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片丹心向阳开 | 将评弹艺术视作生命的一位老党员——记优秀共产党员陈希安

会员工作处 曲艺杂志融媒 2022-07-15




编者按         

2021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喜迎建党100周年,《曲艺》杂志融媒特推出“一片丹心向阳开”专题,通过对奋斗在曲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集中展示,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宣传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星火精神,展现他们的真挚情怀和良好风貌,发挥他们的道德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展现曲艺界健康向上、见贤思齐的思想风貌,为讴歌党的百年历程提供曲艺人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坐标。


本文摘选自2017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编写出版的《曲艺界优秀共产党员风采》。









将评弹艺术

视作生命的一位老党员


——记优秀共产党员陈希安




人物小传:


陈希安,男,1927年生人,汉族,祖籍上海。上海评弹团创始18艺人之一,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评弹团副团长。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09年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被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心系国家“十八艺人”开先河


1951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评弹名家荟萃于上海滩,“响档”辈出,流派纷呈,蔚成海派。着长衫旗袍的“说书先生”,借舌底波澜,以一块醒木、一把折扇或琵琶三弦,话说古今,弹唱雅韵,征服了上海之人,上海由此成为评弹的第二故乡。说书先生们收入“颇丰”,陈希安与其他17名声名显赫的评弹单干艺人怀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响应党的号召,在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的领导下,自愿放弃高收入,自觉组织团体。经两次打申请报告,终获批准。1951年11月20日,上海评弹团举行了成立大会。陈希安同志曾回忆道:“评弹团建立才一天,我们‘十八艺人’就穿着解放装,背着简单行李,冒雨直到安徽淮河工地上参加劳动,并通过体验生活,吃高粱饼、胡萝卜丝,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半月排出了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当时该中篇在拥有500个座位的沧州书场演出,诞生了连演3个月场场客满的新纪录。后来创作的中篇评弹《王孝和》,又创下了在有1000个座位的静园书场连演连满一季度的新业绩。上海评弹团在成立之后,集中了一批著名艺术家,又重新排练出了听众们百听不厌的传统长篇经典选回,如《玉蜻蜓·庵堂认母》《秦香莲·迷功名》《珍珠塔·妆台报喜》《描金凤·玄都求雨》《白蛇·大生堂》等书目,经反复修改锤炼,终于成为书坛的传世珍品。陈希安同志也积极创排了传统和现代的多部书目,如《陈圆圆》《荆钗记》《年轻的一代》等。70年前成立的国营评弹团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促进了评弹事业的发展,这离不开老同志们的无私奉献。



不怕牺牲“慰问团”送乡音


1952年,陈希安同志下工厂,到上海电机厂参加劳动。不久后,接上级通知,和唐耿良、朱慧珍3人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赴朝鲜战场前线进行慰问演出,慰问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了朝鲜,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他频繁穿梭于各个战场,一般全在坑道里演出,而且还是黄昏时刻,越演天越黑。有一次,刚刚演出完毕,坐在卡车上,在过鸭绿江时,只看见飞机上扔炸弹,志愿军高射炮打飞机,夜里开车全不打灯,后面一个炸弹下来,大家全紧张得不得了。虽然当时只有25岁,不过当时的陈希安同志内心却感慨到:“能为志愿军战士们奉献一场场满载深情的演出,能给在艰难战斗中的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哪怕牺牲也是光荣的。”还有一次在平地上演出,四面全是山头,山上架好机关枪、大炮,碘钨灯锃亮,场面惊心动魄,他印象极深。回国后,陈希安同志又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汇报演出,把前线战士们的故事广为传扬。


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合影


关怀青年“副团长”勇担责


1988年,年轻的周云瑞之子周震华担任上海评弹团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团长,而陈希安同志虽还有几个月就要面临退休了,为辅佐青年同志开展评弹团工作,担任了副团长的要职。陈希安从演员变成了领导,除了演出任务,他身上还承担着弘扬评弹艺术、振兴评弹的重任。当时,上海评弹团作为差额拨款单位,观众逐渐减少导致演出收入减少,缺少优秀新剧又加重了观众的流失,经营状况堪忧。评弹团职工工资都不能保证,何谈创作。这个时候,陈希安同志用自己多年累积的人脉,到处游说,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上有识之士的理解与支持。“那时,我除了上班、演出,还要做大量的沟通、游说工作,真的是疲惫不堪。为了落实赞助资金,我花了成倍的心力,甘苦自知。”陈希安同志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淡然一笑。


退而不休“艺术老师”倾心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艺术曲种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困难重重,为使传统的评弹艺术得到延续与发展,退休后的陈希安同志“退而不休”,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一代评弹演员的工作中,间断性担任上海评弹团在上海戏曲学校评弹专业班的艺术老师十余载,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评弹教学的第一线。在教学工作中,他不顾年事已高,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也坚持骑脚踏车30多分钟赶赴戏校为学生上课。上级领导想给他安排专车接送,他拒绝了,“我实在是不想麻烦他人”。只要团里需要他,只要团里的青年需要他,陈希安同志总是不计报酬、有求必应。2012年的夏天,刚在苏州结束了第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评委工作的陈希安同志,不顾身体的劳累,应邀为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展开了一堂“艺术谈道”的讲座。结合在评弹艺术节评委工作期间所体会到的一些感想,他向在座的中青年演员们分享了他在评弹艺术上孜孜不倦探索进取的点点滴滴,并对青年演员的成长提出了中肯殷切的希望。他给在座的青年演员们讲述了“十八艺人”建团之初的种种不易,“当时,无论是精力、物力还是财力上,老艺术家们都花了很大的心血,作出了诸多的牺牲才换来了现在的上海评弹团,只有明白了上海评弹团的来之不易,才能更珍惜当前,更努力继承发扬好上海评弹团的优秀作风,出人、出书、走正路。”上海评弹团的排练厅经常能看到他指导年轻一代“弹唱”的身影,小青年一个字咬得不准,一个音唱得不准,他都要叫停,并亲自演唱示范给学生们听。从1987届高博文等最早的一批学生到最新2013届毕业、已登上江浙沪书场的“小说书先生”们,这几代青年的培养都离不开陈希安同志的无私奉献,陈老将自己毕生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评弹的传承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视频来源于网络


倾囊相授“珍珠塔王”破传统


在艺术实践的积累中,陈希安同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了使长篇弹词《珍珠塔》后继有人,他打破了评弹界惯有的门户之见,和师兄倪萍倩合作的100多回手抄演出本无偿赠予高博文,虽没有磕头拜师,但对他倾囊相授。高博文曾这样说道:“陈希安老师是真正党的人民艺术家,他从旧社会的红艺人成为了新时代的人民艺术家,思想上经历了转变,摆脱了‘光环’,他给我的手抄演出本,我至今保存完好。那是他几十年来心血的结晶,这部唱本已比原来的《珍珠塔》脚本有了发展,几十万字都是他长期努力钻研评弹艺术的见证,弥足珍贵。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艺术家,陈希安同志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院团的建设和发展,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无私奉献。虽已耄耋之年他仍坚持政治学习,他常说:“生命不止、学习不止,虽然年龄大了,不能经常参加组织生活,但我也坚持读书看报,要终身学习。”上海评弹团的领导们曾接到过已经退休多年的过陈希安同志的电话,嘱咐团领导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硕果仅存”的创团评弹“十八艺人”,他依然心系评弹,坚守评弹教学的第一线,始终以一个老党员的实际行动为评弹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倾力奉献,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榜样。



(作者:张敏智




《曲艺》杂志社微店,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