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教授:回国是用数学计算出的“最优解”






算法数学俱乐部

日期2020年01月28日

正文共:1509字0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来源:东方财富网


曾经,有一个在美国“暴富”的机会摆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宗润弘面前。当时,26岁的宗润弘还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员,他的成就和才华引起了美国华尔街一位高层人士的注意。对方许诺,如果他进入华尔街,可以直接当基金经理,这个“差事”几年内就能赚取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利润。
他真去做了几个月,收益也不错,但最终还是回头了,他明白学术研究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生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每一步都可能决定命运的方向。现代社会里,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直接的“变现”方式是很多人热切追寻的目标,但不是宗润弘的。
即使放弃了来自华尔街的高薪邀约,宗润弘仍然是个一路开挂、“金”光闪闪的年轻人:30岁就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几个月后即将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采访时,他说起这些波澜不惊,淡然的背后是他对自身实力的笃定与自信。2010年成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并被顺利录取后,宗润弘希望拜业界“大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ános Kollár为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搜索到Kollár教授曾在网上贴了约100道专业难题,于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硬是做出了七八十道题,就此如愿以偿;开启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宗润弘实力催生灵感的硕果。“一个学术会议间隙,我和同领域师兄讨论一个代数几何中的拓扑问题,当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很新很怪的办法,顺利地把那个问题解决掉了。”被他解决掉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多年来许多知名学者未能攻破的难题。他的研究成果普通人很难理解,比如与合作者一起完全解决了一个由代数几何著名专家Prof.Shokurov提出的关于如何刻画Toric簇的重要猜想;在代数几何的分支有理连通簇的研究中,解决并验证了一系列国际同仁的重要猜想;颇具新意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算术几何的著名专家Prof.Scholze提出的所谓完美空间理论联系起来……在美国求学七年,串联时光的不是日期,而是一篇又一篇论文,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宗润弘也曾有过低谷期。做博士后期间,自己曾经在长达一两年内“找不到问题,没有研究可做”。“每天呆在办公室里超过十个小时却几乎一无所得,这种低迷的状态对于选择学术的人来说并不罕见。”读博士就意味着花费多年去完成一个个项目,其间每天都会经历压力,不可能像之前的学生时期,看书就知道答案。
一旦熬过低谷期,学者就会深深感受到学科的优美。“很多人觉得做学术很苦,其实做研究本身既艰苦又令人沉醉,这种享受感是追求学术事业的根本动力之一。它仿佛在你眼前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就像爬上一座山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学术新人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宗润弘表示自己相当“佛系”,不按时间表“打卡”,不爱无意义社交,甚至记者说要给他拍张照片,他都是拒绝的。无论是在美国求学还是在中国任教,他一般睡到中午起来,来到办公室或找个咖啡馆先工作一下午,饭后再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左右,睡前也会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刷一小时手机放松和消遣……睡觉时间保持“足够”,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足够”,简单的人际关系也“足够”。
留美国还是回中国,这个人生选择是宗润弘用专业知识“算”出来的。专业之外,他爱看经济、哲学类著作,从本科时期起就一直对社会问题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近年来,他从独特的数学视角探讨中美两国的差异和发展前景。“回国不仅出于报国热情,也是因为通过计算,更加坚定了中国才是更优解这一信念。”宗润弘认为,年轻人生活可以简单,眼界却要开阔:“当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融会贯通了,就会获得平稳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 THE END —


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物理解释及区别
本硕皆数学专业,博士转行生物后,他发表了学校首篇Nature杨振宁讲(经典)数学笑话兼论数学和物理的关系82岁江泽民在2008年发表论文指出:发展智能化,机器学习将有所作为……开源/免费数学书大合集:微积分、线代、数分、抽代…数学教授分类整理,精心推荐数理学界著名的三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