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虫及鱼凫
1986年7月的一天,四川广汉市南兴镇三星村一家砖厂的工人们正在挖土,当时天气闷热,工人们没干多久便汗如雨下。当他们一锄头下去,非但没挖到土,反而听到噹的一声,举世震惊的三星堆遗址就这么被发现了。7月至9月间,人们在一号祭坑和二号祭坑内发掘出了金器、玉石、青铜器、象牙等奖金7000件蛤蜊衣物,其中就包括青铜面具(人面和兽面)。它们叠放整齐,如同世界上的其它神祗一样,每件饱受了人世间的烟熏火燎。
其中人面具又分两类,一类是脸壳式面具,造型外凸内凹,器壁较薄,形状与真人面孔相仿佛或略大于真人面孔。这类面具都有穿孔,可以佩挂于人的面孔上。另一类为人头状面具,头像有大有小,从20多厘米到40厘米不等。这些头像都制作成空筒状,头部有冠饰,形状不一。有的冠上饰以翼翅,有的为平顶冠;无冠饰的头像,则以发辫盘于头上,或在脑后饰蝴蝶型花笄。所有这些头像均在颈下端前后位置铸成倒三角形。这种面具不能佩挂于面孔上,而是戴在或者顶在头上,并用某种方法束缚加以固定。
这些面具的神态和特征也各有不同,有的眉阔大眼,表情凝重;有的长耳招风,眼珠突出如柱;有的大嘴咧至耳根,双眼微闭,神态安详。无论表情如何,它们个个来路不明。有人觉得它们多少具有印欧人的特征,还有人认为眼球突出者,就是蚕丛的形象。《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自打三星堆被发掘以后,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
蚕丛及鱼凫都是蜀人的祖先,蚕丛东北人容易读成馋虫,喜欢教人打渔。鱼凫是蚕丛的孙子,喜欢教别人栽种柳树。我觉得这祖孙俩太逗了,教给别人的都不是自己的长项。按理说,蚕丛应该教人种树才对,而且种的是桑树;而鱼凫才应该负责教人打渔。但古人忌讳桑字,所以中国养蚕的桑树都是野生的。
关于纵目,不光是三星堆文化才有,列维—斯特劳斯(不是劳斯莱斯)在他的《面具之道》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皂诺克瓦不是眼窝塌陷,就是半睁半闭,这是因为她永远被耀眼的光芒晃得睁不开眼睛。
与之相反,斯瓦赫威的眼球突出:这种解剖学体征说明,它不会被照得睁不开眼睛。因此,斯瓦赫威面具的圆柱形眼球代表着一种不受任何干扰的目力,虽然这个说法还有待证实。看来,在整个北美地区的神话和仪式上,圆柱形扮演的角色在于把握和固定相距遥远的事物,并使之产生直接的沟通。
按照特林吉特神话,骗人的天神乌鸦在离开印第安人之前警告说,待它返回大地时,任何人都不能用肉眼直视它,否则就会化成石头。所以,人们只能透过一个用烂菜叶子卷成的筒去看它。因此,当拉贝胡兹的船队于1786年驶近海岸时,附近的特林吉特人曾经误以为这群巨鸟是乌鸦以及扈从,因为那些船帆宛如鸟的翅膀。于是,他们赶忙制造出一些奇怪的望远镜。他们以为,突出的眼珠可以使目力大增,因而能够为他们定睛观望眼前的壮观景象壮胆。
阿拉斯加北部的爱斯基摩人以及地居偏东部的所谓“属铜的”爱斯基摩人均与德内人为邻。他们把暴突眼珠跟目光犀利联系起来,或者将其看成是在黑暗中费力眺望的结果。
我觉得斯特劳斯上述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三星堆无疑有一定的帮助。照此说来,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三星堆人是自带望远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一定要搞清楚顺序,先有的蚕丛及鱼凫,后有的三星堆文化,最后才有的马云什么的。
关于三星堆年代,一号坑属于商代中期稍晚,二号坑相当于商代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殷商玉器中也发现了一件三星堆头像,不仅头上和颈部都有两条凹槽型装饰,还有标志性的凸出的鼻梁和水滴形大眼。后面有穿孔,可以用来佩系。有人从这件器物上,看到了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商文明的相互交融与影响。类似的洞见,恐怕也是通过望远镜或者纵目才可以看到。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