌,也不爱看电视,最大的乐趣就是背着咕咕下楼散步,跟同样进城带孙子的老人们聊天。天南地北,口音大杂烩,有些是一个人来城里帮忙,有些是老俩口一块儿来帮衬孩子。
他们的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不便和无奈。
住在楼上的王阿姨来自四川,儿媳却是正宗广东人。
一个无辣不欢,一个口味清淡,吃辣的可以勉强不吃辣,不吃辣的却无论如何吃不得辣。
于是便只能老人迁就儿媳,餐桌上渐渐统一了风格,白切鸡、清蒸鱼、白灼菜心……六十岁的年纪,为了孩子重新学习做菜,也尝试改变自己坚守了大半生的口味。
但有些事能统一,有些事却很难统一。
比如带孩子的方式。
儿媳是个讲究人,每天都要用纱布给孩子漱口,小娃娃对此相当抗拒,每次都嚎得惊天动地。老人心软,见不得孩子哭,便总是偷偷省掉这一步。
后来还是被儿媳知道了。
老人心虚,说牙都没长全的小娃娃,哪用得着刷牙?
儿媳妇听了没多言语,但自此每天上班,总要给孩子漱完口再出门。
又比如一些生活习性。
年纪大了难免耳背,自己听不见,就生怕对方听不见,接电话从来都用吼的,声音震天响。
偶尔老伴来了电话,没留意聊了大半小时,挂断才发现吵醒了正在睡觉的小孙子。
儿子儿媳没说什么,自己倒先尴尬起来。
再下次接电话,便总是躲进房里,做贼似的,压低了声音。
王阿姨说,其实孩子们很好,各方面都对她很照顾,夏天她说床单不舒服,立马给换了凉席,冬天没有暖气,儿媳还特意给她买了电热毯。
可是两辈人,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住在同一屋檐下总难免有不自在的时刻。王阿姨懂得换位思考,却又总暗暗盼着孙子快些长大。快些长大,她就可以回到乡下,乡下多自在,可以打牌,可以扯大嗓门,进门不用换拖鞋,出门不用换衣裳。
而对于更多“老漂族”而言,随迁异地还有一个更大心结:老伴儿。
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身子骨难免有些抱恙。一个进城带孩子,另一个便不得不独自留守。
楼下一位湖北老太便是这种情况。
俩老口风雨同舟三十几年,大半辈子从没分别过,临老临老了,却要体验两地分离之苦。
老先生身体不好,近十年的高血压,老太太不放心,便每天跟他互通电话,确认健康状态。
血压正常的一天,老太太便眉开眼笑。
血压飙高的一天,老太太的担忧是写在脸上的。
即便是跟别人聊天,嘴里也总挂着这么一句:“我那老头又不会做饭,一个人可怎么办?”
每每想到这个细节,总有说不出的心酸。
只因我和老梁亦然。除了婚后前两年各自上班,其后每天都腻在一起,一天二十四小时从未分开。我们之于彼此,就像彼此的手,彼此的脚,彼此的心脏。
我有时候也会问他:“倘若我们老了,咕咕要我帮忙带孩子,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老梁总是开玩笑道:“他敢!谁都不能拆散我俩!”
但我们都知道,倘若真有那么一天,身为父母是无法推辞的。
有钱或许能请保姆,没钱又当如何呢?
房价、物价摆在跟前,两份工资都未必养得起一个家。
一个辞职,另一个在家带孩子,经济压力太大了。可如若不辞职,孩子怎么办呢?
如果可以选择,又有多少老人愿意认领这份差事,忍受着背井离乡、两地分离、生活习性天差地别的苦,将原本可以安享的晚年,耗费在家、买菜、带娃三点一线上? 

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此外还有部分流动老人是为了与子女团聚而自行异地养老和务工经商。

看完这组数据,只想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人一旦做了父母,哪怕是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也总在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减轻负担,为了下一代,为了家庭的和谐,费尽心机地燃烧每一份心力。
譬如我的婆婆。她在我家那会,我总讶异于她的好精力。
那时我的公司刚成立,一切都待摸索。她怕孩子吵到我,总是一大早就背着孩子出门。
带娃、买菜、做饭,像一个超人,事无巨细地把家照顾得妥妥帖帖。
周末放假,我们想让她休息一下,她却总说:“没事,你们不会的,我来更快更好。”
我曾傻乎乎地以为这是一种天赋、一种精干,一种在常年劳作中累积出来的经验和能力。
直到这两年,咕咕长大了,再不需要他们操心,婆婆安心回到广阔的乡下,每天种种菜、串串门、打打牌、看看电视……我才陡然醒悟,什么不爱打牌,什么不爱看电视,什么天生能干,什么精力旺盛,不过都是浓烈而厚重的爱啊。
她只是明白,她不辛苦,她的孩子就必须加倍辛苦。她不分担,就再没别人帮她的孩子分担。
她老了,挣不了什么钱,也给不了我们更多,唯一可以奉献的,便是用这幅尚且硬朗的身子骨,力所能及替我们阻挡原本扑向我们的风雨。
婆婆是这样,妈妈也是这样。
再后来,婆婆因为自身身体和公公的养殖场原因,没法再帮我们照料孩子。爸妈便又接过了这一棒。一样的,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如同复刻。
小心翼翼地询问老梁的口味,把重油重辣的湘菜,换成清淡鲜香的粤菜。
生怕吵到我们休息,早上洗漱都很小声,总要趁咕咕还没睡醒前,准备好全家的早餐。
一天的活动场所,不过就是小区楼下、超市、幼儿园……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不知道他们曾幻想过的老年,是在此处或是别处,是含饴弄孙或是潇洒自在,去旅游,去购物,去做SPA……
但此时此刻,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像一面厚实的盾,沉默地,硬挺地挡在我们跟生活的风风雨雨之间。爸妈在,生活便总有托底。不管在天南,在地北,在繁花深处,在泥泞低洼。
说到此处,又想起另一桩事儿。
我有个朋友是独生女,为爱远嫁几千里。
她曾为婚事苦恼良久,怕爸妈不同意,又怕在婆家受委屈,更怕父母无所依。
后来烦恼出乎意料地解决了,是父母给出的解决方案——两个六十岁的老人,抛弃了大半生的朋友、同事、乡音、乡俗,随她一同,在千里之外,安了个新的家。
六十岁,背井离乡,从头再来,爱之深重,难以言表。
说到“漂”,总难免想到蒲公英、浮萍,谁想做蒲公英,谁想做浮萍呢?
不过千里万里,皆为爱尔。
如果你的身边,恰巧也有这么一位“老漂族”,不管他们是为了什么背井离乡,都请对他们好一点、再好一点吧!因为他们的晚年,也很可能是我们的晚年。
毕竟,人生是一场轮回,爱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