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凿齿到解玉砂
红山文化神面体横而扁,两侧有突榫及勾形物,和那里的勾云形玉佩之意匠约略相通。其旋涡眼系由两颊下部琢出的沟槽沿抛物线向额前沿伸,再从内眼角向外卷绕,围住镂成圆孔的目睛(和此立鸟玉件之神面上的眼型如出一辙)。红山玉神面的底部皆雕出一排巨齿,或五枚,或七枚,极具特色。《山海经·海外南经》与《淮南子·本经》均提到古有神人或神兽名“凿齿”,郭璞、高诱在注释中都说其齿状如凿,则正和红山神面上的大牙相合,故不妨暂称这类神面为玉凿齿。但是,为什么要让神人或神兽的牙齿这么突出,就不得而知了。有一点可以确定,牙好胃口就好,再硬的食物也嚼的动。
我手中恰好就有两件这样的玉凿齿。一件为石质,呈墨绿色;另一件为河磨玉(料),呈淡黄色。我觉得了解新石器时期文化,一定要从各种不同文化期器物的材质入手,这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就红山文化的玉器而言,多为岫岩玉与河磨玉两种,而所谓石头中还包含鸡血石和玛瑙。最近河磨玉被市场热炒,大有跟和田籽料一决高下之势。
其实我觉得就算河磨玉属于籽料,也暂时无法跟和田籽料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河磨玉这种提法太过含混,很多基本概念都搞不清,一会儿说它是岫岩玉,一会儿又说不是,远不如和田籽料这么干巴利落脆。私下里也把河磨玉与岫岩玉暗自做过比较,感觉上河磨玉在细腻程度和油性方面比岫岩玉好些,但最终还是分不太清楚,问题就是出在河磨玉到底是不是岫岩玉上。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拿到设备上一测就测出来了。但是,科学代替不了经验,更无法代替审美。这才是玉文化的广阔天地。
再有就是河磨玉的产地。红山文化属于北方草原文化,不管哪种文化,就地取材是肯定的。大体来说,河磨玉分黄绿两种。黄料产自岫岩县偏岭乡细玉沟的黄白老玉玉矿。绿料源自海城市孤山镇、析木镇的一些绿色老玉矿。地点在偏岭往北的方向。除了产地不同,两种颜色的玉料还分布在两条不同流向的河水中。这两个地方我都没有去过,但光是看资料中的描述就挺有意思,觉得这其中有很多玄妙。
良渚文化的玉器用料大部分是透闪石、阳起石软玉,莫氏硬度在6—6.5左右。此外还有矾石、蛇纹石和萤石等材料。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文化期的玉料,都不是什么秘密,一查就能查到。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琢玉工艺,因为很作制玉工具看不到了。就拿良渚玉器来说,那么细密的阴刻纹饰,到底是如何刻出来的,就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是采用旧石器时期的传统技艺,有人认为是用鲨鱼牙齿刻出来的。有人做过实验,让很多人穿着草鞋在水边走,最后把草鞋堆一起烧掉,剩下的就是解玉砂。
我收藏了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的缀玉覆面,材质为产自临淄一带的滑石。它们被打磨的薄而平整,周边钻有供细绳或金丝银丝穿系的小孔。逛过临淄古玩市场的人都知道,滑石(与岫岩玉、昆仑玉以及蓝田玉一样,被视为地方玉的一种)在当地大量使用,不光是覆面,还用于制作玉环、玉璧、玉琮等。与其它地方玉所不同者,滑石的质地极软(硬度可能连4都不到),恨不得用指甲就能在上面刻出划痕。
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